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白海豚
台湾白海豚于2002年被发现(Wang等人,2004年)。最初,它被认为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一个孤立的、独特的地方性亚群,因为与中国大陆沿岸的邻近临时亚群(特别是台湾海峡西部的亚群)相比,有微妙但明显的色素沉着差异。九龙江口(=厦门/金门)和珠江口(=香港/广东)。台湾白海豚的色素沉着差异后来被证明可以从上述其他临时亚群中区分出来,这导致了这些海豚的亚种识别,并被命名为中华白海豚台湾亚种(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Wang et al. 2015));该亚种在当地更常见的名称是台湾白海豚。与香港水域的白海豚相比,台湾亚种在社会组织和结构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
2015年王愈超等人在《Zoological Studies》科学期刊发表研究,认为中华白海豚可以分为“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与“台湾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两个亚种。位于台湾西海岸的白海豚族群,因为地理区隔、斑点图样及动物行为等不同的因素被分类为亚种。 [1]
根据科学研究估算,台湾白海豚不到65只。2008年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将台湾白海豚列入极危物种(CR, Critically Endangered),是仅次于野外灭绝的等级,急需采取保护措施。根据2013年间东台湾海峡白海豚技术顾问小组在《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期刊发表对白海豚保育的结论指出——至少要将其死亡率降低到每七年失去一只,以免于灭绝。
台湾海峡受东北季风之影响,全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海象汹涌,海面上易起白浪,不易观察。约摸农历三月中旬以后,海象转趋平稳,它们的活动开始较易与浪涛区分。此时适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台湾白海豚在沿海活动的习性,让人认为是来向妈祖祝寿,因而民间有个可爱而适切的称呼“妈祖鱼”。 [1]
现今在中国香港、金门、马祖附近、台湾西海岸的浅海海域都可以见到白海豚的踪影。不过相较于其它海域,近年来研究(Wang et al., 2015年)发现台湾的族群因基因及形态特征(背部斑纹)上的差异而被独立成“台湾白海豚”,即为中华白海豚台湾亚种(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也是新增的特有亚种,而其它地区发现的族群则列为指名亚种(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 [1]
台湾海峡的普遍深度不深,除澎湖水道和高雄外海外,大多只有100米深。也或许如此,此海域的鲸豚种类不多,白海豚之外只能见到其它露脊鼠海豚、瓶鼻海豚等近岸型的鲸豚物种,但这样的深度已足以对只生活在浅海域的中华白海豚造成接近异域种化(allopatric speciation)的影响。由于白海豚普遍只在距海岸5公里内、水深20米以内的水域活动,长时间下来的地理隔绝会造成物种的基因甚至形态上的差异,而白海豚在各族群内的社交行为、社群组成也会因为群体而有不同,加上海峡的地理隔绝就更为明显。 [1]
中华白海豚是中型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成体体长2.0-2.5米,最长达2.7米,体重200-285千克。背鳍较小,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背鳍基部看起来很宽。背鳍和驼峰因地理区域而异。在东部水域,背鳍较短,底部宽阔,逐渐向身体倾斜。鳍尖微内弯,驼峰仅占体长的5%-10%。在西部水域,背鳍较短且更加后弯,但它的底部更宽更长,达到身体长度的30%左右。 [3]
