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跳跳虎
近日,毒舌电影在其公众号上推出名为《别笑,这可是华语巨制》的文章,从题材、特效、阵容等方面“毒舌”点评郭敬明执导电影《爵迹2》的预告,文中不乏辛辣调侃之词。
在毒舌电影的这篇文章推出不到一小时后,郭敬明就在微博发长文对此事做出回应,郭敬明坦言称自己对毒舌电影的点评“很失望”。
郭敬明在长文中提到的“认真的人为什么会输?认真的人,永远也不会,也不应该输”这句话,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
且不说《爵迹2》还未上映,影片如何尚无法作出评论,但起码,认真的人应该被尊重。如果是看片后提出的真诚批评和指正,相信郭敬明不会反应如此之大。最后他在微博中表示,期待《爵迹2》上映之后,能够看到毒舌更全面更客观专业的评价。
「为何大众跪舔王思聪这样的富二代,却仇视郭敬明这样的富一代?」
成名十几年,郭敬明是在泥泞和争议中往前走的。年少成名,外界对他的批评声不曾断过。但骂声愈烈,郭敬明的事业就越红火。
“我喜欢找一条漂亮的马路,然后在上面气定神闲地走,走过斑斑树阴的时候我像是走过了自己心中明明灭灭的悲喜。”
这类文字给很多青少年带来了共鸣感和慰藉。很多人批评郭敬明“空洞浮夸”,但在与青少年的“共情”这点上,他反而是非常接地气的——有多少人的青春期没有几分“无病呻吟”?
郭敬明的粉丝大多都是青少年,他们在成长历程中对世界的认识有局限性,而郭敬明展现给他们的是脱离生活的想像,是一种光怪陆离的世界。尽管这种想象难免带有年龄阅历的局限性,但它们正是年轻一代在高考重压下关于自由的一种愿景。
但大众抑或精英群体则对其作品中的“拜金主义”嗤之以鼻。归根结底,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隔离”。精英倾向将文化分“等级”,而用文化等级来构建身份区隔是人性难以抑制的冲动,要让自己显得高端,必须判定另外一些群体为low。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无处不存在,对一部电影非理性的敌意根源在此。
郭敬明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代言人。查建英说《小时代》塑造了一种“wannabe人格”:土的要想当潮人,穷人想当富人,俗的想高雅……这难道不是这个时代的浮世绘?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自己内心主动、被动膨胀起来的欲望,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命题。
有时,人们能轻而易举接受所谓富二代的任性,但却对意图冲破阶级壁垒的草根所做的努力视作“哗众取宠”。
「深度绑定乐视、和力辰光,五年执导6部电影,票房超20亿」
目前,郭敬明共执导六部影片,包括与乐视影业合作的《小时代》系列4部影片、2016年上映的《爵迹》,以及今年的《爵迹2》。除此之外,还有根据其小说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夏至未至》《幻城》,以及由他担任导演的《是!尚先生》等。而由马天宇、郑爽主演,根据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悲伤逆流成河》也在筹备当中。
从写小说到办杂志,再到拍电影,从青春片到魔幻片,作为“文人创富”的典范,郭敬明每一次都站在时代的风口。他不仅仅是作家、导演、编剧,同时也是精明的商人。
2012年12月,李力与郭敬明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李力将其持有的和力辰光5%股权转让予郭敬明,转让价格为1元/股,转让时间约定为《小时代》系列电影顺利上映后。2015年7月,《小时代》系列最后一部《小时代4:灵魂尽头》顺利上映,当年8月,喀什辰力将持有的和力辰光55.55万元出资额转让给郭敬明。
2015年,郭敬明32岁。也是这一年,他先后成为乐视影业(现已更名为“乐创文娱”)与和力辰光的股东。事实上,他不仅是个成功的作家,也是精明的商人。在撰写作品的同时,他很早就开始了公司化运作,21岁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7岁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而从2013年开始,郭敬明就已经在尝试资本运作。此前,郭敬明的“上市梦”维系在乐视影业和和力辰光两家公司身上。郭敬明在乐视影业持有500万股,占比0.6%。乐视影业从2016年5月就开始注入乐视网的进程,然而最终在今年1月19日宣告失败。两个多月后,和力辰光也终止了IPO。
和力辰光给了郭敬明第六大股东身份,自然与之深度捆绑。公司与郭敬明签订了长达5年半的合同,时间从2014年12月10日至2020年6月30日,合同期限内将优先合作9个影视作品,但不包括已合作的《小时代》系列电影以及电视剧《是!尚先生》。
从2013年到2016年,《小时代》四部影片加《爵迹》票房累计超过20亿。无论如何,郭敬明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毋庸置疑。
「评价一个电影人,要有更高的纬度和更高格局的眼光」
郭敬明的每部电影排片量总是惊人,这令不少从业者大为诟病。但是,既然是市场经济,必定有回报才会有排片。
郭敬明的电影或许有严重质量缺陷,但是对于其粉丝而言,“汝之砒霜,彼之蜜糖”。能够让受众对其作品产生宗教般的热情也是一种成功,尤其是在中国商业电影大规模沦为炮灰的背景下。
商业片最大的评判指标就是票房成绩,从这一点来看,郭敬明是成功的。这或许又会引得社会主流群体嗤之以鼻,但是,存在即合理,郭敬明的电影取得高票房成绩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首先在于郭敬明对自己的受众和定位非常清晰。
严格意义上说,他非常专一,只生产“畅销青春作品”。在这个范畴下,他的业务水平碾压大多数同行。同时,他也非常清楚自己用户的诉求——来自二三四五线城市以及城镇地区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和对自我表达的渴望。而这些需求在文化资源比一线城市相对匮乏的城市,尤其难以得到满足。
郭敬明曾提到:“我做了五年,每一次发书都有精准的数据,我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人在喜欢这个书,包括杨幂的粉丝、郭采洁的粉丝、柯振东的粉丝,我们都有做调查。所以我们大概知道观影人群是什么样子。其中的结构、比例以及冲着原作来的有多少,我们会做一个基本的市场分析。”
也因此,郭敬明作品在情节设置和叙述技巧上,极其擅长抖包袱和制造戏剧冲突。
主角的死亡是郭敬明小说一贯的处理方式,且很多时候出其不意。《幻城》和《小时代》在其小说中最为畅销,在“要谁死”上做到了极致——团灭。“虐心”显然比“发糖”戏剧冲突感强烈, 郭敬明对“撕”桥段的驾轻就熟也是其作品取得商业高回报的一大原因。
从《幻城》《夏至未至》到《小时代》,“撕”是郭敬明推动情节发展的必备武器。《幻城》里队友相互背叛,《夏至未至》中闺蜜反目成仇。在“撕”这一点上,电影版《小时代》达到了顶峰。
在文化产品中,“撕”在各类消费群体中都很有市场,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而郭敬明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撕”,从电影目标受众的视角来看也许比较容易理解:这似乎符合高考重压下的高中生对生活戏剧性的想象,既能肆意张扬喷薄对未知世界的恶意,又能保证自己始终有一种心理安全感。
存在即合理,即便郭敬明其作品的价值观不被社会主流群体所认可,但从商业价值方面来看,郭敬明显然是“自带流量”的青年作家、导演。而一味抨击其“虚无空洞”,与一味鼓吹他的商业价值一样,都是有失偏颇的。
只要能满足二三四五线城市以及城镇地区青少年的内心诉求,郭敬明就能永远在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尽管有人吹捧,有人骂,也总有人正走在成为他的路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