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鸿沟》里有一种坦诚而信任彼此的交锋状态

发布时间:2025-01-03 00:47

◎默存

“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

在《解释鸿沟》的每一集开头,这句Slogan都会出现。这档综艺最初名叫《大问题》,它拍摄于2021年,时值新冠疫情,社会变化,人心不安,制作人李伦、朱凌卿等人希望拍摄一档思想类综艺,探讨“什么是活着”“何种生活更值得追求”等话题。

他们说服陈嘉映等学者,进行一次国内少有的尝试。和学院派讲课的形式不同,《解释鸿沟》更像是在表现一种公共生活,节目里既有学者对话、公共辩论,也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论文讨论、哲学读书会等等。

解释鸿沟求同存异

所谓解释鸿沟,是指“相关性和因果性之间的鸿沟”。陈嘉映曾引用脑科学家格林菲尔德(S.Greenfield)的观点指出:“无论扫描图和数学公式做得多么精密,都不曾解释客观可观察的事件如何转变为独特个人经验的第一手感觉。神经活动与思想感情活动之间,似乎最多只能建立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有两个片段可见《解释鸿沟》的风格。在一次论文选题会上,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王艺莹提出自己想要深入研究胡塞尔。她的选题很大,是一个只要钻进去就可能好几年都出不来的题目。陈嘉映没有告诉她这个题具体该怎么做,而是泼了一盆冷水:“研究生花两年时间写这个题目不值得……你就是要想,怎么用最短的时间最清楚地写一篇能通过的论文。这样我就有时间去爬山、谈恋爱和好好读书。”

在第五集“我看见了火流星”中,公共辩论的味道更加浓郁。陈嘉映、周濂、陆丁等人从分析哲学讨论到政治哲学。陈嘉映不再是那个台上的“权威”,大家相互质疑,相互阐释自己的观点。陈嘉映直言他是一个古典的人文主义者,谈论着海德格尔与古希腊的哲学著作;周濂则提出要警惕对于旧时代的美化,看似星光璀璨的人文理想年代,唱主角的仍是一小撮君王和贵族子弟;陆丁则敏锐地看出周濂在把话题引向政治哲学领域,便从分析哲学的层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周濂提倡“中人社会”。在对乌托邦可能酿成的暴政的批判下,他重申比起更好的社会,一个“更不坏”的、捍卫现代生活基本底线的社会,对于更多人来说才是更好的社会。当周濂为现代社会作“正方发言”时,其他人也会反问他,应该如何看待当下普遍的精神危机。

到了第六集,陈嘉映和周濂围绕“天下与人心之关系”、“权力边界”等问题继续辩论。陈嘉映认为“得天下者得人心”,质疑民意决定历史潮流的叙事。周濂继续谈论统治合法性、证成性与正当性之间的区别。这些他在《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中有更详细的说明。同样,陈嘉映的观点也可见于他的公共说理著作。《解释鸿沟》是一扇门,它的延伸在于书籍和自我的实践。

其实主创的立意用陈嘉映的一本书名即可概括:《何为良好生活》。主创着重展现一种具有公共辩论精神、求同存异、人不只为稻粱而谋,也能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在1980年代以来并不陌生,陈嘉映等人也是继承了那时候的相处模式。

对于社会存在的问题,《解释鸿沟》里也有过探讨,如哲学教师陆丁提倡一种“彼此更加皮糙肉厚”的交流,允许自己不那么敏感,允许被冒犯。如此,真正复杂的讨论才可能出现,否则朋友便成为谄媚之友,公共讨论沦为互相唱和。

表达有局限辩论诚可贵

当然,从质量层面来说,这部综艺也有商榷的地方。

比方说:《解释鸿沟》对作家精神状态的呈现,虽然真实,但类似的表达已泛滥于诸多文本,显得陈词滥调,无法给出新的启发。又如陈嘉映与钱理群的对话,抛出了几个好问题,可惜并未深挖。第六集,陈嘉映与周濂继续辩论,两个人的话语体系像是两颗有不同轨道的行星,缺乏真正的交锋。

网上也有诸多对这部综艺的批评。比如说陈嘉映等人物理知识有诸多硬伤、表达自恋、文青气重、聊得太浅等。我认同这部综艺存在明显的表达局限与质量参差,但不认同因为这部综艺存在知识硬伤就将它全盘否定的观点。

