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艺术最大的力量源于击中人心——人民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4-12-25 06:57

原标题:艺术最大的力量源于击中人心

潮,有一种解释是引领时尚、富有个性、思想前卫。王潮歌就是这样一个名如其人的“潮人”。在业界,王潮歌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而她觉得这种创新源自于价值观。

2004年,王潮歌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之先河;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她成为三大核心创意成员之一。

而近10年,王潮歌又她带领着创作团队从最初的“印象系列”1.0,跨越到独立创作的“又见系列”2.0,并正在孕育、实现自我突破的“只有系列”3.0。

除了导演,王潮歌还是一个极具个性魅力的人。尤其是其丰富而直接的语言风格,让人印象深刻。网络上至今仍流传着网友编辑的“王潮歌语录”。

挖掘一个地方的文化,要提纯出那里人们的精神

Q:现在提到旅游有个热词叫文化旅游产业,从“印象系列”开始,您的作品被业界称为“文化旅游体验的范例”,您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的旅游产业?

A: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我随便找一个人,不管是80后、90后,还是70后、60后,问问他都去过我们国家哪里了?回答的结果会让你非常吃惊,比较少。你说没有去过西藏,不丢人;但没有去过巴黎,有点不太对劲,我觉得这就有点问题。现如今旅游业已经从1.0、2.0更新到3.0时代了,但咱们的旅游还属于BB机时代。还在看景,还在看一棵迎客松歪着呢。看自然风光,只是最初级的,你还应该看那里的人民,看看他们如何生活。你应该看文化,那儿的博物馆去过吗?如果没去过,你怎么说了解它?到了3.0阶段,我认为一定要有文化意识,要看景点、看人民、看文化。

Q:这其中需要游客意识的转变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艺术家,您在创作中是如何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又如何通过作品来表现?

A:再加上政府,这三块一起努力才行。我刚开始做作品的时候,很多人说那你的作品一定是低端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旅游景点演出就是那样的。他说得对不对呢?不对。但是,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确实,我们看到一些极为低端的歌舞表演把景区或者当地的文化弄坏了。我觉得挖掘一个地方的文化不是把普通的风土人情展示了,而是非常认真地把他们的精神提纯出来,再用艺术放大,传递给观众。比如一些人看了《又见平遥》这部作品,他们会说这是一个活着的古城,一部活着的精神。我们刚去平遥的时候,你会在当地看到一些人光着膀子,把脏水泼到街上。但现在去你会发现,那里的文明程度在一点一点地提升,他们会说自己是平遥人,内心的自豪感越来越强,同时也会获得别人对当地的尊敬。

创新不是精神,而是一种力量,即创造的能力

Q:作为国内实景演出的开创者,从您的“印象系列”到十年之后的“又见系列”,总能看到不一样的作品以及您在不同阶段的自我超越。您的这些创意是怎么产生的?

A: 其实最初都是非常微小的触发。比如,当初做第一个作品《印象·刘三姐》的时候,是和张艺谋、樊跃一起,这个戏原来是想做一个室外歌剧,但我觉得那就叫戏,跟实景演出没关系。什么叫实景?山在里头嘛,水在里头嘛,云霞、月亮在里头嘛。所以,我认为大自然是我的演员,我要如何跟大自然达成默契,这才是实景演出最根本的。

在“又见系列”中,从编剧到导演,都是我一个人做。从平遥到五台山再到敦煌,我在剧场里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演模式,要走着看,没有座椅了,演员在哪,你都不知道。现在我又翻篇了,准备做一个新的系列,叫“只有系列”。我试图把剧场扩大到无限,非常大,从开始走进去你就会被情景化、戏剧化,你想喝一杯茶,或者睡觉、吃饭都可以。或许,它可以成为中国的迪士尼、海洋世界。我想试试,万一成了呢?有一天把它留给我们的子孙们,说“走,看看我们中国的园子”。

Q:外界评价您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王潮歌是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这种创新精神源自什么?

A:我觉得是源自于价值观。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把作品完全想成自己的是可耻的。我觉得自己作品最大的力量是能够击中人心,让更多的受众能够理解到我想告诉他们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对他人是有用的。我不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自娱自乐的,他应该有一种能力,像菩萨一样,有普渡的意识,这是我的价值观。所以,我会很辛苦,很累。但是我不会抱怨,我愿意这样做。另外,就是你一定得有这样的创造力。创造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它与生俱来。突破别人就够呛,突破自己一次再一次,真的很困难。

在谈论商业与艺术的关系时,一定是艺术为先

Q:除了导演,您还是自如文化创始人,您如何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作品?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A:我觉得一定要有先后,一定是艺术为先,商业不能反过来指导艺术。现在经常有一些调查公司,上来先给老板分析,我们要弄多少量级的。弄明白之后才说我们做什么样的东西,这就反了。比如,做一个电影,有人就会说看谁有票房?小鲜肉有票房,大牌有票房,用两句网络流行用语有票房,再拿着这些编一个故事。然后,你希望我买账,我不买账,我真的不觉得好。

Q:您曾经感慨于中国文化创意的匮乏,这种匮乏背后的原因何在?

