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转亦公转,廖昌永:听,上音百年华彩

发布时间:2024-12-25 21:29

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 

青年报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上海文化Talk》专访廖昌永那天,天微雨,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内,6幢历史保护建筑矗立雨中,美不胜收。有学生背着琴盒偶然经过,朝气蓬勃,有市民穿梭其间,不时驻足。一切都一如寻常,但和记者边走边聊的时候,廖昌永脸上仍有抑制不住的欣慰,“近百年的历史中,有社会时代的公转,也有上音几代人的自转,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绩,市民满意,师生们也有幸福感、获得感,我很高兴”。在乐迷眼中是歌唱家,在普通人眼中是校长的他,此刻扔掉了任何的名人光环,他说,自己只是一名服务者。

  歌唱家  

有推广中国文化的使命

重视中国作品,其实是我们学校的传统。当年我有一个心愿,我以后做了职业音乐家或者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和我的同事们一起,让这个世界听见更多我们中国音乐作品。

此次专访之前,廖昌永携手国际知名协作钢琴家哈特穆特·霍尔教授的“中欧艺术歌曲音乐会”,刚在上音歌剧院落幕,一票难求。6月10日,这场音乐会又在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举办了第二场,被誉为“亚洲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在国内外舞台上诠释了中国、德奥、意大利艺术歌曲。歌唱家,始终是普通市民和观众最熟知的廖昌永的身份,这也让他对艺术歌曲的推广,有了更多的责任感。

“重视中国作品,其实是我们学校的传统。”他说,包括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内的上音先贤们,一直重视中国作品,“周先生给我们定的一个规矩是,一年级的(学生)演唱会两首作品,要一中一外,二年级三首作品要不少于一首中国作品,三年级四首作品不少于两首,四年级五个作品也不少于两首,到最后五年级要毕业考试,不少于40%的中国作品。”

这样的理念,跟上音“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办学使命,一脉相承。成长于这个大环境中的廖昌永,也在其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早早把“推广中国艺术歌曲”,纳入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廖昌永横扫国际声乐比赛。1996年和1997年,他先后在法国“第四十一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日本“多明戈世界歌剧歌唱比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获得一等奖,声名鹊起。“那个时候参加比赛,要唱很多艺术歌曲,法国的、俄罗斯的、英国的,和国际同行们一起同台竞技时,我就在想,‘哎呀,让这些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也能用中文演唱我们中国艺术歌曲和中国歌剧作品,那该有多好’!”

国际大赛获奖之后,会有经纪公司安排国际巡回演出,廖昌永发现,自己在演出中除了西洋作品会得到大家喜爱,中国作品同样也获得了高度赞赏。“记得我在挪威巡回演出时,有很多观众跟着我走了好几个城市,音乐会结束后我就和大家聊天打招呼,问他们怎么又来了,他们回答我说‘你们中国作品太好听了,就想多听听’,当时这个回答给我了非常大的激励。”所以,当时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廖昌永就发下宏愿,“我以后做了职业音乐家或者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和我的同事们一起,让这个世界听见更多我们中国音乐作品。”

廖昌永携手钢琴家哈特穆特·霍尔在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上演“中欧艺术歌曲音乐会”。受访者供图

2004年,已经成名成家的廖昌永,开始有意识地倡导多发掘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他自己录制唱片时,也有意识地增加了中国作品的比重。2017年,上音成立中国声乐研究中心,开始系统化地推广中国艺术歌曲,并在2018年举办了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吸引全球声乐新锐来参赛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中国艺术歌曲走出去,在日内瓦的联合国总部、在奥地利、德国、芬兰,一路走来一路歌。

“2020年我们开始做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如今已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包括了挖掘整理、理论研究、传播推广等。”让廖昌永欣喜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参加我们声乐比赛的国际友人,演唱水平很高,包括咬字;我们和全球最古老音乐出版社——大熊出版社合作推出我们的《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之后,现在欧洲很多学校,包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音乐学院,已经在用我们的教材作为常规教材。”

新的时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廖昌永也有了新的愿景。在国内的推广,他期待能有更多的同行加入这个共同的事业,同时,他也期待在推广方式上有更多的创新,“艺术歌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我希望能加入更多的诗词书画、生活美学,以‘艺术歌曲+’的形式,来展现一个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在国际交流传播上,除了中国的音乐家积极走出去,也给国外的青年音乐家更多的机会,“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演出季、音乐节,尤其是获奖选手,比如我们今年和科莫歌剧院合作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去年15名获奖选手就有11名加盟——我们期待,上音歌剧院、贺绿汀音乐厅,能成为众多国际音乐学子的事业启航地。”

