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香港武侠与悲剧英雄

发布时间:2024-12-26 03:26

2022年4月5日,香港影坛资深演员、导演王羽在台北病逝,华语动作片历史上的一段传奇就此作古。在圈内有“小开”之称的王羽,从20世纪60年代登上银幕,到90年代淡出影坛,主演了近百部影片,此外还执导了十余部影片,是李小龙横空出世之前香港电影界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星,对后来的武侠片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羽塑造的银幕角色,尤其是那些性格暴烈、叛逆,并且遭受身体摧残的青年侠客,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社会心理(特别是青年文化)的一个缩影。

王羽:香港武侠与悲剧英雄

14.6MB

00:0015:59

文·苏涛

20世纪70年代初,王羽(右)与李小龙(左)、邹文怀合影(视觉中国 供图)

新派武侠兴起

王羽投身电影界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是香港电影工业的转型和变革期。经过战后的恢复和发展,香港逐渐成长为“东方好莱坞”。在此过程中,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雄厚资本的支持下,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制片机构实现了“垂直整合”,并且效仿好莱坞,以流水线的方式制作影片。在邵逸夫的统领下,“邵氏”积极谋求扩张。时至60年代中期,曾经风靡一时的黄梅调影片逐渐衰落,“邵氏”未雨绸缪,着手开发新的类型——武侠片。力主推动“邵氏”转向武侠片的,正是日后的武侠片大师张彻,他是发掘王羽的“伯乐”,也是王羽早期职业生涯的重要合作者。

影评人出身的张彻,对香港电影“阴盛阳衰”的局面颇有微词,他强烈反对香港电影以女性角色为主的倾向(比如黄梅调影片里的男性角色,多数由女演员来扮演)。拍摄于1964年的《虎侠歼仇》,是张彻的首部武侠片,他试图在该片中树立阳刚的男性英雄形象。然而,就在影片开拍前,张彻却发现“邵氏”没有合适的男演员可用,于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王羽由此进入张彻的视线。王羽1944年生于上海,60年代移居香港。凭借高大健硕的外形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他从一千余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迎来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

在《虎侠歼仇》中,初登银幕的王羽饰演一心为父报仇的青年侠客。该片是一部带有投石问路性质的影片,最终收获40余万港元的票房。此后,“邵氏”加大投入,发起了“彩色武侠世纪”。刊登在“邵氏”官方刊物《南国电影》上的一篇报道称,该公司要“突破传统,推陈出新,要求以新的人、新的创造,在武侠片方面一新观众耳目。以真实的‘动作’、立判生死的打斗,代替过去虚假的、神怪的、舞台化的武打和所谓‘特技’”。在此背景下,王羽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他陆续出演了《江湖奇侠》(1965)、《边城三侠》(1966)、《断肠剑》(1967)、《琴剑恩仇》(1967)等片。在这几部影片中,王羽尚不能担纲主角,且多饰演偏于文弱、恪守儒家教条的传统侠客,这与他日后标志性的游侠形象大相径庭。

《大刺客》(1967)突破了新派武侠片初期保守陈旧的价值取向,王羽饰演的聂政抱定必死的决心,对自己悲剧性的宿命了然于胸,他以坚忍的受虐展示了英雄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王羽为角色注入了时代精神,他将聂政塑造成一个“满腔苦闷,彷徨无从发泄,不惜以生命孤注一掷,轰轰烈烈做成一件事求自我满足的青年”,而这正与60年代香港的文化氛围相呼应。影片对暴力的展现前所未有,特别是那个血腥的结尾,足以令人震撼:身陷重围的聂政赤膊上阵,身遭重创而屹立不倒。这预示了日后王羽标志性的悲剧英雄形象。

