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干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三’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
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罗密,即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应说六波罗密。’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甚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一载,八部般若即:(一)大品般若,指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其余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以其卷帙多,故称大品般若。(二)小品般若,指与大品所说之法,大要相同,因对大品,以其卷帙较少,故称小品般若。(三)放光般若,指世尊入于三昧,从足千辐轮相放大光明,上至肉髻及诸毛孔中,皆放光明,遍照十方国土,为诸菩萨而说此经,故称放光般若。(四)光赞般若,光,即光明;赞,即讲说。指佛从舌根出无数光明,照三千界,其光明中,自然而现无数金莲花,其莲花上各有诸佛讲说此经,故称光赞般若。(五)道行般若,指佛说法,令诸众生闻者喜乐,展转相告,于中受学,成就道行,故称道行般若。(六)金刚般若,以金刚之性,至坚至利,能断难断,能碎万物,比喻般若空慧,能断诸众生难断之惑,故称金刚般若。(七)胜天王般若,此经由胜天王发问而说,故称胜天王般若。(八)文殊问般若,此经因文殊师利发问而说,故称文殊问般若。
(名数)一摩诃般若,二金刚般若,三天王问般若,四光赞般若,五仁王般若。仁王经上曰:‘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天台仁王经疏上曰:‘从得道后二十九年,说四般若。’嘉祥仁王经疏一曰:‘五部如此经说。’此中第一摩诃般若,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曰大品般若),二十七卷,是大般若之第二会也。西晋无罗叉译之放光般若三十卷及西晋竺法护译之光赞般若十卷(经文未尽),与之同本。第二金刚般若,罗什译之金刚般若经一卷是也。元魏菩提留支译之金刚般若一卷,陈真谛译之金刚般若一卷,隋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一卷,唐玄奘译之能断金刚般若一卷(大般若之别抄)。义净之能断金刚般若一卷,皆同本也。是为大般若之第九会。第三天王问般若,月婆首那译之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是也,为大般若之第六会。第四光赞般若,梵本未渡,在今藏中之光赞经及放光般若,皆与什译之摩诃般若同本,三部共为大般若之第二会。第五仁王般若,佛最后所说之本经是也,有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大般若之别部也。
梵名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凡十卷二十九品。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小品经、新小品经。即八千颂般若,乃鸠摩罗什(343~413)于西元四○八年所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为大乘佛教最初期说般若空观之基础经典之一。其内容阐释菩萨之般若波罗蜜、菩萨之诸法无受三昧、菩萨摩诃萨及大乘之意义,又详举般若波罗蜜与五蕴之关系、受持修习般若波罗蜜之功德,与诸法空无所得、空三昧等之理。
本经之同本异译有:(一)道行般若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二)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吴·支谦译。(三)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前秦昙摩蜱与竺佛念共译。(四)大般若经第四会十八卷二十九品、第五会十卷二十四品,唐代玄奘译。(五)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宋代施护译。另有藏译本与梵本。[大般若经概论(渡边海旭)]
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四十卷),九十品。又称二万五千颂般若。乃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所译。又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大乘佛教初期说般若空观之经典。据龙树之大智度论载,本经前六十六品为般若道,后二十四品为方便道。据吉藏之大品经义略序载,全书九十品中,前六品系佛对舍利弗等上根之人所说,第七品至四十四品为佛命须菩提对中根之人所说,第四十五品至九十品为佛对下根之诸天、人所说。本经之同本异译有如下三种:(一)光赞般若波罗蜜经,西晋竺法护译,凡十卷,二十七品。(二)放光般若波罗蜜经,西晋无罗叉译,凡二十卷(或三十卷),九十品。(三)大般若经第二会,唐代玄奘译,凡七十八卷,八十五品。此外亦有藏译本(共分七十六品)。至于梵本(共分八品)则由杜持(N. Dutt)出版(1934年),惟非全本。本经之注释书极多,较重要者有龙树之大智度论一百卷、嘉祥大师吉藏之大品经义疏十卷与大品经游意一卷、真谛之大品般若经玄文四卷。[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佛教圣典概说]
般若,梵语prajn~a^,意为智慧。又作三种般若。(一)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大乘义章卷十依据大智度论,立三种般若义,即:(一)文字虽非般若,但为诠解般若之方便,又能生起般若,故称文字般若。即指诸部般若经。(二)观照,谓慧心鉴达之用,其体即为般若,故称观照般若。(三)实相,为观照所知之境界,其体虽非般若,而能生起般若,故称实相般若。