不过,对廖昌永本人来说,推广得越成功,也意味着他作为歌唱家的时间越被压缩。他苦笑着说“练习时间确实比以前相对少了一些”,但他也表示,自己的心态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只关心自己的歌唱得好不好,舞台呈现好不好,现在更多的是责任感,这不是我单打独斗,要团结所有的朋友来做好这个共同的事业”。当然,对乐迷来说,他的嗓音依然温暖和醇厚,他说“音乐并不只是看嗓音,还要看人生阅历和艺术滋养,它展现的其实是一个综合素养”。

2024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成果展演季在上音“音乐城堡”正式发布。

  教育家  

QS排名首进前十?继续做“厂长”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跟我一样,进了汾阳路20号的大门,就像一颗种子扎根在这里,慢慢成长起来,过程让人难忘,对这片土壤也非常有感情。

1988年,廖昌永从成都考进上音,从学生、青年教师、系主任到副院长、院长,至今已经整整36年。“我们学校很多老师跟我一样,进了汾阳路20号的大门,就再也没出过这个门,像一颗种子扎根在这里,慢慢成长起来,过程让人难忘,对这片土壤也非常有感情。”他说,上音如今变化相当大,条件也越来越好,学校师生们的心气也越来越高,“我们这代人是幸福的,自身的成长和学校的成长同步,所以,我们和上音已经可以说是‘共荣共耻’的关系,我们都期待,上音能出更多的人才。”

前不久,2024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公布。今年,音乐学科首次被纳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上海音乐学院首次进入前十。据了解,这一排名根据学术声誉、雇主声誉、篇均论文引用率、H指数以及国际研究网络等5个关键指标进行评分。但有意思的是,尽管业界传得沸沸扬扬,上音自己却没有宣传此事,也未对外回应过。

在《上海文化Talk》,廖昌永首次进行了回应。他诚恳地表示:“这个排名,当然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但排名这种事很难说,(教育)会有大年、小年,所以今年你排第10,明年排第几不一定知道。我们当然会把它当作我们的激励,希望能一直保持在前10,可我们不会被排名束缚和干扰,它只能算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旁人的佐证’。”

不过,廖昌永随后话锋一转,他也很“霸气”地表示:“上音有今天这样一个成绩,跟这些年来学校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大环境上,党和国家对文化、对教育的重视,加上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会导致这样一个共同的结果。虽然这个过程也有酸甜苦辣,冷暖自知,但这些年来,无论是国际QS排名还是国内的中国软科排名,我们在音乐学科都一直处于领先,我觉得,上音作为近百年历史的学校,确实就应该有这样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我们经常说,上音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孵化器、滥觞之地,我们不排在前头,怎能对得起上音所有前辈、校友乃至公众的期待?”

如今的上音校园内,满眼都是00后学子。他们创造了很多独属于这代人的现象,包括思维方式,包括数不尽的网络热梗、热词。出任上音院长之后,廖昌永一直在琢磨着,如何能更加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所思所想,让上音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一直开玩笑说,我其实是个厂长。”廖昌永说,教育就像工厂,需要了解新的材料、新的科技、新的手段,“相对应的,就是学校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方式、社会需求,我们都要去了解。现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们说产教融合也好,说大文科、新文科建设也好,社会往前发展的趋势你无可阻挡,那作为‘厂长’你就得跟上。”

让他欣慰的是,现在上音不仅在古典乐、民乐等传统音乐学科上强大,毕业生在进入游戏音乐等社会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我们说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在不断进步,学校也要不断进步,我们不能等着被社会把我们抛下。”他说。

为此,廖昌永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刷脸”,请来了众多活跃在国际乐坛的名家来上音做教授,同时引进了很多国际上已小有成就的青年教师加盟,让上音的师资力量迅速强大;同时,力邀多明戈、邓泰山等世界级大师,在上音开办大师班、建立工作室,让上音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办教育,名校、名师、名校友、有才华的学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作为校长,‘刷脸’义不容辞,我们的各个系主任,也都要一起刷。”

有名家纷至沓来,还有理论体系支撑。上音在继承前辈们留下的“创教演一体化”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论,让四大环节相互检验,“在前辈们的智慧基础上,编织出了经线纬线,有了立体化的体系,很高兴的是,我们这个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得到了校内认可,还得到了行业内认可,不少学校现在也在讲教产研一体化,我觉得算是上音给社会贡献的一个理论吧。”

