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是什么?三纲五常有何危害?“心即理”是何意
王阳明,一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他的名字响亮又耀眼,他的思想在500年后对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然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朱熹的思想统治了当时社会很久,王阳明也不例外深受其影响。但是王阳明开悟了,他开始反对朱熹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论。那么,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到底是什么呢?他的新观点又是什么?今天小编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王阳明
朱熹的知先行后
王阳明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朱熹哲学的忠实信徒,他不仅“遍读考亭之书”,而且照着去做。首先使王阳明感到不对劲的,是朱熹哲学虽然博大精深,但过于烦琐,死板,按朱熹的说法,每一个事物都有许许多多之“理”,今日格之得一“理”,明日格之又得一“理”,不知要格到何年何月!
朱熹还要求人们要知先行后,“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先要把各种“理”弄明白才能去做,如果一辈子都还未明白,那不是一辈子都不去做吗?
此时的王阳明开始疑惑了,圣人之言似乎并不是可信度那么高。
朱熹
三纲五常
真正让王阳明失望的是,他在上书皇上后被刘瑾为首的宦官迫害,后来王阳明被流放到十分偏远的贵州,途中还遭遇了刘瑾手下人的暗杀,幸亏王阳明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才得以逃脱。
朱熹认为,理是是宇宙的本体,它是独立存在的,在天地之先,有理然后有气,不因任何物或人的影响而转移或改变,“顺之则成,逆之则亡”,是之谓天理。而心只是认识的主体,当心认识了理,理就在心中,“心与理一”。
王阳明仔细地检讨过在上述事件中自己的言行,他完全是按孔子和朱熹的教导行事的。可是,在这个是非颠倒的世界中,自己明明说的做的都是正义的,是为了国家社稷,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君王的,结果却是自己被打成了罪犯,被逼到生不如死的境地。王阳明这才深刻认识到,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三纲五常”,中国秦汉以来所通行的这个真理标准,已经成了残害正直和善良人的工具;所谓驯服工具论,不过是用以麻痹和欺骗人的一种手段。
王阳明
官方的态度和皇上的圣旨,孔子和朱熹的话,都不能代表天理;社会上那些人云亦云,落井下石的人,更失去了代表天理的资格。如果说还有天理的话,那只能是在自己心中,就是我们心中那一点良心,或者叫良知。
只有它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正确与错误的唯一标准,是用良知来审查一切言行“是否有益于‘公’”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利益。这才是一条衡量的标准。而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在上位者,也都应当用这条标准来检验,看他们说的和做的是否一致,是否有人民大众不满的地方。于是,他幡然醒悟,得出了“心即理”的十分大胆的结论。
心即理,致良知
“心即理”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一切生存(生命)状态的根源是这个人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致良知”中的“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知行合一”正是王阳明推崇的文化核心。
王阳明觉得,这个结论,使自己一下子摆脱了各种烦恼和羁绊,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真自由。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活在世上,想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这条良知之道,跳出“三纲五常”的束缚,不怕任何打击和诽谤,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官方怎么评价,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只要自己的良心或良知认为是对的,是“有益于公”的,即使皇帝老子、孔子、朱熹认为是错的,“天下人都认为我是狂者”,也要坚持去做,“实实落落依着他去做”。
孔子
不是等待条件成熟,而是积极创造条件,从身边能做的事情做起,让这个心中之理放出光来,用事实来粉碎各种各样的不实之词。
很难相信王阳明是在贵州的深山老林中,他与毒蛇猛兽为伴,与少数民族为伍,在那个荒蛮之地他始终没有放弃,积极乐观的精神让他明白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至理。他的思想一直影响到500年后的世界。
王阳明
王阳明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籍是《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全集》分为传习录、文集、书信、诗赋、杂著、奏疏、传记、年谱、世德纪、附录等十部分,同时还收录了王阳明及其弟子著作的文章等等。
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全集》这套书籍共5册,原价198元,现在活动价只要89元。点击下方的卡片看一看,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
关注我,不迷路。每天分享一本好书,多读书,读好书!
网址: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是什么?三纲五常有何危害?“心即理”是何意 https://mxgxt.com/news/view/670397
相关内容
【刘长焕】论王阳明与朱熹的心印契合与观照 ——以《朱子晚年定论》为考量孟学研究丨王岩:孟子性善说的三种解读方式及其意义——以赵岐、朱熹和伊藤仁斋为例
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朱熹:理学巨匠与千年哲学的光辉
王夫之和王阳明的关系如何?双方生平是什么样的?
=;有关朱熹的楹联欣赏
王阳明和大礼议
王阳明简介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为什么王阳明能和孔子并称为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为何直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