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主义
孟子认为只有推行王道,实行王政,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正义途径。
王道是孟子整个王道主义政治的核心政治理念,理清王道的基本纲要,才能深入把握孟子的政治构想。通过总结孟子散见于各种场合、各个时期对具体事情的论述 [1] ,孟子的王道大体可归结为:为君之道、君臣之道、君民之道。
王道,简言之就是圣王之道.其核心是圣王。要想以王道主义统一天下,为君之人必须以圣王作为行为的楷模。因此,孟子对国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说起来也很简单,这就是:国君必须是仁者。
在孟子看来,成为仁者并不难,因为当时的国君都有成为圣王的潜质潜能。以齐宣王为例,一头牛将被祭钟,齐宣王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战栗发抖的样子,命人以羊代替,百姓不明其故,以为齐宣王吝啬,孟子却从中看到了齐宣王有不忍人之心,“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梁惠王上》第七章)既然有不忍心看到牛发抖的同情之心,对于自己的百姓,应该更同情才是。这种同情之心,便是不忍人之心。而圣王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圣王内心保存了这种不忍人之心,并将其扩充发展下去。由是可见,国君之道的基始,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发现、保持、并扩充这种不忍人之心。将这种不忍人之心发施于政事,就成为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第六章)人人都有类似的不忍人心,君王认识到这一点,以自足的不忍人之心为执政的基础,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便会考虑多数百姓的生活,百姓亦会感激君王的仁爱之心,君王受到百姓的拥护,天下大治便易如反掌了。
对于能否真正“王天下”,孟子认为,国君有不忍人之心,“是心足以王矣”,君王只需推己所为,由己及人,扩充普端而已,盂子称这种过程为“推恩”。他说:“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梁惠王上》第七章)古代的圣人没有什么玄妙之处,只是善于把自己的作为推及到他人而已。“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粱惠王上》第七章)现在的国君只要肯推恩,也完全可以成为仁君,王天下。被孟子推崇的王道主义竟然如此的简单易行,亲切随和,当时的诸侯国君们才开始对他的政治主张感兴趣,才会对他的理论做进一步了解。
国君行圣王之道,不仅要具足不忍人之心,事实上除了具有这种善心以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才行。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离娄卜》第一章)仅有善心不足以治理国家,善心只是一种道德意识,是执政的意识层面的东西,而平治天下,不仅需要政治意识,还必须有相应的一套政治制度。孟子认为,这套制度是现成的,只要认真效法就可以了。这就是“先王之道”或“先王之法”。先王的各种标准尺度,都是圣人竭尽心思制定的,而且“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离娄上》第一章)所以,行先王之道是为政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对国君最基本的要求。
推行王道,仅靠君主一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臣作为君的辅弼,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君臣之问,也有确定的相处之道。“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媵文公上》第二二章)
孟子认为,为人臣者首先必须是个好善之人。因为“好善优于天下”.“夫萄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日:‘她匏,予既己知之矣。’弛匏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西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滕文公下》第三章)喜欢听取善言,就可以治理天下,假如喜欢听取善言,那四处的人都会从千里之外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会模仿他说:“呵呵!我知道了。”呵呵的声音会把士人拒之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则谄媚之人就会围上来,同进谗言而当面奉承的人在一起,怎么能治理好国家?