1927年创办的上海音乐学院,离“百年名校”已越来越近,廖昌永说,自己希望在百年校庆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够达成我们‘办世界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心愿,为此,我们会一直努力的。”

  服务者  

敞开心门服务好师生和市民

要把学校最好的资源,留给社会,留给一线的教育教学。作为管理者,我们不是管人的,我们是服务人的。

在乐迷的眼中,廖昌永是歌唱家,在师生们眼中,廖昌永是上音院长,但在他自己眼中,自己其实是“服务人的”服务者。“校内,我们以师生为本;校外,我们以社会为本。”他说。

这两年上音备受市民和游客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在音乐专业方面的成就,还在于它绝美校园的开放。《上海文化Talk》的专访,在1912年建造的法式建筑,现在名叫城市音乐会客厅,这座建筑所在的新的上音淮海路校区,一共有3幢历史保护建筑;在隔壁传统的汾阳路校区,还有包括被市民昵称为“音乐城堡”的3幢百年建筑——“音乐城堡”上音原本考虑取一个正规点、学术点的名字,但这个昵称在市民中口口相传,他们也就“从善如流”,欣然接受。

青年报记者专访廖昌永。

“这些年在市里和区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学校从原来只有汾阳路校区的69亩地,发展到现在三个校区有140多亩。”廖昌永感慨,上音虽然一直走的是“小而美”路线,但上音歌剧院、淮海路校区先后启用,6幢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启用,“作为上音人,我们师生的获得感是非常强的。但同时,我们也就有了一个使命,如何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如何回报社会的支持?所以,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有区里的支持,我们有了校园开放。”

除了校园内的历史保护建筑开放,在淮海路、汾阳路的街道旁,上音还打造了音乐文化街区,进一步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藩篱”。在廖昌永看来,如此和谐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也是音乐等艺术原本该有的样子。

上音的校园开放,也并没有只停留在“风景”上。音乐城堡紧邻上音歌剧院,“因为我们歌剧院体量相对比较小,有一些功能就需要其他建筑来做配套,现在我们让两者联动起来——你看,‘音乐城堡’这里有个半地下的地方,我们会提供休憩处,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学术出版物在这里做展陈,市民和乐迷以后可以在这里一边喝茶喝咖啡,一边看我们的出版物,一边等歌剧院里的音乐会开场”;城市音乐会客厅门口有一片极漂亮的大草坪,上音则将在这里定期举办星期音乐会或者四季音乐会等草坪音乐会,“这样就能让市民了解我们的教育教学成果,学生们也能走出教室,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职业习惯,双向奔赴。”

上音的校园开放,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甚至大年初一都正常开放。“我们希望是全年无休,毕竟,我们的办学使命中就包括了‘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让大家了解上音,除了建筑,把上音的学术资源也释放到社会中去。”

上音的淮海路校区,还有一幢庞大的仿古建筑,现在成为了教学楼。钢琴系、作曲指挥系、管弦系、声歌系、民乐系、音乐学系等6个传统系部的系主任,在2023年12月27日,从廖昌永等校领导手中笑逐颜开地接过了钥匙。“作曲指挥系的周湘林主任就很感慨,说自己当年在旁边的青年教师宿舍,也是院长把宿舍钥匙交到了他们手里,他说‘一拿到钥匙就觉得安心了,安居乐业了’。”

廖昌永将“服务”精神贯彻到了最细致的地方。在上音校园扩大后,有人建议是不是行政部门也从设施相对比较差的行政楼搬出,“院里开会的时候,我们都说,我们不搬了,要把学校最好的资源,留给社会,留给一线的教育教学。作为管理者,我们不是管人的,我们是服务人的。”

上音已成中国音乐教育的百年缩影,廖昌永说,周小燕先生曾提出“打破师门、走出校门、跨出国门、敞开心门”,自己在带领上音迈向新征程的路上,片刻未敢忘。

青年报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网址:自转亦公转,廖昌永:听,上音百年华彩 https://mxgxt.com/news/view/494153

相关内容

廖昌永资料
廖昌永:用音乐把诗歌传唱开来
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文汇报】廖昌永:从《玫瑰三愿》到《幽兰操》,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听懂中国精神
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我心里有一个遗憾
举行跨界音乐会 刘欢莫华伦廖昌永震撼观众
廖昌永▏从农村子弟到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传奇人生
“全球华人第一男中音”廖昌永签约深圳福田
记者对话廖昌永:唱响中国的好声音
廖昌永个人资料及妻子简历:廖昌永和妻子王嘉的故事(廖昌永是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