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一近,我就想逃”:这是爱无能吗?
原创 简单心理APP 简单心理 收录于话题#如何才算真正的爱自己?Ta这样说10个
每个人都期待拥有亲密的关系。有一种情况是,渴望拥有关系,但好像距离太近又会开始觉得不舒服。每当拥有一段关系,就会随之产生许多负面情绪而拒绝关系中的另一方走得更近。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并没有认为这样是对的,想要顾及对方的感受但又不想自己不舒服。
好像被这样的关系模式绑住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挑选了一位真实用户对#亲密关系#的提问,并邀请到学员咨询师对提问做出专业解答:
“我的每段“恋爱”都只能停留在暧昧阶段:有心情就聊天,有时间就约会,但不需要彼此报备,也不需要认识周围的朋友,这种松散的关系更能让我满足。一旦对方表现出积极主动想更进一步,我就觉得不行了,平衡被打破了,这段关系要不得。
仔细想想,不止恋爱,好像所有亲密关系我都不太会处理。从小我和父母的关系就很淡,所以当明显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突然增多时,我也是下意识反应这种关系要不得,毕业后不顾反对离开了家乡直奔北上广。朋友也是,每年生日是我特别怕的月份,就怕哪个朋友突然提起,要不要聚会庆祝一下。反而安安静静度过才最能让我舒服。
可矛盾点在于,我没法做到完全自洽。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觉得孤独,但也会有羡慕身边朋友的时候,也会为没有回应父母的情感需求而内疚。而且只要一冒出这种想法,我就是变得焦虑,觉得自己不正常,不知道该如何缓解。”
学员咨询师-王海馨说:
“任何一种依恋类型或者是人格的分类都只是帮助人们去探索自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贴上某种标签,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看到你描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一些模式和困惑。一方面,你觉得较为松散的关系会让你感觉更舒适,一旦对方表现的更亲近,就会让你倍感压力和紧张,想立刻结束或逃避这段关系。但另一方面,你有时又会羡慕那些能够拥有更加亲密的关系的朋友,也会为没有能回应到亲人的情感需求而内疚。这种矛盾的感觉让你既纠结又焦虑,不禁对自己产生质疑,为什么他们都想要和我更亲近而我并不想,为什么我和他们都不一样?甚至觉得自己不正常,想知道自己怎么了。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依恋理论,主要分为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其中回避依恋的类型通常是高度独立的,不喜亲密,缺乏承诺,常破坏任何有可能发展亲密的关系。它常被用作防御机制。在儿童时期,如果他们的照顾者不能不断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依赖他人是徒劳的,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无意识地把对方推开,试图不重复他们童年与照顾者的经历。比如先一步结束他们的关系,其实是因为害怕对方会结束关系。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控制局面,因为这是小时候做不到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即便真是这样也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不好的,不正常的,或者是你说的爱无能。任何一种依恋类型或者是人格的分类都只是帮助人们去探索自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贴上某种标签,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能够体察他人的情感需求并产生感受,也会对良好的亲密关系产生一定的渴望,相信你是可以感知爱和付出爱的。但是当对方靠近,那个让你特别怕到无法耐受而必须要立即逃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可能那个恐惧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很多,它们需要被诉说。如果你自己尚觉察不到,可以找一个咨询师聊一聊。相对于现实中的关系,咨询关系是安全的,你可以在伦理设置的保护下和咨询师一起探索自我,找到那个能让你自洽的存在方式。祝愿未来的你既能保持自己的边界,又能和他人保持更亲密的连接。
学员咨询师-陈忱说:
“听起来真正的关系‘缺点’很多,但是真正的关系有一个优点,就是真实。”
既然你说到关系,那我很想和你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关系?因为真正的关系是复杂的、不稳定的;真正的关系你是要去投入以及付出的;真正的关系有时候是会让你心力交瘁的;而且你要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你会依赖这个人,他会对你越来越重要,重要到可以牵动你的喜怒哀乐。
听起来真正的关系“缺点”很多,但是真正的关系有一个优点,就是真实。你会与一个真实的人建立一段真实的关系,你可以说你想说的真实的话、做最真实的自己,虽然你要承受矛盾、不确定、累,但是这才是真实的与一个真实的人在一段真实的关系中,听起来很绕,但是这样你才会有真正的活在这个世界的,存在的感觉。但是为什么会变成你觉得的“爱无能”?
