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关于其生卒年龄,史学界存有争议,《列女传》与《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受业于子思(“师事子思”,“长师孔子之孙子思”),然而考据史书,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约三十载,如此,《史记》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的说法更为可信。孟子在思想上和子思的关系十分密切,《孟子》一书中五次称赞子思,后来荀子将其合称,即儒学史上有名的“思孟学派”。
孟子对于孔子推崇至极,孟子自言“私淑”孔子,就是说想做其弟子而未能。孟子被称为“亚圣”,属于孔子学说的真传,因而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将他们的学说称为“孔孟之道”。这种合称时间较晚,大约是在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称为“四书”之后。此前,孟子还没有达到与孔子并称的地步。
孟子的思想承接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孔子思想最为重要的学者。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观念,孟子则提出具有浓郁民本色彩的“仁政”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君主爱民重民。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学说,提出“人性本善”的概念,完善了儒学的心性论。孔子讲“修己安人”,讲求忠恕爱人,推己及人,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的修养论,对塑造民族气节起到了莫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孔子论之,孟子行之,相接相续,一以贯之,贯连成了孔孟之道。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