三般若中,文字、实相二者为般若之法,并非即是般若,观照则为般若之体。据碧岩录第九十六则载,实相般若即为真智,观照般若即为真境,文字般若即为能诠之文字。又此三般若加境界般若、眷属般若,称为五种般若。此外,又有以文字般若称为方便般若者。[金刚般若经疏、大品经义疏卷一、般若心经略疏、三论玄义、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
(二)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据金光明经玄义卷上、金光明玄义拾遗记卷二所载,般若乃圆常之大觉,此一觉有三种德,即:(一)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乃众生所本具,非寂非照,离一切虚妄之相,为般若之实性。即一切种智。(二)观照般若,为观照实相之实智。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称为观照。即一切智。(三)方便般若,为分别诸法之权智。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盖此说谓方便、观照、实相三者即是般若,乃性宗之义。
阐说般若波罗蜜深理的经典之总称。旧译为般若波罗蜜经,新译为般若波罗蜜多经。有数十部,如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均属之。
关于般若经典之弘通,在印度方面,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小品般若盛行于印度北方,以须菩提为说法主,舍利弗亦常出座说法。其后‘大品般若’成立,舍利弗与须菩提互究空理。‘文殊般若’则以文殊、迦叶为主。大品诸本广行流通,约于佛陀入灭六百年顷,自此以后,未经几时,诸本品类系部成立。
印度有关般若经典之释论,佛陀入灭后七百年顷,龙树、提婆等中观空宗大乘学派造作诸论。龙树于大品般若造优婆提舍十万偈(即鸠摩罗什所译之大智度论),另有无畏论、中论、十二门论。提婆造广百论、百论、百字论本偈等。与彼相对抗者,则有弥勒、无著等瑜伽有宗。弥勒造金刚般若颂(梵Aryasina ),无著造弥勒金刚般若释论及顺中论等。世亲、清辨、月称亦相继造论。
般若经典传译于汉地,以东汉灵帝时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为起源。其后朱士行于于阗求得放光般若。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各家对般若所论宗要各异,而形成六家七宗之说。至罗什东来,正当放光、道行般若盛行之时,罗什译出‘大小品’、‘心经’、‘金刚’及‘仁王’各般若外,又译出龙树、提婆之释论,盛唱空门般若,遂令般若光芒愈盛。罗什之弟子僧肇、道融、僧睿、道生,竞崇般若,尤以僧肇之宝藏论、肇论,最得其精奥妙义。又僧睿、僧肇门下成立三论宗,所依经典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有关般若经典之部系,据菩提流支译之金刚仙论卷一中举出八部般若,即:第一部十万偈(大品)、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第四部八千偈(道行)、第五部四千偈(小品)、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第七部六百偈(文殊)、第八部三百偈(金刚般若)。玄奘所译六百卷大般若,实为根本般若与杂部般若之集大成。大般若为根本,其他诸本般若,皆为大般若各会中所别出。(参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839)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③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④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⑤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⑥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为“小本”,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译为通常流行本。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此经现存梵本有尼泊尔发现的广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摩刻小本两种。日本手抄贝叶梵本,约在609年以后制作。另外,在敦煌还发现《心经》的7种译本,其中广本与藏文大藏经所收录的《心经》相同,而与小本不同。
相传有注疏200余种。据记载,仅中国撰述即有40余种。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经注》1卷;中国有唐新罗僧人圆测《心经赞》1卷,明旷《心经略疏》1卷,慧净《心经疏》1卷(敦煌发现),窥基《心经幽赞》2卷,法藏《心经略疏》1卷,宋智圆《心经疏》1卷等;日本有空海《心经秘键》2卷,最澄《心经释》1卷,真兴《心经略释》1卷,宗纯《心经注》1卷等。
网址:般若 https://mxgxt.com/news/view/689769
相关内容
魏若来钢铁般的意志伽罗和般若都是嫡出吗小说
若非误入了一场错爱,也不至于这般
观想白骨与般若的关系,南怀瑾
李若彤曾志伟关系不一般,生日会常去,陈浩民李若彤合照引回忆杀
若我这般个性,这视频便不会落入你们眼中
“倘若失去了你,我便会如同雪花般四散消融”
撒糖!张若昀唐艺昕晒结婚照,深情拥吻太般配了
“巅峰对决”… 李冰冰 若不是爱了,又怎会这般痛苦…
爱情恰似生命一般 倘若不曾诞生,便永远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