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

发布时间:2025-01-02 04:59

十几年前,一位退休多年的老艺术家受邀参加剧团的若干周年庆典,拿出了师父教的一段唱。老艺术家担心自己久不登台业务生疏,生怕音高音准出现问题,于是提前半个月找到琴师,准备吊嗓子开音。

琴师摆出曲谱开始拉琴,几句下来就停了手上的动作,发出了质疑:“某老师,你唱的咋跟谱子不一样啊,你得按照谱子来。”老艺术家说,“我师父给我就是这么教的,我这么唱了几十年,你按照我唱的拉琴吧。”琴师愤然,“我这谱子是正经出版的,不会有错,肯定是你唱错了。”

当然,磨了几回以后,琴师也掌握了老艺术家熟悉的旋律,两人的合作总算没有撒汤漏水,庆典仪式也就轰轰烈烈地过去了。

事后,老艺术家提起此事就摇头:“现在有些一级演奏员只会按照谱子来,已经不会托着演员唱啦。”

演员是戏曲舞台的核心。再高深的思想理念、再精美的剧本唱词,都要通过演员的演唱和表演传达;再精巧的舞台调度、再华贵的灯光布景,都要映衬演员的表演并为表演增色。所以在多年演出实践中,实际上就形成了琴师衬托演员、伴奏跟随演唱的习惯。

上述老艺术家有幸在师父正当年时拜在门下,学到师父鼎盛时期的唱词和旋律,于是多年保持当年的唱词,并根据自己的嗓音对唱腔做了一定的处理。

后来师父年龄大了,嗓音条件不复当年,于是在灌制唱片时偷气换气,并根据时代发展调整了唱词,在这之后的学生也就按照新唱词新旋律学习,所出版的曲谱当然也是在这之后。曲谱前后的变化其实就是演员的发展和变化,这道理一说谁都懂。

同一段唱,不同流派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琴师不能千篇一律的“照谱子拉”;同一个演员,不同年龄段对唱词的理解和嗓音条件也会不同,琴师不能千篇一律的“照谱子拉”;甚至在连续两场同样的演出中,演员的体力和情绪的不同,也会造成唱腔的细微变化,琴师更不能千篇一律的“照谱子拉。

然而确实就有一些琴师,年轻时一张新面孔陪着名家拉琴,还能紧跟演员的唱腔进行演奏,等自己评上了高级职称,尤其是给青年演员伴奏,就按照自己熟悉的旋律或者曲谱来拉琴,全然不管演员的实际情况,更有甚者就会质疑演员“不按照谱子唱”。

这种现象其实不是个例。有些知名作曲家,在新编戏里特别喜欢自我发挥,在现有板式上不断突破甚至“放飞自我”,仿佛不写出新旋律就不足以说明他的高明,不写出难唱的高音就不足以体现他的高级职称。这种作曲完全不管演员能不能唱得惯、观众能不能听得惯,殊不知在戏迷中流行的秦腔唱段还是那些基本板式或者稍有变化的基本板式,而不是“创新”的玩技巧。

也还有一些编曲,也喜欢在改编老戏的时候不断创新,比如说给滚白加上鲜明的锣鼓节奏,殊不知这种摇滚风格严重干扰了“半说半唱”的悲怆情绪,演员总不能跟着一起摇;嫌单一乐器太安静就加入大乐队烘托气氛,殊不知有的场景就靠单一乐器描摹清幽,观众们光听了个热闹。

这些行为说到底其实是同样原因,那就是借口“戏曲是综合艺术”而忽略了演员的核心地位,没有用自己的努力为表演增光添彩,反而干扰了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

遥想当年,著名琴师荆生彦的一把琴,为李正敏先生的敏腔增色不少;姜云芳老师在世时,给新创剧目作曲都会按照演员的嗓子来写。希望这种熟悉演员、了解唱腔、尊重风格的创作趋向能坚持下去,真正创作出能流传后世的好唱段、好旋律。

作者:李想 编辑:妍薇 审核:王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址:想说 https://mxgxt.com/news/view/631269

相关内容

今天突然想起来说说张...
哲远:一想到等会要说啥就想笑
说不想减肥!(我也是这样想的!) 赵丽颖
郭峰回应汪峰半壁江山说:想怎么说怎么说
端午一句想去西域看看,燕子京想都没想就说好…
不是不想说,而是没有说的必要
作者想对大家说
难怪黄圣依说想分开!
她说想步入婚礼殿堂…
在异乡想孩子的说说句子有哪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