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黄帝内经》对阴阳理论的一般阐述与应用
《黄帝内经》对阴阳理论的一般阐述与应用,首先,《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之气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的根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肯定一切事物都产生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明确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有生命的物体也以阴阳为存在的根本:“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就人体而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故《素问·金匮真言论》具体论述了人体阴阳的划分。
其次,《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并对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①阴阳相互交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阴阳,地有阴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即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摩相荡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本原,也是人体生化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
②阴阳对立制约。《素问·脉解》提出“阴阳相薄”“阴阳复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从人体病理方面说明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③阴阳相互依存。《灵枢·五变》云:“夫柔弱者,必有刚强。”柔为阴,刚为阳。柔与刚、弱与强,相反相对,又相互依存。
④阴阳相互为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生形……精化为气。”“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王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⑤阴阳互含互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阴阳,地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张介宾《类经·运气类》解释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即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含藏着另一方,阴中藏阳,阳中寓阴。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亦指出:“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按照《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事物的具体阴阳属性,当依据其所含阴性与阳性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阳中含阴,是说属阳的事物中也寓有阴的成分,而该事物的整体属性仍属阳;阴中有阳,是说属阴事物中也寓有阳的成分,而该事物的整体属性仍属阴。诚如《四圣心源·天人解》说:“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阴阳互含互藏不仅是阴阳依存、互用、消长、转化的内在基础和根据,也是阴阳二气氤氲交感的内在动力机制,由于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因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氤氲交合,而万物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此论云雨的生成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心肾水火相交互济的机理也可用此阴升阳降的理论来说明。
⑥阴阳相互消长。《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分别论述了一年和一日之内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并认为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趋势也与此相应。
⑦阴阳相互转化。《黄帝内经》不仅认识到阴阳的转化性,而且对转化的条件性有某种程度的觉察。《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说明阴阳对立双方的转化必以一方发展到一定必要程度为前提。
⑧阴阳反照。阴阳由于相互之间的作用,则各自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同时又成为对方信息的接受者和贮存者,由此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反映,以阳见阴,以阴知阳。《灵枢·外揣》说:“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司外揣内”,由远及近,“司内揣外”,由近及远,即鲜明地体现了阴阳反照,间接认识的特点。《黄帝内经》即利用阴阳反照的原理,建立了中医学的生理、病因、病理、药物和治疗学等理论体系。这种认识方法偏重于认识对象的整体功能而不重实体,利用信息的传递和贮存原理进行间接的现象观察,将被反映者和反映者的功能属性综合在一起,而以机体表征作为认识的中心环节和判定对象属性的标准。
⑨阴阳自和。《黄帝内经》虽然也讲阴阳的斗争,如《素问·疟论》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但讲斗争的分量轻,以不破坏整体的统一为限,而更多是强调阴阳的稳定平衡。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说明阴阳的和谐是万物正常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王充在总结前人中和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阴阳自和的命题,张仲景最早将阴阳自和的思想引入中医学,以解释人体疾病自愈的机制。阴阳自和反映了阴阳的深层次运动规律,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和治愈的机制,说明药物或其他方法技术治疗疾病,实际上是在调动和发挥机体内的阴阳双方的自和潜能和机体的修复、调节作用。
第三,《黄帝内经》规定了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分类依据。总体而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火炎热、升腾、轻浮、活动,集中体现了阳性的特征;水寒冷、沉静、下降,较集中地反映了阴性的本质。具体而言,则“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
第四,《黄帝内经》论述了阴阳范畴的抽象性与广泛性、可分性与相对性、严格的规定性、功能动态性和自调性等特性。
第五,《黄帝内经》具体阐述了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即解释人体结构,说明人体生理变化,阐发病理变化,指导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人体养生;提出了治疗疾病和养生的最终目的乃在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网址:浅述《黄帝内经》对阴阳理论的一般阐述与应用 https://mxgxt.com/news/view/665574
相关内容
阴阳范畴与矛盾的关系理论介绍|现代传记理论:理论内涵、应用场景与代表论文
儒医互根,契合发展!浅述儒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美妆综艺秀《口红王子》:重新阐述“内外美”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怎样写人物传记》:述经验之谈 献人物妙法
网红樊小慧回应了!9分钟阐述和张海波被团队利用,真相越来越可怕
(1)阴阳的关系
冉氏土官、土司与酉阳民族关系述论
传统文化与明星效应的冲突,阐述传统文化在如今的中国命运如何 爱问知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