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寻宗」丁姓——历史来源
太昊伏羲陵
羲皇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圣地!
在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中,丁姓排在第46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63%,约有700万人。
丁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早在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之时,殷商诸侯丁侯因不愿跟从而为周所灭,其子孙遂四散各地,以丁为氏,是丁姓最早的一支。从商族统治中心在今河南中部,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出此支丁氏源于河南。不过,由于史籍缺乏,关于此支丁氏的来龙去脉却无法详知,因此,今日的丁姓族人并不认同丁侯为丁姓的始祖。最为他们认同的始祖为姜太公之子丁公伋。姜太公的祖先曾经担任四岳之官,辅佐大禹治水,立下了大功,在虞夏之际封于吕城,其地在今河南南阳市西三十里;也有受封到申城的,地在今南阳市北二十里。夏商之时,吕城和申城又渐次分封给旁枝庶子,以致后世子孙有迁居今河南卫辉一带而成为平民的。吕尚的祖父辈原是四岳的远代后裔,本来姓姜,后以封邑为姓,所以又姓吕氏。在辅佐周武王灭商的战争中,吕尚以“国师”身份指挥战事,灭商后因功受封于齐国营丘。太公去逝后,其嫡子吕伋即位,因治理齐国政绩斐然,去逝后被周王室赐谥为“丁公”。丁公伋的支孙中没有继承爵位者遂以“丁公”的谥号“丁”作为自己的姓氏,祖居今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起源于河南的第三支丁氏为宋国公族丁公之后。西周初同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建都商丘,称为宋国。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氏,称丁氏。
汉代以前,丁氏最重大的迁徙有三次。第一次是齐国建都营丘,丁公一族遂分为两部分,一部留居祖地,另一部迁居营丘;第二次是田氏代齐,原太公系贵族四散迁徙以避灭族之祸,丁氏贵族即从卫辉和营丘四散远徙,移居四方;第三次在秦始皇时代。秦灭齐,尽迁齐之富族于咸阳,其中富甲一方的丁氏举族迁往咸阳。汉以后丁氏大迁徙主要有两次。一次是东汉建国,丁林以战功封新安乡侯并任河南太守,其七世孙丁宮被桓帝任为交州刺史,丁宫遂举族迁往广西梧州;第二次是三国时代,丁奉因战功被吴主孙氏封为冠军将军、都亭侯,后来丁奉再以立孙休为吴主之功晋升大将军领徐州牧,遂举族居徐州;丁奉去逝后,吴后主孙皓听信谗言,徙丁奉家族于江西临川。唐代的一次大迁徙发生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丁氏族人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基,定居于漳州一带。宋朝亦有两次著名迁徙。一次是丁部领父子在越南建立丁朝,举族迁入越南开基;另一次著名迁徙起自丁谓被贬。丁谓因寇准派攻击而被朝廷举族谪迁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元代的一次大迁徙发生于回纥职马禄丁一族归宗丁氏。此族原居西域,归于丁氏一宗后举族迁居湖北武昌一带。明清时期,丁姓以做官、经商移居而形成的迁徙更为频繁。其中著名者,为丁日健于清咸丰四年(1854)以台湾兵备道、按察使身份镇台,丁氏一族有百余人追随丁日健徙居台湾,遂在台湾开基定居。从此,丁氏流播海内外。
丁姓源流
丁氏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
太公望,有以母族姜氏而称其为姜太公者,有以其出身于吕地而称其为吕望者,这是因为太公望的祖上原本属于这一家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枝吕氏成为平民后,为生计所迫,迁移到商都朝歌近郊,也就是今天河南卫辉一带定居下来。因此到太公望时,吕氏成为卫辉人已有好几代了。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太公望青年时代曾一度生活坎坷、极不得志。《战国策·秦五》曾记载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酬不庸。”意思是说,他在不得志时,不仅被自己的妻子赶走过,在商都朝歌卖肉生意又不好,后来到贵族子良家当家臣又被驱逐了,最后到棘津打工也没人雇佣他,生计十分潦倒。但他并没有从此消沉下去,而是逆境发愤,勤奋好学,终于博闻广识。后来,他又曾经到商纣王宫廷一心一意侍奉过商纣王。但他侍奉了很长时间后,发现商纣王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实在没有辅佐的价值,于是就弃职在太公泉一带的山水间做了隐士,有时藏在太行山麓里潜心钻研兵法和治国之术,有时在太公泉一带悠闲地垂钓。再后来,发生了商纣王囚禁西伯昌于羑里的大事,举国上下传得沸沸扬扬。此事引起了太公望的高度注意。经过仔细了解,他对西伯父子产生了很好的印象。因此,当西伯昌的大臣散宜生、闳夭等到处寻找贤能之士设计解救西伯昌的办法时,年近八十的太公望及时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与西伯昌的大臣们取得了联系。由于太公望在商纣的宫廷侍奉过纣王,深知他的嗜好,就献计让散宜生、闳夭不惜重金找到一批绝色的有莘氏美女和骊戎特产的36匹鬛赤身白、目如黄金的骏马,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献给了纣王。纣王本是个爱美人胜过爱江山的家伙,所以见到有莘氏美女和骊戎的名马后果然兴奋地说:“单凭有莘氏的美女就可以放掉西伯了,何况还有这么多名马呢?”于是纣王不但赦免了西伯昌,又赐给他弓箭斧钺,还赋予他在军事上有代表自己的特权,可以自由征伐其它诸侯国。由此,西伯和他的儿子、后来的武王发十分敬重太公望,想拜他为国师。