顾伟康:嵩山老安与川蜀禅宗的关系|巴蜀禅宗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1-16 01:59

编者按:2024年10月24日-26日,由四川省佛教协会、成都市佛教协会主办,成都巴蜀禅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承办,成都文殊院、新都宝光寺、成都大慈寺、龙泉驿石经寺、成都昭觉寺协办的“巴蜀禅宗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唐代巴蜀禅宗的兴盛,不仅推动了当地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加坡佛学院顾伟康向研讨会提交了《试论嵩山老安与川蜀禅宗的关系》主题论文,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主要观点如下:

顾伟康:嵩山老安与川蜀禅宗的关系|巴蜀禅宗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

禅宗史上地处西川的世代传授:资州智侁(609-702)——资州处寂(665-732)——益州无相(金和上684-762)——保唐无住(714-774),一支四代,是为成说。

为什么同代的师徒相传,师父无相禅师开了“净众”一派,而弟子无住禅师则另开了“保唐”一宗?

众所周知,凡宗教要开宗成派,必须有独特的宗旨宗风。无相禅师承智侁、处寂之风,修炼三代而有“净众宗”,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无住禅师则一代未过,何以就另立门户,再开一“保唐宗”?

有一种解释:无相住成都净众寺二十余年,故世称“净众宗”;又因无住居保唐寺传法,故世称“保唐宗”。

这样的解释,或稍轻率。事实是,在无相之前,无住另有师授——无住的禅法,源自五祖门下十大弟子之一的嵩山老安(584-708)。

被遗忘的嵩山老安,与禅宗《灯录》一枝独秀有关

无住禅师和老安的禅法相承关系,之所以被遗忘和忽视,实是有唐一代曹溪门下一家独大的历史有关,更与宋以后禅宗《灯录》一枝独秀有关。

禅宗史上第一部禅宗《灯录》,是宋吴僧道原献于景德元年(1004)的《景德传灯录》,在该录第四卷中,清清楚楚: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其中“第一世一十三人”中,“嵩岳慧安国师”赫然在目,“资州智侁禅师”则是老安的同辈。

接着“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一十八人(三人见录)”,而“前资州智侁禅师复出一人”后,“前资州处寂禅师复出四人”……慧安与智侁是同辈同学,但他们的传人再也没有交涉。

到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杭州灵隐寺大川普济(1147-1221)编集《五灯会元》,系禅宗《灯录》定鼎之作,后世再也无人改动其谱系——

总之,宋人所录,嵩山老安和资州智侁是同代师兄弟,在离开黄梅之后,老安与智侁地处两处;而老安门下与智侁门下,也没有任何关系。

直到清代,丈雪通醉(1610-1695)著《锦江禅灯》,这可是西川禅宗自己的灯录——其禅宗五祖所传的“资州智侁禅师”一派,其“祖统”是这样交待的:

五祖下第一世:金州□持禅师,资州智侁禅师。

五祖下第二世(智侁法嗣):资州处寂禅师。

五祖下第三世(处寂法嗣):益州无相禅师,长松马禅师,梓州晓了禅师。

五祖下第四世(无相法嗣):保唐无住禅师(有录),云顶王头陀,净众神会禅师。

综上所述,宋以后的禅宗“灯录”,是曹溪门下一家独大的“历史”,是被过滤过的历史记录——很多历史被忽略、被遗忘。

早期的唐代禅宗史传中,提及老安的,大概有如下几家:

其一、净觉继承其师玄赜的《楞伽人法志》撰《楞伽师资记》,时间大约是唐开元八年(720,距弘忍逝世四十五年、老安逝世十二年),虽说给了老安较高的评价“嵩山老安,深有道行”,但突出的还是神秀(606-706)和玄赜。玄赜是得弘忍临终嘱咐,为大师造塔者,虽然高高游离于“十弟子”之外,但还是与神秀一起接受再创“佛日再晖,心灯重照”的重任。

