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堤春草绿,鹧鸪声里唱江南。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楚后而设的益阳县,因县治位于益水(今资水)之阳得名;此后益阳之名沿用至今,因其悠久的历史也让益阳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多次出现在古诗文里,比如唐朝杜荀鹤的《寄益阳武灌明府》用“溪山入城郭,户口半渔樵”来描写古城风景,北宋苏轼的《碧云峰》用“水光千里外,人影万峰中”来吟咏益阳。
如今的益阳是湖南省地级行政区之一,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它既是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也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还是新兴的高等教育聚集地,省内有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医学高等专科新兴、益阳师范高等专科新兴等高校。全市设有资阳区、赫山区、沅江市、安化县、桃江县、南县等6个县级行政区,此外还有大通湖管理区这个县级管理区。
大通湖区的全名是大通湖管理区,因境内有被称为“三湘第一湖”的大通湖得名,大通湖原是洞庭湖一部分,清光绪时湖面辽阔,东通洞庭湖、西通目平湖、北经藕池河与长江沟通,故称大通湖;据《长江大辞典》记载:清光绪年间由东洞庭湖分离而成,当时四通八达,故名。这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益阳市东北部,东邻漉湖,南与沅江市相邻,西北分别与南县、华容县交界;下辖1个街道、4个镇:南湾湖街道,河坝镇、金盆镇、北洲子镇、千山红镇;总面积384平方公里,人口11.2万,管委会驻地河坝镇大通湖大道。
这里历史悠久,据考证6000年前境内已有人类居住。明初乃是良田沃土。清咸丰十年(1860)和同治十二年(1873),荆江南大堤被江水冲开藕池口和松滋口,此地变成洞庭湖的一部分;光绪年间属安乡县。1913年南县设立之后,大通湖沿岸分属南县、沅江、湘阴、华容等县。
1950年3月属湖南省省农林厅的大通湖蓄洪垦殖管理处成立,以安仁垸的房屋大院为驻地,边界东抵湘阴之野猫咀,南至沅江市宝三垸、普丰垸,西至南县之永康垸、泰安垸,北至南县之天合垸、附和障一线,总面积约467平方公里。1951年1月大通湖农场筹备处成立,同年4月大通湖特区成立,与大通湖蓄洪垦殖管理处合署。1952年1月大通湖农场升格,与特区政府、管理处形成联合组织并直属湖南省。1953年6月大通湖农场为副地级建制,1956年大通湖农场改为县级建制。
1957年冬大通湖农场围挽北洲子;1958年冬种福垸(民和垸)改为千山红人民公社(千山红农场)。1962年11月大通湖农场分为大通湖、北洲子、金盆3个农场。1963年4月以北道河以南面归沅江县,以北面归南县。1965年四季红划入沅江县。1970年1月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等农场属益阳地区农场管理局并降为副县级;1986年2月恢复县级建制。
2000年10月以“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四大红场以及沙堡洲办事处和南湾湖办事处(南湾湖农场)”为辖区成立大通湖管理区,北洲子、金盆、千山红分别撤场设镇并将大通湖农场改为河坝镇,管委会驻地在河坝镇;从此时开始,这片区域成为准县级行政区;总面积384平方千米、人口13.6万。2002年大通湖渔场划入后形成现有区域。
这里景色宜人、文化底蕴深厚,农垦精神与大溪文化、佛教文化、军旅文化、移民文化在此交汇;“春赏菜花夏采莲、秋品螃蟹冬捕鱼”的四季风光与湖光渔舟为特色的水乡风情以及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在此融合,境内主要有舵杆洲遗址、大通禅寺(肖公庙)、大通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三仙庙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漉湖南洞庭湿地等景点;其中大通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大通湖渔场)是南洞庭世界级湿地资源保护区核心景区之一。
尽管起步晚,但大通湖区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其功能区的身份,有时可能会影响它的发展,其实国内也有开发区转为行政区的情况,比如无锡新区改为无锡市新吴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改为康巴什区、深圳市光明新区改为深圳市光明区等范例,不知大通湖管理区以后有没转为益阳市大通湖区区的可能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