心理学中的依恋模式,就是在婴儿期有一类叫“回避型”依恋模式,大意就是小时候与父母的分离不会哭,与父母重聚又会回避、走开或挣脱,不与父母亲近,整个过程注意力都在探索自己的玩具中。这样的小孩长大了就会变成“冷漠型”,就是对依恋体验表现冷漠,也会有“唯恐亲密会破坏感情”的感觉。
但是这样的模式,其实是从小与父母互动中,孩子为了存活下来学会的赖以生存的“技能”,可能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共情不足、父母本身可能对情感的表达也比较抑制、或者孩子感受到经常被父母拒绝等等,都可能是形成这样模式的原因。这会导致长大以后这类模式的人会回避亲密、回避依恋,会对任何激起他们去寻求他人帮助、连接或关心的感受、想法或欲望,保持距离,会“强迫性的依恋自我”。
那还能不能改善呢?虽然,可能你会是“回避型”的这种依恋模式,但是这个模式也是当你感到危险、不确定、不安全的情况下,会激活的一种模式。当你足够安全的时候,其实你还是处在“安全模式”中的,但是这也会让这样类型的人喜欢“自己呆着”,因为这样确定性最高,安全系数也最高。
想要改善,其实还是要在建立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或是尝试进行心理咨询,但是这样依恋类型模式的人也会比较难以进入心理治疗中,好像寻求帮助、支持,对于这样的模式的人来说,感觉像是在邀请拒绝,但是如果一点一点试着让自己进入一段真正的关系,无论是亲密关系或是咨询关系,都能让自己的内心不再僵化,变得自由,这将会是一段勇敢但又充满力量的旅程。
学员咨询师-唐铭浣说:
“从一般关系到亲密关系,我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边界,还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和一个人相处。”
我想关于恋爱和关系中的依恋理论许多人都应该很熟悉了,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往往我们如何和他人互动,尤其是在亲密关系的互动很受父母的影响。从小我们就在有意无意的观察父母怎么相处,从父母的态度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关系长期不好,父母的情绪不稳定,这个孩子从小就很容易觉得关是危险的,但是人天生就渴望和他人的联结,这无疑是很痛苦的。这里提到的情绪不稳定,包括容易发脾气、常常焦虑、冷暴力等等。
人类安全感的建立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和经济的相对稳定,还有孩子在这个家是否能感到安全,在这个家长大的孩子能否做自己。无论是冷漠还是过度焦虑的养育者都没办法接受一个孩子去做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把安全感议题带到成年,一旦关系近一点,便不知道怎么做才好。还会对安全感建立有影响的就是创伤事件,这个会需要专门的创伤事件处理。
从一般关系到亲密关系,我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边界,还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和一个人相处。一个安全感足够的人可以告诉对方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会因他人的不理想的回应否定自己。在关系磨合阶段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冲突或者去学习新的处理冲突的能力。但是这对一个安全感不足够的人来说是恐怖的,本就不够的安全感,关系里一个小小的摩擦可能就会把自己带回童年不安全的回忆体验里。如果说让一个未打开觉察的安全感去学习认识对方、怎么相处,“觉得自己不好”这样的想法可能还会淹没自己。
而成年之后真正有效治愈安全感的是一段安全的依恋关系,在现实生活里,鲜见可以真正在亲密关系里直接治愈的,因为成人之间是需要有条件的接纳,而一段咨访关系可以。成年人的安全感还建立在实际“做”的基础上,我可以做到以前害怕的事情,一边害怕,一边去做,做一点,安全感更多一点,这个过程一段好的关系可以作为支撑。
学员咨询师-刘江宜说:
“在我看来,你的内在充满了力量,这股力量引导着你不断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空间。”
“每段‘恋爱’都只是停留在暧昧阶段”,“不止恋爱,好像所有亲密关系我都不太会处理”,从这些片段里面,能感受到你内在好像有一个固化的关系模式,这个模式是:与他人关系必须控制在一个相对远的状态中,一旦过于靠近,就会被打扰,令人不安和焦虑。
成人的关系模式通常可以在婴幼儿阶段找到影子。早期抚养关系占据了儿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它与情感的满足(和剥脱)密切联系,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它构成了所有关系的模板。如果把人想象成一台电脑,早期的关系体验,就好像是给这台电脑装系统,未来生活中的关系都会受到系统的限制。就好像苹果操作系统不能安装微软的软件。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亲密关系的焦虑呢?以爱情为例,一旦坠入爱河,个体的私人边界似乎也随之融合。(Michael Jacobs,2012)而这种体验并非令所有人都会兴奋,对童年期被过度侵入和照顾的人而言,当关系亲近时,可能会更多体到焦虑、不安。当孩子正在开心地独立玩耍时,如果父母不断地打扰、限制,例如喂食、摆弄衣服、收拾卫生等,此刻的孩子很容易体验到焦虑,因为她难以形成自己的空间和边界。“毕业后不顾反对离开了家乡直奔北上广”,是你试图打造自己内在空间的行为表现。