其二、唐宋儋撰于开元十五(727)建《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铭》(距老安逝世十九年),理所当然地突出老安的地位,说弘忍付法,不是慧能,也不是神秀和玄赜,而是神秀和老安。更重要的提及了老安已逝的弟子“慧安”。至于建塔的“僧破灶”(破灶堕)当然是老安的弟子了,可惜检索经藏,他被神化而无后嗣。

其三、约撰于唐大历十年(775,距弘忍逝世正好百年、老安逝世六十七年)的《历代法宝记》,突出的就是慧能(638-713)和资诜及其门下。

综上所见,唐代前期也没有嵩山老安与保唐无住的相关记录。

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宗密切实记录老安与无住的师徒相承关系

老安其人及其法脉,为什么前面唐初的人都不注意,后面宋代的人都忘却了,偏偏宗密注意到了、而且记录下来了呢?

首先,宗密是川蜀当地人,对于当地的历史人文,肯定是特别的注意和熟悉。

其次,宗密写《圆觉经大疏钞》的时代(816),正是禅宗南北之争基本定局之时——元和十年(815)柳宗元(773-819)撰《赐谥大鉴禅师碑》,三年后(818)刘禹锡(772-842)撰《大鉴禅师第二碑》,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宗密理所当然地要记录下这段历史。

再次,就宗密个人的立场而言,他对当时禅宗内部“顿渐门下相见如雠雠,南北宗中相敌为楚汉”,“南能北秀,水火之嫌;荷泽洪州,参商之隙”的局面是不满意的,所以他要把自己所了解的禅宗“历史”,如实地记录下来。

宗密的好友裴休(791-864)为宗密写《禅源诸诠集都序》(简称《集都序》),说得清清楚楚。

目睹此情此景,“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宗密不得不拍案而起,挽狂澜于既倒。

回顾历史,开宗立派,随机立教,乃是佛法现世的理由,更是佛教兴旺的标志,这一点,《集都序》道之再三。

所以,宗密的记录,应当是历史的真实。

宗密从他“和会禅宗”的立场出发,在《圆觉经大疏钞》中评论了当时的七家禅法。他是意图告诉大家:“于七宗中若统圆融为一,则七皆是;若执各一宗,不通余宗者,则七皆非。如《涅槃》说,有人摸象,虽各认成非,然亦皆不离象体;但总也,即是全象也。”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达摩所传、东山门下;但不能走极端,以为只有自己独得心传,那就大错特错了。

宗密所评七家:第一家,“拂尘看净,方便通经”,指神秀所传;第二家,“三句用心,为戒定慧”,指智诜所传;第三家,“教行不拘,而灭识者”,指老安所传;第四家,“触类是道,而任心者”,指南岳怀让和马祖道一所传;第五家,“本无事而忘情者”,指牛头慧融所传;第六家,“藉传香而存佛者”,指南山宣什所传;第七家,“寂知指体,无念为宗”,指荷泽神会所传。

除了第一家神秀北宗和第六家宣什南山宗,其余五家明显都属顿教,但唯有老安一家,明确被评“教行不拘”。在宗密的介绍中切切实实地记录了老安——陈楚章——无住的师徒相承关系。

保唐禅法再探,老安禅法就是保唐宗一脉的活水源头

本文除了引用宗密的记载,说有老安——陈楚章——无住的传授法脉之外,还必须回答另一个问题——无住和金和尚的师徒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亦即本文的立意所在——“净众”与“保唐”的禅法差别何在。

关于这一点,宗密大师是非常重视的,他在“内供奉沙门宗密答裴相国问”的《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谈及北宗禅法时,特地说明道:

剑南复有净众宗旨,与此大同。复有保唐宗,所解似同,所修全异。不可繁叙,他日面奉,一一辨之。

按照宗密的说法,净众与北宗禅法“大同”,而保唐与净众则是“所解似同,所修全异”——是保唐无住(老安的再传)表面上拜了金和尚为师,实际上传授的是老安的禅法。

但在早于宗密三十余年撰成的《历代法宝记》中,说法更不一样。无住是出家前就从老安弟子陈楚璋得法,然后到天宝八年(749),才在六祖弟子自在和尚处受法出家。而他和金和尚的关系,是干元二年(759),“随众受缘经三日三夜”而已,没有正式的师徒关系。

不管无住与金和尚有无师徒关系,本文所关心的是宗密所说的“所解似同,所修全异”,到底是哪里“似同”而哪里“全异”?