A:我觉得文化创意一定会成为产业,但是这个口号提出的时间不长,需要一个过程。过去,我们的文化叫事业,艺术家是怎么创作作品的呢?上边给你一个题材,拨一笔款,你就开始创作了。这样的创作并非是由内而发的。观众更是这样,没有文化消费的意识。两百块钱吃顿饭,谁也不说贵,但说要两百块钱买张票看戏,哎呦不得了,多大的事啊!这说明文化消费与文化创作的意识,还都没有纳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逻辑里去。

人活一世,能否因你来过而有更多人获益

Q:在《印象·刘三姐》公演10年的时候,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这台投资不到一亿的演出总票房已超过8亿,上演4000多场,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和就业的一个模式。您也曾表示,希望演出能改变当地及周边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这是出于您的某种价值观吗?

A:我有一个座右铭,就是人活一世,能否因为你来过,这个世界因你而有更多人获益,这些人最好你都不认识。就好比我当时在伦敦奥运会开幕上感受到的:那些在台上出现过的人,都是为人类的文明做过巨大贡献的。这其中包括像《哈里波特》的作者罗琳,即便有一天她去世了也没有关系,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都不能忽略她。你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人家一上来就没有跟你拼场景、拼人。英国并不大,但是他们产生的那些巨匠都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上。

Q:您有这样的座右铭,最终还是反映到您的作品上了。如果把它看成是一种艺术家的格局的话,又是如何影响您对工作与生活的态度的呢?

A:我确实是以这样的方式工作的,记得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来到中国大学讲演,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到世界500强的。他的回答是:我只想让人跟人能沟通,无缝对接。我想的也是这些,哪怕你只看了我一个作品,从此之后想清楚一件事情,那就很好了。我经常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从很微小的人的情感出发,其实我的很多想法就是这么诞生的。

记者手记

北京798园区内北侧有一处旧厂仓改建的四层小楼,低调而幽静,便是王潮歌的工作室。记者应邀在此等候采访,刚一进入门厅便被一整面的照片墙黏住了眼。上面悬挂着不同主题的实景演出的剧照,其中有一张王潮歌本人的照片:她身着工作装,站在一处土坡上,手中拿着一支大喇叭,表情专注而威严,像是一位女将军在指挥一场战斗。

工作中的王潮歌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全情投入、力求完美、不断突破。

王潮歌曾经这样称赞自己的搭档张艺谋,“他是这是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艺术才华和精力旺盛都是超过常人的,而且他比我更勤奋。”

或许,了不起的艺术家都有这样的特质:极高的天分,极度的勤奋,极大的热忱。艺术创作没天分不行,光有天分不够勤奋不行,而到了自我突破的阶段,则需要超常的付出以及源自于生命本质的热忱。所以,王潮歌说:“超越别人已属不容易,突破自己更是难上加难,我是一个极度勤奋的人,为了一个作品我可以把吃饭、睡觉、生病这样的事都放在后面。”

在王潮歌眼中,山川、树木、河流……世间万物没有边界,都可以被艺术化。这让人想起前不久,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法国自然类纪录电影大师雅克·贝汉在谈其艺术创作时,阐释对生命的辽阔与无限的认知。而这似乎与王潮歌所秉持的价值观有某种相似,在他们的作品中,投映着艺术家们对这个世界的哲思与预见。

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个观点,叫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王潮歌说,一个艺术家不该自我欣赏,而要用作品普渡他人。或许,这属于另一位艺术家所映衬的第三重境界。

网址:王潮歌:艺术最大的力量源于击中人心——人民政协网 https://mxgxt.com/news/view/481530

相关内容

画好新时代最大同心圆——人民政协网
韩艺术团赴朝演出 金正恩不断询问歌曲歌词的背景——人民政协网
王潮歌:“印象”核心不在于它是张艺谋导演的——中新网
王潮歌:以艺术找寻更好生活
访谈文字实录——人民政协网
张艺谋团队三大核心人物之一的王潮歌简介
处理台湾艺人立场问题不要上了“台独”的当——人民政协网
探讨艺术家与画廊的关系与现状——人民政协网
饭圈乱象如何休?浙江政协委员:破流量崇拜 对明星艺人综合评价
《2020中国影视明星社会责任报告》在京发布——人民政协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