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发到“美发”:70年,我们经历过这些“头”等大事

发布时间:2025-01-03 13:20

  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当我们漫步街头巷尾,经常会见到理发店、美发店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它们闪烁着、旋转着,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70年时光流转,理发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如今,很多理发店和美发店提供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发服务,还有放松享受,满足着人们对美和潮流的追求。

      解放初期,理发服务就是洗和剪,而且发型也非常单一

  83岁的徐福大从小在县直街长大,常州解放时他已是小学高年级的大孩子了。所以,他对常州解放以后这70年变化有着真真切切的体会。

  谈到理发,他说,现在的理发和以前相比,真是不可想象。“以前就是单纯的洗洗头,剪剪头发,哪像现在剪个头发有这么多服务,这么多‘花头精’。”

  徐福大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和父母最喜欢去的一家店是位于母校局前街小学的一个理发店。“这家店在解放前就开在这边,门店不大,店主是苏北人,里面设施摆放简单,墙上挂着镜子,边上的盆架上放着洗脸盆。”

  他每次去理发,基本上都要排队。不仅是因为这家店的师傅技术好,还因为当时市面上理发店少。

  “我经常去的这家并没有太大的名气。当时,常州较大的理发店都能数得上来,比如明星理发店、新华理发店、红牡丹理发店、阳光理发店,这些理发店生意也很火爆。”徐福大介绍,当时市面上的这些理发店,国营的居多,像他去的这家私人理发店属于少数。

  徐福大记忆最深的是当时洗头都是弯着腰在洗脸盆上洗,也没洗发水。当时男士的发型很单调,大都是“板刷头”;而女性大都是“麻花辫”,以及齐耳短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州城大大小小理发店共有三十几家,大都是国营

  今年66岁的高军和同龄人任志毅,以及比他们小几岁的许福星在关河中路上合开着一家“新明星理发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和他们的共同经历有关——之前,他们都是常州最有名的“明星理发店”的理发师。

原明星理发店总经理王志伟的爱人王和平是位有心人,她保存着当年常州最流行的发型资料。

  在明星理发店成立之前,他们相互之间并不认识,各自在不同的理发店工作。他们记忆中,当时的这些理发店的经营方式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州市面上的理发店基本上都是国营的,我们理发师都是上班拿固定工资。”高军说,他和任志毅都是十几岁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理发店工作。当时,高军所在的理发店叫阳光理发店,在怀德桥附近;任志毅所在的理发店叫华安理发店,位于大庙弄。

  高军等人介绍,当时常州城包括戚墅堰在内,共有三十几家理发店,理发师的数量也少,只有数百人。“就这些人要为常州城几十万人服务,所以每天都很忙。”

  和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样,六七十年代男性和女性流行的发型仍以简单朴素为主。“当时,人们的发型和穿着一样,不能太奇怪。男性不准留长头发和怪发型,要以清爽为主,比如留短发‘菊花头’的就比较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电影《杜鹃山》的公开放映,杨春霞扮演的柯湘为银幕带来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柯湘的发型一改大长辫子和“一刀平”,而是一种发脚略带卷曲的短发,额前留着刘海,多了一份女性的柔美。一时间,“柯湘头”风靡大江南北,无数女性竞相模仿。

  “这种发型在常州也很受欢迎,于是,“柯湘头”开始在常州的街头巷尾流行开来。”任志毅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明星理发店名噪常州,成为时尚发型代名词

  公私合营后,明星理发店迁入常州饭店,改为常州饭店理发部。1983年,明星理发店迁入东大街新大楼,恢复原名,营业面积达300平方米,这时期,该店成为常州唯一一家特级理发店。

  “去明星理发店理一个爆炸头,出家门前配一条喇叭裤,30年前,这样的造型就是时代的潮流!”高军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明星理发店的理发师都是从全市各个理发店优中选优调来的,所以该理发店是理发行业中的“明星”,受到追求时髦的小年轻们的追捧。

  57岁的魏宝祥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明星理发店工作,之前,他曾是健康理发店的一名员工。魏宝祥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去理发店剪一个当时最流行的无缝青年式发型,自己所在的健康理发店只要收0.16元到0.2元,明星理发店的价格是0.86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理发师傅来常州交流理发技术。

  “别看价格高,可是店里总是挤满了客人。”后来魏宝祥到明星理发店上班,每天一开门,工作台前总是很快就能坐满客人。

  与此同时,受改革开放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市面上又重现一批个体户性质的私营理发店。任志毅回忆,他在华安理发店的同事就有在当时辞职下海创办私人理发店的。“但是那时候,私人理发店仍属于少数。”

  这个时期,人们追求的发型开始多变。当时电影《庐山恋》热映,女主角张瑜的短发开始流行。

  而且,烫发的人开始多了起来。“留大波浪发型的女性很多,这种发型既让女性显得妩媚很有女人味,又给人一种新时代女性很独立的感觉。”魏宝祥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理发店变“美发店”,消费者需求日趋多元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常州理发市场上,国营理发店逐渐成为“少数派”,数量越来越少。1998年,明星理发店改制,理发师们自谋出路。同时,理发市场也快速发展。

  受港台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开始追捧“郭富城”头型,留长发的男性开始增多,而女生中流行的是长长的披肩发。

  “这时候,不少理发店的名字也多样化,有叫传统理发店的,有叫美发店的,有叫发廊的。”一位业界人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美发时尚行业,并将沙龙的概念带到了常州。据他介绍,当时,烫发染发已很流行,人们追求美不再遮遮掩掩,比以前更大胆和开放。

  “进入新千年,连锁店开始流行。门店的装潢更加现代,很多店还提供茶水、按肩、美甲等服务,剪发的同时可以享受放松。”张善军是在2000年左右进军常州美发业的,如今是一家大型连锁店的负责人。

如今的理发店装修更现代,服务更加细致

  据他介绍,现在的理发店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消费者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像男女士的发型就有数十种,而且年轻人越来越有个性,私人订制的发型也很常见。”

  张善军说,最近二十年,常州理发店的数量逐渐增多,满足着人们对美和潮流的追求。据了解,目前,常州含“美发”“理发”名字的工商户就有5000余家。

网址:从理发到“美发”:70年,我们经历过这些“头”等大事 https://mxgxt.com/news/view/649076

相关内容

从“大胆”传承到“奇巧”创新——她们见证豫剧在台湾70年发展历史
刘美含考研北大背后,我们做了这些事——
刘德华从理发师到巨星用20年,还为谭咏麟剪过头发,天王不易啊!
从稚嫩少年到成熟型男,胡歌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权志龙:从龙神变龙婶,这些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90、70、632!这些数字告诉你,人艺《雷雨》何以经典
70后,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被称为最苦的一代人?
从一个穷小子到大明星,这些年他经历过多少挫折
在镜头前发飙,和神秘男子牵手,何炅这些年来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年明星们高考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