好普是为臣的基本要求,但仅仅是好善还不行,为臣还必须“敬其君”,“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滕文公上》第二章)大舜是圣人,是做人的榜样,也是为臣的榜样,所以贤臣尽臣道,当以大舜为法,否则就是不敬其君。除了敬君之外,为人臣者还要正其君,“格君心之非”,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使国君做到仁,行为符合正义,这样别人也能做到仁义,国家也就安定了。
在孔子那里,君是臣服务的对象,臣是君的下属,主次上下的关系是很明确的。但是到了孟子,君臣关系却增加了一层平等的色彩,君要臣为其服务,首先必须对臣尊重爱护。“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第三章)臣如何待君,要由君如何待臣而定,君待臣好,臣也待君好:君待臣不好,臣也待君不好。因此,国君对臣应当符合礼义:“谏行言听,膏泽下於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离娄下》第三章)如果这三条没有一条可以做到,君与臣便是仇敌,更不可能为其服丧了。
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臣下为老师,努力向臣下学习,“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公孙丑下》第二章)大有作为的君主必然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如果有事情商量。就应当亲自到臣子那里去,向他们学习求教。若只喜欢以听从自己的话的人为臣,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那是绝不能有大作为的,更谈不上推行王道,平治天下了。更有甚者,孟子认为臣下对君有“易位”的权力。孟子将臣分为“异姓之卿”和“贵戚之卿”,对于国君犯的错误,异姓之卿的做法是“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万章下》第九章)反复劝谏,如果君主执迷不悟,便离去。而贵戚之卿因为与国君有血缘关系,国君的祖先是他们的祖先,不能坐视国君犯有大的过错,使政权灭亡,因此,他们“君有过则谏,反复之两不听,则易位。”(《万章下》第九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另立新君。虽然这里“易位”的权力j 属于贵戚之卿,但君的权力的至上性和唯一性,已经大打折扣了,君臣关系也有了新的内容。
在孟子看束,君臣之闻的关系是楣叵的。为人臣者要好善,敬君正君,同时,国君也应以礼义待贤臣,认真听取臣者的意见。圣王之道,也在于此。
在国家结构中,民众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弱势,但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一国之君若失其民,便失去了整个国家。而民心之向背,是得失其民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君民之道,关键在于“得民心”。推行王道,其目的就是要使天下大治,百姓安定。以民为重,以民心为重,既是实施王政的手段,也是推行王道的目的。
孟子认为,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天子才能获得其合法地位。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第十四章)赵歧《注》说:“君轻于社稷,社稷轻于民。丘,十六井也。天下丘民皆乐其政,则为天子,殷汤周文是也。”①丘民,就是民众百姓。在《孟子》中,民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国人”,指居住在城郭里的“民”;一是“野人”,指居住在乡野之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民”。在孟子看来,得到诸侯的欢心,便可作大夫,得到天子欢心,便可作诸侯,得到丘民欢心,便可作天子。如果诸侯如果危及国家的生存,就可以改立;如果祭祀各方面做得很好,却还是闹灾荒,就改立土神谷神。孟子的思想十分明确:在君主、社稷和国家事务中,人民是第一位的。
君主“得乎丘民”的主要方法是“得乎民心”。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道理。“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第九章)夏桀、商纣以强大的国家而身死国亡,在于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民心;商汤、周武以小邦推翻了大国从而君临天下,在于他们得到了民心。那么如何得民心?“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第九章)把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不把百姓憎恶的强加在他们身上,这种仁爱百姓之心,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使“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第九章)虽然这个效应并不能立即得到,有待不断地积累,好比医治陈年老病需要三年陈艾,如果平常不积蓄,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行王道仁政,必将终身忧患受辱,以至于陷入死地。
在孟子那里,民是作为一个集体存在的,这个集体在国家中的数量是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关系到国家百姓利益的政事上,国君应当听取百姓的意见。例如选拔贤人、罢免不才的问题“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犬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月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月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梁惠王下》第七章)
合理是对不合理现象的否定性反映,正义是对非正义现象的否定性反映。孟子的王道主义,就是针对霸道中的非正义现象而提出的。当时是,各诸侯国君主专权,为图谋霸业,置百姓存亡于不顾。而孟子的王道纲要,以行圣王之道的君道为主,君臣之道为辅,君民之道为基础,从多方面对“君”做了限制,突出了百姓的地位和作用,纠正了霸道中的不正义现象,因而其理论体现了正义的精神。
2013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孙茹在《环球时报》撰文认为 [2] :新国际主义意味着中国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更多地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履行更多责任,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新国际主义也意味着中国在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可能要付出一定的民族牺牲。新国际主义外交也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王道”外交,使中国成为国际上令人尊敬的先进国家。
网址:王道主义 https://mxgxt.com/news/view/666642
相关内容
逃逸的力量|《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评《繁花》——王家卫风格、现代主义和历史叙事
王学义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每日一书
大公网:王濛侠义之道从商 邓亚萍官架子太大
刘学义出道遭公司打压?一直出演男二是公司主意?
副校长王天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
电影《野孩子》首映 王俊凯演绎现实主义题材引原型事件人动容
长柏为给祖母讨公道 大义灭亲要与王老太太翻脸
罗伊丽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创造另一个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