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柄具发达的背脊和腹脊,尾鳍呈水平状,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很多个体的眼睛周围聚集黑斑,从而形成“熊猫眼”。上、下颌的每侧都有29-37枚圆锥形的同型齿(上颌每侧齿数=30-37枚;下颌每侧齿数=29-35),齿列稀疏。吻部狭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隆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 [3]
台湾白海豚亚种体长2.4-2.7米,背鳍相对较小,具有着独特的外貌。但它们最显着的特征是粉红色。它们的皮肤色素实际上是白色的,带有灰色斑点,这些斑点会终生保留。成年后,台湾白海豚看起来大多是白色的,呈粉红色,但当它们活跃时,它们会“潮红”并变成亮粉色。出生时的幼年海豚呈深灰色,没有或很少有浅色斑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会变浅,斑点也会增多。 [6-7]
台湾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是少数会生活与人类活动范围接近的鲸豚种类,喜欢在开阔浅海水域活动,活动深度在海平面至水深30米之间。台湾亚种主要分布于台湾的苗栗至嘉义的泥沙滩地海岸外海。白海豚会在浅海甚至河口处觅食河口型(如花身鯻等)、中上层海域鱼类(如棘鲷等)及底栖型鱼类(如石首鱼、海鲶等)。虽然它们的栖地相当接近人类活动的范围,但因为喜好的鱼种多属有毒鱼类或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对西海岸的近海渔业影响不大。 [1-2]
台湾白海豚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因为它们生活在台湾中西部海岸附近一条非常狭窄的浅海河口水域,没有季节性活动的证据。总分布面积约为1200平方千米,但其核心分布范围仅包括约820平方千米的沿海水域。物种数量主要集中在通晓河口和台溪之间,其中包括台湾西部最大的两条水系大渡河和竹水河的河口。该亚种喜欢水深小于20米的浅水,从未在深度超过30米的水域中观察到过。 [6]
台湾白海豚是台湾中西部沿海水域的常年居民。大部分目击事件发生在离岸3千米以内、水深不足20米的海域,但也有部分台湾白海豚穿越更深(>30米)、疏浚、往返台中港和麦寮工业区港口的航道。(Dares等人,2014年)。海豚群经常在靠近冲浪区和大沙洲的地方平行于海岸线巡游(或者在潮汐允许的情况下在沙洲上空巡游;该地区的潮汐通量可达6米)。河口很可能是大部分觅食发生的地方。 [2]
大约2010年之前,没有观察到在活跃的拖网渔船后面进食(如香港和澳大利亚)。从那时起,观察到台湾白海豚栖息地内非法拖网捕捞以及海豚跟随或被拖网渔船吸引的频率有所增加。人们还观察到台湾白海豚沿着固定和漂流的网或刺网移动,可能寻找受伤或被网缠住的鱼。一般来说,它们似乎对船只并无太大的兴趣,但倾向于远离较大或快速移动的船只。 [2]
台湾白海豚是机会主义的捕食者。它们捕食各种近岸、河口和礁石鱼类。在某些地区,它们也可能吃头足类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但此类猎物似乎很少见。人们对台湾亚种的具体摄食习性知之甚少,但据观察,这些海豚以黄花鱼(石首鱼科)、鲻鱼(鲻科)、线鳍鱼(马鲅科)、鲱鱼(鲱科)和鼻鳗为食。 [2]
该亚种的主要分布范围为台湾西部(=台湾海峡东部)沿海水域,北起后龙河、中港河(苗栗县)河口,南至将军港(台南市)。台湾西部的所有目击事件都在距离海岸3公里以内,但彰化县(分布的中心部分)的潮间带/沿岸水域除外,那里广泛的牡蛎海水养殖结构和相关活动可能已经使海豚在物理上流离失所。分布是线性的(即类似于河流物种的分布)。 [2]
该亚种的大多数海豚都在台湾西部的主要河口及其周边地区被发现,例如大渡河(台中市/彰化县)。基于类似的生物物理特征,2010年罗斯等人认为该亚种的适宜栖息地可能从台南市曾文河口延伸到受淡水河口影响的水域(后者流经大台北市及邻近地区),并认为整个区域是这个亚种的“优先栖息地”。虽然在富冈港(台东县)的口处观察到一只海豚,该港附近的水域又深又大,显然不是任何白海豚的首选栖息地,但毫无疑问它是一只流浪海豚;此海豚仅有一次被观察到,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2]