笔者极力检索,没有直接证据。但再三阅读相关记录,终于发现是有蛛丝马迹可寻。

前文中已经提及,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释义钞》中,说无住“亦传金和上三句言教,但改‘忘’字为‘妄’字。云诸同学,错预先师言旨。意谓‘无忆’、‘无念’即真,忆念即妄。不许忆念,故云‘莫妄’”。

但在《佛祖历代通载》中,无住和尚先是把金和尚的“莫忘”改成了“莫妄”;后又把“莫妄”改成了“无妄”!

笔者在CBETA上查询“莫忘”得241笔,其中44笔基本是小乘经典,余下的全部是禅门语录。“莫妄”得610笔,其中36笔基本是小乘经典,余下的全部是禅门语录。而查询“无妄”,则得2955笔,基本出于大乘经典和禅门语录。所以三种说法的区别,应当是明显的。

笔者更想起了《坛经》中那两个有名的偈子,神秀的是“莫使有尘埃”,而慧能的是“本来无一物”。更重要的是:《坛经》中的相关名相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净众(金和尚)的“莫”与北宗的“莫”正好对上;而保唐(无住)的“无”与南宗的“无”也是正好相承。

所以,“莫忘”、“莫妄”和“无妄”的一字之差,意味深长!

或许笔者的思路太“野”,但或许这正是老安从而无住和尚一脉相承的本来面目。

所以,保唐无住与净众无相虽然在好多禅史上先后相承,但实传老安禅法,遂有“教行不拘”的门风。“剃发了便挂七条,不受禁戒,至于礼忏转读,画佛写经,一切毁之,皆为妄想”,不正是后来洪州宗和石头宗所传“南禅五家”最常见的宗旨和门风。

“所住之院不置佛事”,马上令人想起“百丈淸规”。

保唐所传,真正称得上“激进”!那么,这样的“教行不拘”,有无可能是无住和尚自创的呢?

在《宋高僧传•唐嵩岳少林寺慧安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告门人学众曰:“各归闭户”,至三更有神人至,扈卫森森,和铃鉠鉠,风雨偕至。其神旋绕其院数遭,安与之语,丁宁教诫,再拜而去。或问其故,曰:“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老安法师到底怎样为嵩山神授戒,《宋高僧传》没有记录,却把故事移至他的弟子“唐嵩岳闲居寺元珪”名下。

故事的第一层含义,按山神的职责生活,就是守戒;第二层含义,悟得“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的道理,“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这就是老安“教行不拘”的具体表现。

其最深层次,就是宗密所总结的老安禅法之“灭识”——乃是“教行不拘”教理依据——真正达到“无心”的境界,那么“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

这就是老安禅法的真面貌!“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所以无住法师会把金和尚的“莫忘”改为“莫妄”,又改为“无妄”!

由此可见,老安禅法,就是保唐宗一脉的活水源头!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网址:顾伟康:嵩山老安与川蜀禅宗的关系|巴蜀禅宗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 https://mxgxt.com/news/view/716218

相关内容

胡适和禅宗史研究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诗作的影响(古代文学类论文)
黄庭坚与禅宗
“东方的菩提——中国禅文化展”在巴黎举行
牛头禅宗的发祥地:牛首佛缘与礼佛意义
禅宗祖师达摩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两大圣者的思想异同探秘
茶与佛教
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
《如何修证佛法》顾鉴咦,法眼宗,见桃花悟道,围起来打,四禅,四大和三大劫,身心健康的修道,性相二宗,五遍行及五阴,意识和余力,南怀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