一部纪录片若是能提供新知、激活思考,或者对珍贵的人和事进行了一手保存,它就是一部有价值的纪录片。我想这也适用于文化综艺。坦白说,如果要看更深入的哲学内容,那看再多的综艺都不如读专著。而在没有《奇葩说》《脱口秀大会》的日子里,《解释鸿沟》是我眼中今年国内最好的一档文化类综艺。在这档综艺里,比起碎片化的哲学概念,更可贵的是一种坦诚而信任彼此的交锋状态。

尤其是在第五集“我看见了火流星”中,陈嘉映和学生们的讨论很有意思:不是一群学生崇拜地对待老师,而是大家和而不同地交流。

如果把陈嘉映、周濂的对话和钱理群那集对比,会很有意思。陈嘉映提过,人到老了有一个悲哀,就是别人不敢批评你了,不愿意再提出不同的见解。比方说一个老师对学生,他看学生年纪小,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生有什么问题,他出于帮助或责任心,会善意地指出来。但是老人,他都快入土了,你跟他提出来有什么用呢?所以这是老人处境的悲哀。

在钱理群那集里,我明显能感到陈嘉映是敬畏的:他虽然也提出一些反方观点,但都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整集更像是《十三邀》复制品:一个后生,观察一位文化巨人与时间赛跑的努力。作为对比,当陈嘉映变成“老师”,他的学生周濂、陆丁等人,明显更敢提出“反方意见”。整个场子是交锋、流动、螺旋式纵深的,议题的层次也就更丰富。

保卫“具有公共性的思辨生活”

跟《十三邀》相比,《解释鸿沟》在议题讨论上更为聚焦。《十三邀》毕竟是一期一会,类似于名人生活与相遇的短暂切片,单集质量依赖于嘉宾的输出和综艺感。李诞、项飙等集之所以会出圈,因为嘉宾善于快速输出金句,又具备与当今时代契合的某种气质——无论是李诞“质疑崇高,拥抱浅薄”的及时行乐型活法,还是项飙主张“找回附近”“把自己作为方法”,都击中了当下学生与城市打工族普遍的焦虑。而这些人是《十三邀》的主要受众。

但如果嘉宾是肚子里没什么货的娱乐明星,单集节目就会很无聊,所以《十三邀》不同集数的质量差异很大。

《解释鸿沟》用陈嘉映做穿针引线的角色,主题聚焦在哲学生活,我认为更有侧重点。用陈嘉映做节目里的“牵引者”还有一个好处,他不那么学究,对年轻人较亲近,在一档很容易变成说教的节目里,亲近感和分寸感非常重要,否则就容易变成“老男人自恋大赏”。在今日观众普遍抗拒说教的氛围里,综合知识素养与影响力,陈嘉映已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解释鸿沟》里我最爱看的地方,并不是陈嘉映或钱理群的高谈阔论,而是交锋,是他与学生、同行之间和而不同。

我不能断言《解释鸿沟》呈现了这种风尚,但至少在陈嘉映和钱理群讨论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否被美化,和陆丁、周濂讨论何种生活更值得被追求等场景中,镜头语言都不是陈嘉映而是真理,其他人只是陪衬。在这里,没有人是真理,重要的也不是要给出一个真理,而是大家都在耐心听取别人的观点,进行诚挚而求真的哲学思辨。一种压迫感在此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把话敞开了说,把话说得敞亮。

网址:《解释鸿沟》里有一种坦诚而信任彼此的交锋状态 https://mxgxt.com/news/view/642600

相关内容

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旦产生隔阂,彼此之间的距离就难以拉近!
赵又廷回应'夺妻之仇':坦诚沟通,化解误会
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需要彼此理解和信任
周慧敏谈夫妻相处之道:彼此坦诚沟通,共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爱情中的安心:探究彼此关系的信任与稳定性
疫情期间如何减少家人间的矛盾,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
杜锋谈与胡明轩关系:就像是两口子一样 相知相爱多年的彼此信任
明星爱情绯闻被炒作?家人之间更加需要彼此互相信任!
夫妻关系终于破冰!TVB花旦陈自瑶出席活动罕谈王浩信,坦言彼有沟通
在团队中建立信任的沟通技巧.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