《独臂刀》(1967)海报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历练,王羽凭借《独臂刀》(1967)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突破。他饰演的方刚是大侠齐如风(田丰饰)的顶门大弟子,由于出身卑微,遭到同门的排挤。在一次比武中,方刚被骄纵的师妹误伤,失去右臂。凭借坚强的意志,方刚练成独臂刀法,在关键时刻拯救师门于水火。虽然身体遭受摧残,但方刚通过再度修炼,成长为一名武艺高超、男性气概十足的侠客。正如有论者所说,王羽的表演体现的是坚忍的胜利,他出色演绎了角色沉默的痛苦和不屈不挠的奋斗。影片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票房逾百万港元),让王羽一夕之间跻身香港影坛大明星之列;更重要的是,该片确立了王羽标志性的银幕形象,“独臂刀”也成了华语武侠片中最知名的IP。

携《独臂刀》的成功,王羽主演了张彻的名作《金燕子》(1968),他在片中饰演的银鹏,或许是香港动作片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游侠式主人公。事实上,银鹏这个角色,构成了张彻日后很多男性英雄的原型。暴烈的性格、死亡冲动和自恋倾向,构成了银鹏的性格特征。他的内心极度矛盾,一方面嫉恶如仇,只身面对强敌也毫不畏惧;另一方面放荡不羁,终日徜徉于酒肆、妓院,并且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对待感情。

在论及“新派武侠片”崛起的深层文化原因时,张彻曾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年轻人的火红岁月”,“大家要向前冲刺,还带点叛逆性,港英的旧式殖民管治受到冲击,‘阳刚’的武侠片正代表了这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羽塑造的银幕角色,尤其是那些性格暴烈、叛逆,并且遭受身体摧残的青年侠客,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社会心理(特别是青年文化)的一个缩影。

追逐功夫片的浪潮

拜《独臂刀》的成功所赐,60年代末,王羽的明星地位已经牢不可破。此时的他不再满足于担任主演,而是希望获得更大的权限——担任自己影片的导演。在“邵氏”的支持下,王羽执导了他的首部影片《龙虎斗》,该片标志着香港动作片的主流从刀剑武侠片转向拳脚功夫片,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类影片大多以民国为背景,并且加入民族主义的主题,动作场面真实感更强,也更加冗长、血腥。

王羽在《龙虎斗》中饰演忠义武馆的门徒雷明,他的师父被对立门派请来的空手道高手杀害,侥幸逃生的雷明苦练铁砂掌,最终在旷野中与仇敌一决雌雄,依靠铁砂掌和轻功完成复仇。主人公遭受身体折磨,通过再度修炼重新寻回自我的主题,与《独臂刀》如出一辙。无论是整体节奏的把握,还是氛围的营造,抑或是剪辑等关键环节的处理,《龙虎斗》都可圈可点,特别是类型上的创新和王羽的明星号召力,令影片成为引领风潮之作,初执导筒的王羽交出了一份可观的成绩单。与传统的武侠片不同,片中的反派被打发给了日本人以及与之勾结的汉奸。于是,主人公的复仇行为便融合了个人恩怨与民族矛盾,民族主义情绪日益在功夫片中凸显。

比《龙虎斗》晚两年公映的《精武门》,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新的高度,李小龙饰演的陈真腾空跃起,一脚将写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踢得粉碎的定格镜头,更是香港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画面之一。因此,说李小龙受到王羽的影响,并非没有依据。

通过执导《龙虎斗》,王羽晋升为“邵氏”最年轻导演;这部影片也不负众望,夺得1970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就在王羽的演艺生涯风生水起之际,他的人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故。1970年,前“邵氏”宣传部主任邹文怀脱离“邵氏”,并成立了一家新的制片公司,即“嘉禾”。对“邵氏”苛刻的条件和刻薄员工的做法心怀不满的王羽,打算追随自己的恩师张彻加入“嘉禾”。在合约尚未到期的情况下,王羽单方面宣布结束与“邵氏”的合作,后者随即向法院提起诉讼。受香港法律所限,王羽不得为“邵氏”之外的其他公司拍片,他不得不前往台湾地区发展。

在70年代,新成立的“嘉禾”是王羽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手握李小龙、王羽两张“王牌”,“嘉禾”在与“邵氏”的竞争中逐渐站稳了脚跟。创建初期的“嘉禾”并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更多的是模仿“邵氏”。由于在资金、片场、院线等方面处于劣势,“嘉禾”不得不另辟蹊径,在海外合作、联合制片方面寻求突破。这种新的制片模式(及其背后的跨国想象),让王羽有机会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展现中国男性的气概。

