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

发布时间:2024-12-25 16:06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以孙家栋院士的科研人生为主线,真实记录了他60余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空间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全书结构精巧、笔法细腻、情感充沛,通过《归来》《天上有了“中国星”》《“北斗”璀璨》等七大章节,生动讲述了他如何秉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信念。 [3]

第一章 归来

第二章 “新中国的导弹就从这里起飞”

第三章 天上有了“中国星”

“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

一趟回国路,如此艰难曲折

“我的祖国需要我,我必须回去”

“能多学就多学点”

绝不做“二等公民”

初创

祖国在召唤

“我们照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成功与失败同行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

这颗星星会“唱歌”

第四章 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五章 “嫦娥”奔月

第六章 “北斗”璀璨

第七章 火星,中国来了

“大家要永远记住这根导线”

“孙家栋建议再调5度”

“没有撒手锏不行啊”

“飞鸟”与“青蛙”

“铁三角”

探月工程

质量是“嫦娥”的生命

万众瞩目的跨越之旅

拉格朗日点

风暴洋:中国探月新地标

丰碑

天上有颗“北斗星”

把自己变成“天梯”上的一根横木

“这是我们共同的奖牌”

“让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

星耀全球

“去火星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旅行”

天问一号

重逢 [4]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是一部成功地挑战了作者自己以往的创作,也成功挑战了当下人物纪实类报告文学既有高度的作品。其“成功挑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作品首次以文学的形式让共和国功勋孙家栋院士走进了人们视野。孙家栋院士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航天人,受教于钱学森及“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历经中国航天的几个发展阶段。早在钱学森等研发原子弹成功后就推荐孙家栋走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主帅”位置。人造卫星是在我国工业基础和科研储备条件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硬上”的,甚至在拆解苏联导弹时不得不用老式算盘计算数据。三年自然灾害中造导弹,“文革”中人造卫星上马,为了完成人造卫星“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的任务,孙家栋和他的“航天18勇士”筚路蓝缕,成就了不世之功,中国卫星让全世界听到了《东方红》。从探月“嫦娥”到“北斗”璀璨,再到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此后,孙家栋院士在人类航天三大领域中翱翔:卫星应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74岁挂帅探月,鲐背之年仍参与火星探测工作。中国航天经历了从初创到初战告捷,到现在成为航天大国、强国,离不开孙家栋院士全过程参与,离不开这位“飞鸟型”战略科学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漫长的是个人生命的全部,短暂的是共和国在最短时间里追上了航天大国。从事提振中华民族精神伟业的孙家栋院士,是一位中流砥柱的人物。《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全过程展现了回国、造导弹、人造卫星、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火星工程——孙家栋院士的择一事,终一生。这样一位值得国人仰望的明亮的星,值得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进行精神书写。作为一位“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纵观黄传会几十年的创作,他始终注重选材,体现了报告文学作家的社会担当。题材决定论固然不对,但题材无差别论则更是错误的。当下,批风抹月、杯水风波的作品很多,如鲁迅说的,如果连打一个喷嚏、背上发痒都成了题材,文学便只剩下了无聊。身在海军的他写过“海军三部曲”,同时,他关注社会基层民生,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便是《中国新时代农民工》。这次他挑战的是一个重大的题材,以4年时间,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采访困难,克服作为一个“航天盲”带来的困难,通过深入采访和大量阅读,准确画出了孙家栋院士的航天事业轨迹,深度理解并解读了孙家栋院士精神,完成题材挑战,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其二,作品提供了一幅群像式英模人物谱系。“不要只写我,要写航天群体”,这是孙家栋院士和黄传会的一个约定。黄传会忠实履行了这个约定。《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从人物上看,除了将孙家栋院士的文学形象立体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多笔墨都是花在了孙家栋院士周围的那些科学家身上。航天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它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合作,是大兵团作战,离开哪一个环节都不行,甚至包括装配工人。书中,“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和他的助手孙泽洲,“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女火箭设计师姜杰、90后研发“北斗”的年轻人康成斌……有些尽管篇幅所限着笔不多,但都呼之欲出。他们共同攻关,共同经历成功的喜悦,共同承受“东方二号”发射失败、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因为一根导线导致的星箭俱毁的打击。读者永远不会忘记牺牲在“长二捆”发射现场的总装车间老技工魏师傅。作者在写英模题材时打破了已有的一些约束,比如对传主个人“加光圈”,他采取的是变个人“加光圈”为团队“升光辉”的写法。这样写才能集中体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其三,作品完成了科学和文学结合的挑战,科学和文学的融合是科技报告文学绕不过去的需要攀登的一个难点、高峰。《歌德巴赫猜想》写陈景润,作品开始就是一段“数论”。这是徐迟这部作品的一个亮点,将高深的数学理论化为浅显易懂的文学语言让读者有所了解。《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在这方面可圈可点。讲钱学森对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技术方案的要求用了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就概括了;到孙家栋院士挂帅“嫦娥工程”总设计师,用3个字“绕、落、回”就讲清了探月的三期工程。这些都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化繁为简。《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将高科技的书写尽量科普化,因此作品具有科普作品品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部作品里一改以往朴实有余、灵动不足的叙事风格,有不少灵动抒情之笔。如关于星空的对话与畅想,尤其结尾处那一场孙家栋院士在月球与钱老及“航天四老”的见面,在嫦娥举办的招待宴会上,孙家栋院士有机会历数赓续了“两弹一星”功臣钱老等前辈的报国之志,才有了后来的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这是作品的神来之笔,完美镶嵌在整部书的结构中,有力地升华了主题,收曲终奏雅之功。 [2]

2024年4月19日,《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获第12届春风悦读榜年度浙版好书奖。 [6]

2024年4月23日,《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主题出版类图书名单。 [8]

2024年4月,《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被评为“新华荐书2023年度十大好书”。 [7]

2024年12月,获得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图书。 [9-10]

书里写到的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有一个强烈的共同点,那就是爱国主义热情,从钱学森说的“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到孙家栋的“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再到更年轻一代科学家们的奉献和付出,都体现出了中国科学家和航天人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品格,也可以说是航天精神的精髓。(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评)

这本书注重航天群像与个体形象的刻画,注重宏观决策和具体实施当中关系的描绘,注重对时间跨度和一些重大工程时间段的叙事把握,同时处理好了繁与简的关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评) [3]

黄传会,浙江苍南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国家的儿子》《中国海军三部曲》《中国海军:1949—1955》《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等,中短篇报告文学集《站在辽宁舰的甲板上》。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部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 [5]

网址: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 https://mxgxt.com/news/view/490080

相关内容

《仰望星空 :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全景式展现孙家栋院士的传奇人生
与孙家栋一道,仰望星空
“北斗”璀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故事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你是最美的嫦娥
就算骑着自行车,我们也要上月球 —— 《功勋》故事之《孙家栋的天路》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祖国需要,我就去做
《功勋》孙家栋扮演者是谁 功勋小安东死没
《功勋》之外的孙家栋,“闪婚”妻子是一生最美的神话
钱学森和孙家栋的师友情
“两弹一星”“北斗之父”元勋孙家栋,竟然被一碗红烧肉改变命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