在我看来,你的内在充满了力量,这股力量引导着你不断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空间;“没法做到完全自洽”,表明你能清晰地感知自身对关系的需要,这是非常好的起点,关于关系,提供一些观点给你参考:
1.人的一生,一方面是与他人亲密交往,另一方面也有独来独往,二者之间总是此消彼长。一个人如果没有独自探究的体验,将一无所长,缺乏主见,成为他人的附庸;但倘若始终无法与人亲密,又难免自我封闭,消弱人的社会性。
2.人都有着对关系的需要,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要。当知道了自己需要是怎样时,尝试几种不一样的方式去满足,看看哪一种才是自己最喜欢的。
学员咨询师-范珺懿说: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社会,人们普遍更倾向于以一个团体为单位来进行社会活动。”
在生活中,我们是迥然不同的个体,能够看到在情感上你非常清晰的明白自己的个人舒适度,但是当目光注视到自己身边的朋友跟家人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内心比较冲突的状态,甚至认为自己“不正常”,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面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选择。
或许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分拆一下,首先的问题是让我感到舒服的关系是停留在暧昧期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不需要为对方负担太多的个人责任跟义务,更多的是享受当下两个人相互相处的时光。喜欢停留在这样关系的我是“正常的”吗?
那么我们先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下,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人们普遍更倾向于以一个团体为单位来进行社会活动。就如同你所说的庆生这样的事情,大众普遍倾向于聚会庆祝。但是很显然,你明确的知道自己并不属于社会中的大多数,比起聚会庆生,你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度过。那么回到你的关系模式,同样也属于极具个人选择意味的社会中的“非主流”。
那么这里就有涉及到你的个人选择跟社会中大多数在行为方面的选择是不同的问题,因为这样的不同,你会感到内疚跟焦虑。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从众效应 - 由于群体压力所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施曾经做了一项非常有名的群体压力研究,在该实验中,有37%的个体会因为从众心理,顺从实验中大多数人的答案而改变自己原来选择的答案。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考虑,你的一些情绪波动到底是因为自己的关系模式所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在区分开这个问题之后,我们需要接着回到问题中,接着去探索对于你感受到对朋友的亲密关系的羡慕感受具体来源于哪一方面。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建立一份社会主流模式的亲密关系是普遍的,但并不代表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我希望你能够找到那一份适合你的,放松的,舒服的关系模式,即便它是”非主流“的。
阅读原文
网址:“关系一近,我就想逃”:这是爱无能吗? https://mxgxt.com/news/view/671213
相关内容
一确定关系就想分手,是渣男/女吗?每一次我都罪责难逃.这是什么歌歌词:重要的是我会爱你的,我的心还 爱问知识人
当白羊爱上天蝎:为何注定了这是一场无路可逃的情劫?
薛佳凝不再选择逃避,大方回应和胡歌关系,十个字却让人无限遐想
终究逃不了这命定的缘分,你不是别人,你是我世无其二的爱人…
装可爱能逃过一劫吗?这招对本狐没用哦~电视剧狐妖小红娘月红篇 胡连馨
富少的杀人证据被找到!这一次他能再次逃脱吗?
在“爱无能”的时代里,仍然想爱的人们
段奕宏改名与爱无关?有一种友谊叫“忆虹”与“逃宏”
这就是你想要的恋爱吗 恋爱 微博VC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