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相斗:人生无处不博弈
生活中的博弈
如果把博弈论推而广之,就不仅限于经济或政治领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生命的演化,都可以看做是永不停息的博弈决策过程。
人们每天从一早醒来就必须不断地做决定,我们日复一日决定早餐要吃什么,直到养成固定的饮食习惯;要不要到超市疯狂采购一番;要不要看场电影、散散步,甚至读一本书……这些都是小事情,还有更重大的:报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开展一项研究、如何打理生意、该与谁合作、做不做兼职、要不要辞掉工作、要不要竞争总裁的职位等,这只不过是人生中重大决策的几个例子。
在这些决策中,有些是完全由你一人作决定的(比如去不去散步),但是更多情况下,并不是你一个人在作决定—— —任何社会中,人都不可能完全封闭的,不可能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世界里作决定。相反,你的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别人的选择和决策直接影响着你的决策结果,这种相互影响有时甚至是觉察不到的。事实上,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摆脱这种相互影响了,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联系紧密的社会中,是一张大网上的一个个结。
为了解释和理解博弈决策的相互影响,我们不妨看一看一个石匠的决策和一个拳击手的决策会有什么区别。当石匠考虑怎样开凿石头的时候,如果地质情况清楚,他不必担心石头可能会主动跳起来跟他过不去—— —他的“对象”原则上是被动的和中立的,不会对他表现策略对抗。然而,当一名拳击手打算攻击对方的时候,不仅他的每一招进攻都会招致抵抗,而且他还面临对方主动的出击。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商业对手、未来伴侣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动的和中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包含潜在的合作因素。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必须将这些冲突考虑在内,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合作因素的作用。
为了自己,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学习一点博弈论的策略思维。正是因此,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走出零和游戏
当我们说到“博弈思维”这样的字眼时,可能会很自然地想到“谁输谁赢”这类的问题。或许你决定要读这本书,也是希望学到一点东西以应付日后的竞争。这很自然,因为我们熟知的多数游戏都是“零和游戏”。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计算为失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但整个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零和游戏”受到关注,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情况,胜利者的光荣背后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
“零和游戏”是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式,胜利即是击败对手,也就是所谓“赢家通吃”。人类发展史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这种“赢家通吃”的悲剧在于:由于大家都这样选择,结果就是没有赢家。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有些兴趣,你就可能知道相当多的君臣相残的故事。的确,在封建专制制度中,君王和大臣的关系似乎是一个死结。在这种制度下,“产权关系”是很明确的:皇帝是“天下”的唯一所有者。但是他显然不可能独自治理他的产业,必须聘用一些“代理人”—— —各级官吏来帮助他。官吏能干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官吏太能干了,甚至对他的产业构成威胁时,矛盾就出现了。
一方面是功臣的悲剧。“功高震主”,臣子的卓越功勋,常常会招致君主的猜忌,结果就是韩信式的下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可是另一方面,奴大欺主、尾大不掉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多尔衮、鳌拜这样的臣子,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
鳌拜(徐锦江饰)
几乎从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以来,这一“传统”就开始了。秦朝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15年,却已经把李斯、蒙恬等一大批功臣送上了断头台;继承秦朝遗产的汉朝更是留下了“汉家待功臣薄”的坏名声;接下来的隋、明等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王朝,无不对功臣大开杀戒。就连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唐太宗,虽然没有大规模地屠杀过功臣,但也曾经作出过这样的威胁。有一次他对尉迟敬德(刚刚因为争功胡闹了一次)发脾气说:“我过去一直认为汉朝天子杀害功臣是不对的,也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这样做,但是你的行为让我开始理解他们了。”可另一方面,汉、晋、隋、唐等朝又都是被权臣终结。所以把责任归之于任何一方,似乎都不够客观、公正。
双方的这种“博弈”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君主们拿臣子当贼一样防着,不断地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大臣们也不肯出力建功,免得成为出头鸟。所以在古代中国,“中庸”、“无为”的思想才会这般流行。君臣双方都没有一个好的如何分配权力的制度安排,也没有一个安全的“退出机制”,这是问题存在的关键。
与历朝历代“解决”这一问题的血腥相比,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似乎比较平和,但实际上,这是帝王单方面的胜利,因为功臣在交出兵权之后,并不一定能换来安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君主的单方面“霸王条款”,这种条款是不可能被对方心甘情愿接受的,因此这种方法也绝非解开君臣死结的良策。
杯酒释兵权
道理谁都明白,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可以实现“双赢”:王朝稳固,大臣们享受高官厚禄。可是这个“双赢”的最好结果是需要双方合作的。显然,对于任何一方来说,指望别人合作(哪怕结果对大家都好)似乎并不是最有利的结果,理想的结果是:不管对方合作不合作,自己都能占据上风(正是我们以后要谈到的“优势策略”)。所以君主的理想状态是:如果臣子们尽忠尽力,当然更好;如果他们中有人不听话,也不能威胁到我的统治。所以我必须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臣子的理想状态是:如果君主用人不疑,我可以“兼济天下”;如果他不可信赖,我就“独善其身”。当然,这也难免被动,对于有野心的臣子来说,更理想的状态是:如果君主明白事理,我就“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他不懂事理,必要时我就把他一脚踢开,自己做皇帝。
显然,权力成了刀把子,谁抓在手里谁就成为老大。最要命的是,一旦你被卷进了这场游戏,你就只能努力去争夺那个刀把子。因为你抓不住刀把子,刀锋就会伤到你。
网址:君臣相斗:人生无处不博弈 https://mxgxt.com/news/view/528653
相关内容
刘宝瑞会很欣慰,《君臣斗》直播火了,曹云金是相声界一股清流刘邦与功臣:权谋与忠诚的博弈
君臣之间的相处如同职场,步步惊心
沙特王室“宫斗”,“斗而不破”
君臣父子,先讲君臣,再论父子啊
君臣父子,先是君臣,然后才是父子啊
唐太宗与魏征:一段君臣佳话的兴衰史
4本历史小说,降维打击,明君在位,与众不同,权谋争斗
小国的生存之道——游离于大国博弈之间
刘彻与霍去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一段不寻常的君臣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