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在偶像身上,会导致他们忽视自身的生活与学习
新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在主流趋势上呈现出成熟的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青少年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青少年在认知上出现偏差。一是有些青少年会在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下虚荣心作祟。“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把明星偶像推销给受众,并且通过他们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
服务于传媒自身的商业利益下精心包装的偶像在穿衣打扮、言行举止方面代表着一种特定风格或生活方式,间接引导着青少年群体的行为。
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偶像剧中的角色,偶像出现在众人面前无不是光鲜亮丽的,轻而易举的就能获得名贵的配饰、衣服、汽车等。
在人们的观念中,明星偶像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得到远超于常人的高额收入,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青少年有向往功利的倾向,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可能会出现扭曲错位。
二是有些青少年局限于对偶像表层性的崇拜,忽视了对实质内涵的探求。青少年时期应该是拼搏、奋进的年纪,在这一阶段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奠定基础。
然而在大众传媒功利化的引导下,有些青少年受到一些腐朽思想的浸染,难以全面、辩证的看待偶像,他们只看到偶像光鲜亮丽的外表,看不到偶像为此付出的努力。
只注重偶像的外表特征,不注重偶像身上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感性的认识没有提炼、升华为更深刻的理性认知,容易导致青少年沉迷于表层的“外在美”而忽视了对“内在美”的追求。
因而忽视了基础学习的重要性,幻想着不付出辛劳就可以轻松获得收获。三是有些青少年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明星偶像的作品显露出“快餐文化”的特点,参差不齐、鱼龙混珠,追求时尚性与娱乐性,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流行。
然而在形式上缺乏仔细的推敲与校正,在内容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偶像崇拜满足了青少年浅层、感性的情感愉悦,使青少年获得暂时的放松与抚慰,然而短暂的娱乐之后并不能引发青少年在思想上的升华,使青少年忽视了对价值、真理的追求,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懈怠情绪,在精神上感到空虚。
大量娱乐信息充塞着青少年的头脑,会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人云亦云的网络环境中还容易导致青少年批判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文化素养的降低,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与身心健康。
部分青少年在情感上过于依恋。一是有些青少年过于痴迷偶像,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学习。青少年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同时又渴望得到新的情感归属,这时偶像崇拜便满足了青少年填补情感空缺的需要,他们把幼时对父母、老师的崇拜转向对偶像的崇拜。
青少年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偶像身上,影响了他们自身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在本质上青少年与浪漫化、理想化偶像人物之间的依恋关系是间接、虚幻的情感关系。
部分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身与偶像的关系,当发现偶像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时便会难以接受,甚至还会产生自我怀疑。二是有些青少年对偶像的过度痴迷和狂热致使其丧失自我。
有些青少年以偶像为中心,沉迷于对偶像的疯狂崇拜中,对未来的生活没有确切的规划,也没有方向,忽视了自身对同一性的思考和探索。美国心理学家霍妮指出人在追求理想、虚幻自我的同时,会夺取和耗损建设性的力量,从而疏远和脱离真实自我。
部分青少年在偶像崇拜过程中陷入迷失的状态,难以正确的认识自己,会产生更深的忧虑和迷茫。部分青少年在意志上不够坚定。
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方式和程度影响其人格发展,在此过程中如果选择错误的崇拜对象,缺乏正确、理性的教育和引导,会使青少年出现崇尚权威、优柔寡断、亦或是迷失自我的状态,使青少年缺乏坚定的意志力。
一是有些青少年可能会崇尚权威,缺乏独立性。有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危机或对自我的探索就认定了自身特点与发展方向,他们更多依赖于外部环境对自我的评价,以父母、老师或者偶像的希冀为发展方向。
他们以权威为导向,思想上不独立,精神上依赖性强,虽然免除了自我同一性确认过程中出现的无助挣扎与痛苦思索,但是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缺乏对事物的深入思考,难以形成独到的见解,缺乏对生活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如果青少年在偶像崇拜过程中不加以节制和引导,完全认同偶像的观点和看法,可能会对自身及他人独特性的认识产生混乱,形成迷信权威的人格。
二是有些青少年可能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优柔寡断,拖延对自我的认识。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认知不稳定,容易出现波动,时常会审视自我、怀疑自我,对未来充满迷茫和困惑。
当其沉浸于与偶像的虚拟关系时,便会暂时逃离现实世界的压力,拒绝做出思考和决定,或者通过对偶像的认同来控制自己的焦虑,以此拖延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探求。
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身心发育,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变弱,形成情感淡漠、性格孤僻的性格,阻碍青少年个体化进程,还有可能致使青少年对公共环境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观念趋于弱化,降低社会责任感。
三是有些青少年可能会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迷失自我,缺乏明确的目标。青少年可能会失去自我身份感,呈现出“去个体化”的特点。
青少年通过网络与各种媒体平台结识了很多具有共同喜好的成员,他们之间不断分享、交流信息,建立了以偶像为中心的互相欣赏、彼此认同的情感共同体。
在这里青少年粉丝借助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展示真实的自我、释放情绪,当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一致时会获得集体的归属感、安全感,从而不断强化对偶像和群体的认同感、荣誉感。
被群体思想和行为所影响、控制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减弱,自控能力降低,群体意识会逐渐增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压抑了自我的个性与想法,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纵容自己对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冲动的粉丝文化行为产生顺从。
部分青少年在行为上盲目偏激。一是有些青少年认为偶像是完美的,无条件支持偶像的一切行为。
在光环作用下,有些青少年大量时间花费在偶像身上,沉迷于对偶像狂热虚幻的想象中,积极响应偶像与粉丝群体的号召,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基本的辨别能力,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可能会冲动消费,或者开展打榜、反黑、安利等保护支持偶像的活动,忽视了自身的生活与学习,他们不会深入探究这些崇拜活动背后的深意。
二是有些青少年为维护偶像的形象可能会采取不理智的行为。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暴风骤雨式的“心理动荡期”。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情感丰富却容易冲动,情绪难以控制,行为容易偏激,当偶像之间产生矛盾或摩擦时他们的粉丝也会产生争执。
有些青少年在大众传媒推波助澜的错误引导下跟随粉丝群体参与活动,在没有确认信息真伪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网络暴力有逐渐升级的趋势,从言语辱骂到人身攻击甚至是网络曝光致使他人“社会性死亡”,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之间,青少年也会因偶像问题发生争吵,严重时会上升到肢体冲突。
新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偶像崇拜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危机的表现,青少年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多个主体进行原因分析。学校教育引导方式失衡。
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活动对青少年施加影响,具备其它教育场所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忽视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且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地引导。此外,有些学校在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上存在偏失。
网址: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在偶像身上,会导致他们忽视自身的生活与学习 https://mxgxt.com/news/view/618475
相关内容
青少年追星乱象: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调查青少年追星乱象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pdf
大学生偶像崇拜与粉丝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心理健康
追星,就要学习偶像的奋斗精神「青程研学旅」
发展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分析
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崇拜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