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良:反对素描的人对传统也不了解
“素描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再引争议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人物介绍
史国良
著名画家
素描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是多年来备受争议的话题,而近期著名画家史国良与崔如琢公开辩论再次引起美术行内的新一轮关注。围绕这个话题,史国良接受了收藏周刊独家专访。他认为,国画家质疑素描是不自信的体现。
传统中国画的确不需要画素描
收藏周刊:近期您与崔如琢关于“素描与中国画关系”的争论视频,一度刷屏网络,引起了关注。
史国良:我还是三个板块的建议:在中国画坛上,各开各花,各说各事,每个板块都有它的标准,无论从理论上、技术上还是审美上都有它各自的一套规范和标准。第一板块,传统中国画的确不需要画素描,不画素描也可以很好;第二板块,写实的画法必须得画素描,而且得画透,画透了还要学传统,并把传统跟写实技法结合起来才能成立;第三板块,当代观念的水墨画,不画素描无所谓。
收藏周刊:回过头想,素描多年来备受质疑,这是什么原因?
史国良:我觉得有些画家太自卑、不自信。无论谈论什么,都站在传统的角度,拿文人画、笔墨传统来要求一切的国画,否则他就不承认是国画。当然,有些也不用非要说是国画,可以叫水墨画或叫彩墨画都可以,没必要拿上述的第一类标准来要求第二类、第三类,我觉得这样太不包容,现在美术界这样的现象特别严重,只要一提到中国画,就是拿笔墨精神、写意、似与不似之间等等一套传统理论来要求,这是混淆的概念。
我认为,选择什么样的板块,然后按标准去做就行了,不要互相排斥,不要互相否定,应该互相吸取各方的优点来丰富自己,我觉得国画才能发展得更好。
收藏周刊:对素描的质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史国良:从上世纪徐悲鸿回国开始,中国画的写实就一直饱受诟病,基本都是传统派的人在发言,他们就站在传统的立场上来否定一切。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甚至有点儿自卑。在这个话题上,曾经也有很多人诟病过黄永玉。他说,你们再说我的是中国画,我跟你们没完,我就骂街了。
崔如琢自己也很矛盾
收藏周刊:崔如琢反对的是什么?
史国良:崔如琢自己也很矛盾,他坚定地站在传统的角度来维护传统。我觉得问题就在这。就像我前面说的,用第一类的标准来否定第二类、第三类,或者给它们刻意制造干扰,争来争去,对理论家或者成熟的画家倒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关键是年轻人,尤其在校的学生,我觉得这样就给他们很多困惑,他们会容易矛盾、迷茫。哪位老师才对呢?应该听谁的?当然,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倒是没错。
收藏周刊:崔如琢说,黄胄先生也没学素描,也一样画得好?
史国良:黄胄先生他虽然没有学苏联时期的素描,但是,他临摹了很多荷尔拜因的,还有门采尔的素描,所以,他学的素描特别适合国画发展。
光影素描体系确实不适合中国画
收藏周刊:所以,您认为黄胄先生的人物画之所以能成功,也有素描造型的功劳?
史国良:如果黄胄当年学的是苏联时期的素描,那么,我想不会有现在的黄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研究,光影素描体系确实不适合中国画,跟笔墨很难结合起来,必须要经过转换,类似于电流变压。变为用线画,素描里也有线性素描,但线性素描的线跟国画的线不一样,国画的线是平面的,是一维的,是散点透视的,素描的线是三维的,是立体的,所以,也是需要转换的。
收藏周刊:有时候想,争论的焦点会不会是两个概念,素描没有错,可能错在了某些“素描教学”?例如高考培训的石膏像练习,概念化的人物头像训练?
史国良:如果说对错,那么,崔如琢的观点不算错,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维护传统的纯粹性。问题只是在于他否定了另一个板块,这是他的问题,也是普遍的问题。
崔如琢自己没学过素描,他不太了解这个板块的特点,就像他是听古琴听惯了,那么突然听交响乐的时候,他会有一种逆反,有一种排斥。
收藏周刊:能否理解,素描的学习是目前掌握造型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果本科阶段对素描的放松,也很难打好写实人物画的基础?
史国良:对。素描是解决造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刚进院校的学生,还是要学素描,尤其在打基础的时候,但老是给他们灌输似与不似之间,要写意不要太写实,就容易把学生给带偏,我真替他们着急。
关于素描的讨论还会继续下去
收藏周刊:如何才能有效地中西结合?
史国良:中西结合得如何,成功与否,那得看个人的才气和悟性。像黄胄、周思聪、卢沉、刘文西、方增先、杨之光都是结合得比较好的,都是在造型基础上,吸收传统笔墨、技法,继而融合,然后用融合好的技法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收藏周刊:您觉得这次你们围绕中国画是否需要学习素描的讨论引起了热议,是否说明这个问题还是目前画坛一直悬而未决的难题?
史国良:是的,争议比较大,就是各抒己见。但更多的是站在第一类的立场上,否定后面两类。我认为,不管是笔墨还是西方的造型,不管散点透视还是焦点透视,其实都是掌握一套技术和使用方法罢了,它都是属于工具范畴,重要的是用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关键的是,现在走传统方向的人,也没几个人真的把传统功夫做得地道的。从笔墨到技法,从艺术修养到丰富的阅读量,达到相当程度的,现在也没几个人。所以,反对素描的人,我觉得他们对传统也并不了解。
收藏周刊:关于素描与中国画之争似乎很难有结果?
史国良:我觉得这种讨论还会继续下去的,只不过有些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的新内容、新想法都会加入进来。争论也挺好,只要你守住你自己的这个点就行了,把别的东西都当成一种养分在吸收,让自己更强大。我觉得就是把自己做好就行。
AI代替不了人的手头基本功
收藏周刊:您有没有关注AI绘画?最近有人担心AI绘画会取代一部分画家的基本功。
史国良:它代替不了人的手头基本功。手头基本功是必须的,作为职业的艺术家,在这个行当里,基本功是看家的、是底子,想得再好,哪怕有什么哲学思想,什么灵魂,如果没有专业基础,自己画不出来,那都是虚的。
收藏周刊:像这种技术的进步,您认为画家需要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呢?
史国良:这种新技术对油画的影响比较大,但对国画,我认为不用担心。中国画还是要强调感觉、感情,强调那种韵味。我觉得这是要坚持的。
观点
崔如琢:
素描的思维进入
中国画教育是个误区
素描的思维进入中国画教育,我认为是一个误区。石涛从来没有画过素描,也从未画过白描,也从未画过写意,但为什么石涛画的人物这么生动;黄胄没有进过美术学院,附中也没上过,但为什么黄胄成为一代大家;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了那么多毕业生,最好的就是周思聪、卢沉两个大画家。美术学院培养了那么多学生,有没有画过超越黄胄的?答案是没有。黄胄没有读过美术学院,却画得比美术学院培养的学生还好,还精彩。所以画中国画的人物,需不需要画素描,这是一个课题。
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我认为成就最高的是徐悲鸿,因为他书法写得不错。吴冠中很有观点很有个性,“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影响很大,这就是他对中国画的理解,还说齐白石没有创造,一百个齐白石也赶不上鲁迅,我曾经反驳过这个观点,画家跟文学家哪有可比性。当然,我不认同他的观点,我也并没有否定吴冠中的价值,我仍然认为在那个时代中,他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