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席评荆桂秋画序:雄强中兼委婉风韵 豪放中有清润气氛

发布时间:2024-06-03 19:11

近日,我国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为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书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荆桂秋的画作作序。画序中提到:荆桂秋有天赋、有技巧、有学养,有一定的功力,只要不停地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只是时日的问题。

荆桂秋画序

凡画:功力出于积学,格调出于学养,气势出于先天,也出于水土和经历。

作为画家,荆桂秋实际上正处于年轻时期,我们当然不能说他的功力已炉火纯青,但他的画是有一定功力的。他很年轻时便考上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中国画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他受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已有一定的功力。1998年,他因成绩优秀,又考上了地在南方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专攻花鸟画。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浙江美术学院,最早是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资雄厚,尤其是潘天寿任院长时期,花鸟画基础又特别雄厚,潘天寿是一代花鸟画大师,其次有诸乐三、诸闻韵、陆抑非、黄羲、卢坤峰等,皆一代花鸟画名家,他们教育和影响下的教师也非同一般,荆桂秋在这里接受训练,功力自然大为长进。

荆桂秋学习时即注重美术史美术理论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他阅读了很多美术批评和美学理论的重要文章和著作。且看他画中经常有自己题写的诗文,显示他的文化功底。

荆桂秋是黑龙江人,黑龙江是中国的大北方,北方人雄强大气,南方人委婉柔顺,荆桂秋天生就有一种雄强豪迈的性格。他后来又到南方生活和学习,颇受南方清润委婉气氛的熏染,因此,他的绘画作品中雄强中兼有委婉的风韵,豪放中又有清润的气氛。

纵观荆桂秋的作品,题材较宽而广。有北方之景、有南方之景、有野逸之景、有园林之景,有雄浑厚重、有潇洒淡润。师法造化,更师法前贤,有任伯年的小写意法,也有南方花鸟名家的技法,他集众所善。但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前人和老师可以传授给你规矩方法,但不能传授给你高明的技巧。这高明技巧,还要靠你的天赋和修炼。

荆桂秋有天赋、有技巧、有学养,有一定的功力,只要不停地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只是时日的问题。愿荆桂秋继续努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定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作者为我国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

荆桂秋

荆桂秋艺术简历

荆桂秋,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任黑龙江省书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岗位专家(二级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德艺双馨艺术家”

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委,黑龙江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

荆桂秋:以一颗艺术的童心追求大美纯真

我的艺术创作是走写意花鸟画之路,兼画山水及两者融合。对中国画的挚爱出乎本真,发于性情。童年时受家乡书画老师的蒙养,感受到中国画独特的笔墨魅力和别样的意境、别样的美感。这也许是我和艺术的情愫,先天基因注定我和艺术结缘,且不弃不离相互厮守,也会相守终生。

《丁香绽放五月天,老艳浓香沁心田》中国画 荆桂秋

写意花鸟画是文人画一路,能画出自己的风格面貌十分不易,它对画家的要求十分苛刻、全面,一方面写意花鸟画家要有极好的艺术天赋,对中国画的意境、笔墨之美有独特的审美感受,感受到它的韵致魅力、人文精神和以画载道的情怀;同时要把绘画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如傅抱石语,“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近的某种形式。”画家一生要广纳博收,提升学养,修炼心性,参禅悟道,学思高迈,境界旷达,作品自然气格脱俗超逸,成为时代的印记。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秉承文人画的体系,注重传统文化的吸收,注重诗书画印的融合,注重画家学养的提高。在其严谨学风的熏染下,更坚定了我走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之路。

画家要站在艺术史的高度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传承衍变的规律,在比较中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定位自己在当下的使命,明晰创作的方向和目标,不迷惑盲从,不随波逐流,通达明辨,有独到的见地。同时,要有全局的视野和超越时代的勇气和力量,才能创作出有鲜明个性风格、时代特征和学术精神的作品;还要锤炼自己笔墨语言的功夫,使其日趋精炼概括、老辣生动、灵动飞扬,富有意韵文采,充满生命的韵律;能够淋漓尽致地传递出自己的艺术情感、学养才思和旷达纯美的心境。

写意花鸟画尤重书写性,强调以书入画,重笔法墨法,用笔如飞龙走蛇,激昂顿挫,恣意苍茫;墨法淋漓酣畅,神采飞扬,画面饱满,一派生机烂漫之姿,如吴昌硕语“离奇作画偏爱我,谓是篆籀非丹青”。“书画同源”在写意花鸟画中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它的意韵风采。

《金山岭》中国画 荆桂秋

向传统学习,向时代学习,向生机无限的大自然学习,是花鸟画家一生孜孜不倦的功课。与自然同呼吸,与时代同呼吸,吐故纳新,伴随时代的节律同步向前,作品自然不落俗套,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时代的美感。我的花鸟画创作遵循艺术的规律,立足鲜明的民族特色,做好功课下足功夫,不受外界干扰,不急不躁,以一颗艺术的童心追求大美纯真、朴厚无华、清新隽永的花鸟画境界。