可是,太公望出身毕竟太微贱了;按当时的制度,朝廷里的高官必须在高级贵族中选任,是“世卿世禄”制。如果直接简单任命太公望,恐宗族大臣们不服。怎么办呢?文王和少数几位心腹一商量,认为当时人们都很信“神”,只要有“神示”,什么事就可以破例办了。于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就堂而皇之的上演了。这个故事在《周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文王梦天帝服玄禳以立于令孤之津,帝曰:‘昌,赐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太公于后亦再拜,稽首。文王梦之之夜,太公梦之亦然。其后文王见太公,而询之曰:‘而名为望乎?’答曰:‘唯,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于见汝?’太公言其年月与其日,且尽道其言,‘臣以此得见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与之归,以为卿士。”
在太公望的辅佐下,周武王最终出奇计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太公望也因功受封于齐,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后来由于他的儿子伋继承其爵位,又因其在兄弟间排行为“丁”,故在他去逝后,周王室赐谥为丁公。按《逸周书·谥法解》:“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而据《史记》载,丁公伋作为继体之君并无“述善不克”、“述义不悌”的史迹,因此郑樵在《通志》中将丁氏列入“以次为氏”之下,“所谓丁公者,长第之次也。”意思是说,“丁”是兄弟之间排行大小的序数,就是说吕伋排行为丁,其后以丁为氏。不过,从《史记·齐太公世家》“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记载来看,以次为谥之说亦存在疑点,按照正常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次序,怎么会二世为丁,三世为乙,四世为癸呢?尽管如此,此支丁氏为丁公伋之后,源于河南卫辉仍是可信的。
在太公望之前的商代即已有丁侯一族
如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引《太公金匮》中“武王伐纣,丁侯不朝;(武王)并地杀王,子孙四散”,认为太公望很可能与丁侯同族。这一点在相传为太公望所著的《六韬》中也可以找到以下佐证:“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太公乃画丁侯于策,三箭射之。丁侯病困,卜者占云:祟在周,恐惧,乃请举国为臣。太公使人甲乙日拔丁侯着头箭,丙丁日拔着口箭,戊己日拔着腹箭,丁侯病稍愈。四夷闻之,各以来贡。”从以上引述两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在对待“丁侯不朝”这件事上,武王与太公望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太公熟悉丁侯,但又没有带兵直接镇压,而是用了“射侯”的巫术,迫使丁侯“举国为臣”。第二,就在丁侯已经投降之后,武王却采取了“并地杀王”的残酷措施,灭了丁侯一族。可见,太公望与丁侯有某种远族血缘关系,是有可能的。而因为丁侯为武王所杀,故不敢直书。而丁侯与太公望则同出自祝融氏,与周本属异族。祝融为帝榆罔的同父兄弟,他生了钜、逢伯陵、共工和四岳,四岳又生吕侯,吕侯又生了申侯、甫侯和丁侯。太公望出于吕侯,因此太公、丁侯皆出于祝融。祝融氏世代为王室火正,掌管“(巫)祝”与“融(融铸)”。后来丁氏一族从“祝”中分化出来而专业于融铸中之“丁(钉)”,因此其族徽即为四条龙(取义于炎帝的图腾)共捧一“丁字”。丁公伋后人虽以伋的“谥”为姓而为丁氏,同时又使用更早的“丁”字图腾,可见不是偶然的,应属渊源有自。
丁氏的另一支为宋国公族丁公之后
西周初同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建都商丘,称为宋国。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氏,称丁氏。
祖地卫辉市
丁姓的祖根之地卫辉市,历史悠久。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设汲县,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和道台。二千多年以前卫辉就是中州重镇,水陆码头,商贾聚集。卫辉人杰地灵,名人众多,这里是周武王尊为尚父的姜太公故里。
太公泉镇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目前境内有十几处名胜古迹如灿烂的明珠点缀其间:太公泉为西周著名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姜子牙故里,还是忽必烈亲封的元朝翰林学士王恽的故里,印度高僧最早在中国办的麻风病院遗址亦在此地;另有“姜太公故居”、“姜太公庙”、“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泉”、晋朝“太公吕望表”、“香泉寺”、“六豆寺”,战国时期的“边城岭”遗址,“太极拳教观”遗址,唐代摩崖石窟华严洞,唐开元所建的“尊胜佛塔”遗砖和遗址,“稠禅师塔”,唐朝大画家吴道子所作“麻姑摩崖石像”、“千佛碑”、“洗沁洞”等重要姓氏文化和佛教文化景点,使太公泉镇成为中外瞩目的中州名镇。
本文摘自《中华姓氏中原寻根丛书》作者:行健
·END·
太昊伏羲陵
编辑:秋微
网址:「姓氏寻宗」丁姓——历史来源 https://mxgxt.com/news/view/713444
相关内容
洪氏的历史人物 洪姓明星名人臧氏的历史人物 臧姓明星名人
纪氏的历史人物 纪姓明星名人
【臧】姓起源和历史分布
【吕】姓起源和历史分布
滕氏的历史人物 滕姓明星名人
【倪】姓起源和历史分布
和氏的历史人物 和姓明星名人
汪姓氏的名人有多少?姓汪历史上的出名人物
汪氏,汪姓起源,汪氏,汪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