《独臂刀大战盲侠》(1971)由“嘉禾”与日本东宝株式会社联合制作,尽管情节单薄,制作也谈不上精细,但让中日动作片的标志性角色同台对擂,不失为一个新颖的创意。王羽饰演的独臂侠客王刚厌倦了江湖纷争,远赴东瀛探访朋友,为了保护一名孤儿而卷入与日本武士的争斗,并在此过程中邂逅盲侠座头市。两人因为语言不通,闹出一连串误会。独臂刀和盲侠都是超级英雄,都应该是最后的胜利者,影片于是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结局:日本版的结尾是盲侠大破唐人剑,香港版自然要让独臂侠最终胜出。影片公映后,“邵氏”指控“嘉禾”侵害自己的知识产权,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

借由李小龙在欧美掀起的功夫狂潮,“嘉禾”希望将王羽打造成国际巨星,进一步占领西方主流电影市场。在与日本合拍的《冷面虎》(1973)中,王羽饰演的李君强为了查明父亲被害的真相,只身扫荡东京的黑帮;在《直捣黄龙》(1975)中,王羽化身为香港警探,远赴澳洲缉捕凶犯。不过,跨国制作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让王羽走向世界的意愿落空——在西方观众眼中,他不过是个缄默、暴烈、刻板的东方英雄。尽管如此,王羽在华语电影界的地位仍旧稳固,并在70年代前半段迎来了演艺生涯的巅峰。

客观地说,王羽在70年代的很多作品,例如《独臂拳王》(1972)、《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1976)、《独臂双雄》(1976)、《独臂拳王勇战楚门九子》(1978)等,实在没有太多新意,其人物塑造、叙事模式等,基本没有摆脱《独臂刀》《龙虎斗》的窠臼。或许这些情节雷同、制作粗糙的功夫片的最大看点,就只剩下王羽的明星魅力。

《金燕子》(1968)剧照

偶像的黄昏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港台两地的动作片潮流再度发生改变:在武侠片方面,楚原执导的改编自古龙小说的“奇情武侠片”大行其道;更为年轻的一批创作者,如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等,则以谐趣功夫片开创潮流。尽管市场对动作片的需求仍旧旺盛,但昔日的银幕偶像王羽,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

在银幕之外,有关王羽的负面新闻时有所闻,接二连三的法律诉讼更拖累了他的明星形象。自80年代以来,王羽已少有担纲主角的机会。

2011年,在息影多年之后,王羽在陈可辛导演的《武侠》(2011)中出演大反派,通过调用王羽的银幕形象及“断臂”的意念,陈可辛导演唤起了观众对经典武侠片的记忆。2013年的惊悚片《失魂》是王羽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他在片中饰演一名为了掩盖儿子的罪行而举起屠刀的沉默寡言的父亲——这个心理扭曲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王羽早年标志性的银幕形象。

王羽明星地位的建立和衰落,见证了华语武侠片、功夫片的兴衰。透过他复杂多变的银幕形象和特立独行的电影人生,我们可以一窥华语动作片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变迁。斯人虽逝,但侠义精神不死。

网址:王羽,香港武侠与悲剧英雄 https://mxgxt.com/news/view/499531

相关内容

香港武侠断代史:被“港式中文”扼杀的武侠梦
梁羽生与金庸雕塑入藏香港文学馆,南京雕塑家:雕塑与武侠的取舍哲学相通
七八十年代香港十大武打明星 7080年代香港十大打星 香港七八十年代武打演员盘点→买购网
七八十年代香港影坛十大武打明星
香港武侠剧服饰道具展览
王羽
《说英雄》,虽然改动比较大,但确实是传统武侠剧的样子
金庸武侠剧十大巅峰之作 经典金庸武侠剧排名 金庸武侠电视剧大全
曾出演武状元苏乞儿的香港武侠片巨星徐少强去世!
金庸之后,武侠文化何处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