我一直认为创造美、奉献美是画家的职责,作品给观者以美感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得到艺术享受是最大的快乐和成功。生活需要美,美的生活使人烂漫多姿、雍容高雅、充满生机,在美的熏陶中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我努力捕捉生活中让我动情的美感瞬间,得意展纸,泼墨挥毫,把真情融于画面,情景交融,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抒写胸臆。画面无矫揉造作之气,无怪奇荒诞之态,形象温润质朴、清新纯美,给人以真切的美感。恪守初心,澄怀观道,直指心性,保持心灵的自由,不受世俗的羁绊,随性驰骋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之道,也是艺术家真正的本色。

作品保持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和动人的美感,要不断地融于自然,拥抱自然,接受大自然一花一草、鸟鸣虫舞、水流空山、云卷云舒自然美的启迪,让大自然鲜活生动的形象美感时时涤荡心扉。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自然美与画家情感的碰撞交融升华为艺术美,画家的情感寄情于花鸟草木之中,通过艺术作品的情感媒介移情给观者,两次移情使观者得到情感的共鸣和艺术的熏陶。

《生机》中国画 荆桂秋

我常常对景写生,徜徉于自然美景之中,迎风摇曳的山花、飞舞的彩蝶、跳跃的草虫……生动的美景让我激情四射,画意勃发信笔写意,常常下笔有如神遇,用笔愈显轻灵飘逸,墨彩愈发润美华滋,作品新意迭出。随着自身学养的沉厚、眼界的开阔、创作的深入、境界的升华,对美的感受、捕捉的视角也会愈加独到新奇生动感人。保持高度的求新自觉是画家应有的本色,艺术风貌多姿多彩,才有美的价值和时代的认同。

我认为艺术家的风格是其气质禀赋的自然流露,艺术天赋就是对艺术如醉如痴、如癫如狂的挚爱追求,是流露于心府的真性。艺术气质、审美个性差异自然融于艺术的创作之中,流露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面貌。对艺术的挚爱是画家一生不畏艰辛勇于前行的动力源泉。一生坚守,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画家在后天的艺术创作中,“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这样的创作,画境自然清新高雅,艺术生命每一天的充实惬意,都会在美的创造中延续。

寒来暑往,春去春归,日月星辰……一年四季要体悟花鸟草木的特性,把握大自然生长变化的规律,进而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山川河流,高原草地,大漠戈壁,文化古迹……遍布足迹,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都有鲜明的文化特色,都会开阔眼界,充实阅历,滋养着画家的心田,融汇升华迸发出无尽的创作灵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创作之中提升境界美感。

《鼠跃闹秋园》中国画 荆桂秋

我的花鸟画创作,一直坚持诗书画同步进行,撰写学术论文、评论文章,深感理论批评对创作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更加明晰创作方向,不走极端,不误入歧途。

至今,我的艺术之路已进入变法时期。如何迈向新的高度,是我一直的思考与探求。历代画家的成功之路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写意花鸟画每向前迈出一步都要付出相当艰辛的努力,然而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是画家新时代的使命。只有在变革中才能求生求存,要大胆扬弃,脱去旧俗陈套,注入新时代的精神气象,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虽是艰难困苦,唯此才能浴火重生。求新求变,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如此,艺术亦如此,别无他择。

《夏日芳菲》中国画 荆桂秋

我认为写意花鸟画向前发展,必须立足于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以画济世、以画载道的人文精神,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怀,不能丢掉民族文化的根脉。端正创作方向,不同民族的艺术都有鲜明的个性,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要相互彰显,借鉴发展。如潘天寿所说,“不做笨子孙,不做洋奴才”,前方没有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不管多么艰难困顿,一往无前迎难而上奋发进取,与时代砥砺前行才能成就时代的辉煌。

新时代赋予了写意花鸟画家激昂澎湃奋进前行的力量和使命。在当下文化碰撞变革剧烈的时代,花鸟画家齐心向上,共同努力,我坚信中国写意花鸟画一定能迈上新的高峰。

(作者为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书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荆桂秋;原文刊载于《艺术交流》杂志2024年第1期)

责任编辑:

网址:陈传席评荆桂秋画序:雄强中兼委婉风韵 豪放中有清润气氛 https://mxgxt.com/news/view/7021

相关内容

陈桂林式“新英雄”,一剂有毒的猛药
清雅入骨的东方香氛,予你如诗生活
书道入舞扬国风 舞剧《兰亭集序》首登国家大剧院舞台
艺术 | 致敬南孔文化 勾画衢州山水 咏叹古城新韵
岭南画派再传弟子欧豪年逝世,享年90岁
落墨为格——安虹霞花鸟画作品展在成都开幕
五月音乐节开幕,吕思清领衔中外艺术家奏响“弓弦盛宴”
“意象华章——张健、杨金瑞、陈国剑中国画作品展”在深开展
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断,音乐剧《雄狮少年》粤语版开启湾区巡演
皖中评│法医秦明来到这里,为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