台湾白海豚分布图 [6]
台湾白海豚怀孕持续10-12个月,断奶可能需要长达2年的时间。平均产仔间隔为5年。雌性与幼海豚之间的关系大约持续3 到4年。出生率全年都会发生,但在夏末和冬季中期有所减少,大部分估计出生率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平均产仔间隔(连续两头幼豚的预计出生月份之间的时间)约为3年。根据对密切相关种群的研究,台湾白海豚的寿命可能约为40岁。 性成熟年龄为11-12岁。 [6]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ver3.1——极危(CR)。 [2]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5]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4]
种群现状
在2000年代中期,使用线样线估计该亚种的初始丰度为99头个体(CV=51.6%)(Wang等人,2007年)。然而,最近使用照片识别数据的标记重捕获分析(Wang et al.2012年)对总量进行的估计得出了对74头总数的最高年度点估计,且精度更高(CV=4%)。使用报告的珠江口亚群成熟个体占种群的60%的比例(Jefferson 2000年),台湾白海豚将有44头成熟个体,而使用泰勒提出的该物种成熟个体的50%的默认值等人。2007年只有37头成熟个体。除了新加入标记种群的幼年动物外,自2010年以来,每年对亚种进行照片识别监测后,没有新的海豚被添加到可识别个体的目录中(Wang等人,2012年),这仍然是与2016年相同(J.Y.Wang未发布数据)。 [2]
主要威胁
随着长年近海的渔业活动、西海岸的工业发展、能源政策推动,白海豚的生存渐渐受到了沿海的化学性污染及物理性干扰的威胁。因为白海豚所生活的海域与人类渔业活动非常接近,所以多年来,“渔业活动”一直是白海豚的一大威胁。虽然并不是猎杀的直接威胁,但其间接产生的船舶噪音污染、渔具影响。船舶所致的水下噪音污染会造成白海豚的行为异常,而渔具缠绕更是使白海豚活动受伤甚至丧命的潜在杀手。因此,在未来应是海洋保育署所需要关注的议题。 [1]
在2005年至2011年间,国光石化开发案时使白海豚的议题首次浮上台面、备受大众关注。最终开发案因环评问题而中止,但彰滨、麦寮六轻等工业区的污染依然对在浅海活动白海豚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发电厂排放酸碱度过低的脱硫废水引起当地白海豚皮肤病;石化工业区排放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不仅危及白海豚的健康,也对当地水下生态造成浩劫。即便白海豚不会直接碰触到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也会因为觅食摄入有毒物质,经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后长时间下来会在体内累积,引发多种疾病。 [1]
在2018年,台湾白海豚又面临了另一项潜在威胁,也就是离岸风电在建造时与运作时所造成的物理性干扰。由于台湾海峡是个相当理想的风场,适合发展风力发电,故在西海岸外海建造了离岸风机借以推动绿色能源政策。然而,离岸风电环评的期间,白海豚的议题又再次浮上台面。建造期间会带来所谓的施工噪音与原有生态破坏,而竣工后运转时噪音也可能对白海豚的行为有所干扰。另外,离岸风场的风机设置也容易阻碍喜好在开放水域活动的白海豚活动,使白海豚生活空间受到压缩。不过,短时程的施工(减少噪音影响的期长)建造离岸风电或许并非完全是负面影响,完成、运作后风机水下机体长时间下会形成人工鱼礁、能吸引鱼群及底栖无脊椎动物聚集,反而可成为白海豚未来的觅食场所。 [1]
网址:台湾白海豚 https://mxgxt.com/news/view/640669
相关内容
【涨知识!中华白海豚...“中华白海豚通人心,有灵性”
湛江这片海域,常有近百头中华白海豚出现
【中国科学报】海南中华白海豚有独特“方言”
白海豚管家
【白海豚为什么会被叫...
白海豚属相关的词语 白海豚属相关的词语是什么
海上大熊猫现身:网友拍到中华白海豚逐浪嬉戏厦门湾
白海豚是什么梗
Angelababy与中华白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