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发展困境的同仁堂如何破局?
同仁堂中药铺,作为北京历史悠久且著名的老药铺,其品牌与制药原则早已深入人心。自1669年创立以来,同仁堂始终秉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理念,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与信赖。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信誉,为同仁堂在中药市场上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7年,同仁堂正式登陆A股市场,开启了其资本化运作的新篇章。上市后,同仁堂凭借卓越的品牌影响力和稳健的经营策略,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营收从最初的6.2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4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约16%;归母净利润也从1.024亿元增长到11.34亿元,同样保持了约12%的年复合增长率。这一时期,同仁堂展现出了强劲的盈利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片仔癀并称为中药行业的“双璧”,享有“北同仁堂,南片仔癀”的美誉。
然而,自2018年起,由于原材料的稀缺性,片仔癀通过提价在当年实现了超过同仁堂的净利润,随后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2019年的过期蜂蜜事件成为了同仁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同仁堂集团下属子公司同仁堂蜂业涉嫌回收过期蜂蜜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同仁堂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与此同时,片仔癀则凭借其稳健的经营和持续的增长,逐渐拉开了与同仁堂的市场差距。
盈利指标方面的落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而这背后或许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同仁堂在经营策略上存在的某些挑战或不足。
饱受争议的品牌纷争
在电商平台输入“同仁堂”,消费者可能会被铺天盖地的“同仁堂”贴牌产品所迷惑,如北京同仁堂后缀“上廷御用”,南京同仁堂后缀绿金家园、乐家老铺、六合乾坤、国医馆,以及天津同仁堂的太阳商标等。那么,这三家同仁堂究竟有何关系呢?
同仁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69年,当时创始人乐显扬结束了四代摇铃行医的生活,取《易经》“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之意,立匾同仁堂药室,这标志着同仁堂字号的成立,且起源于皇城北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仁堂经历了分立。1926年,政治中心南迁,乐氏家族后人乐笃周受命开设北京同仁堂南京分号。此时,南京分号的资金、药品配方和工艺等与北京同仁堂保持一致。但1956年公私合营后,南北同仁堂开始分开经营。
天津同仁堂则有着不同的起源。其创始人张益堂曾进京做药材生意,并一度是北京同仁堂在天津的代理商。后来,他在天津另立门户“张家老药铺”,并于1852年更名为天津同仁堂。两家人因同仁堂这个名号还曾打过官司。
在三家同仁堂中,北京同仁堂已于1997年在上交所上市;而天津同仁堂则两度冲刺IPO,但都因审计机构被立案调查而中止审核。
尽管三家同仁堂都坚持了“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企业文化,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和谐。北京同仁堂曾起诉天津同仁堂商标字号侵权,并声明自己是“同仁堂”商标的唯一合法持有人。而天津同仁堂则回应称,其企业名称、字号和商标等均系合法取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更为严重的是,南京同仁堂在品牌管理上出现了问题。网上一搜南京同仁堂,就会发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贴牌产品,如大力丸、壮阳药、美白、祛斑等等。这些产品涉嫌虚假宣传,给同仁堂这一老字号品牌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南京同仁堂的贴牌授权泛滥,多款产品遭虚假宣传投诉,这一行为无疑是在砸同仁堂的招牌。
不清晰的发展模式
生意模式的核心往往由产品的固有属性所决定,市场上主要存在两种鲜明的生意模式:一种是针对日常消费品的“薄利多销”模式,另一种是聚焦于高端奢侈品或具有强稀缺性产品的“一本万利”模式。而同仁堂,则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中间路线”。
在与同样历史悠久的片仔癀相比时,同仁堂的热销产品如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等,虽然具有类似的属性,但却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同仁堂旗下安宫牛黄丸涨价的最核心原因就是原材料牛黄的价格上涨,这一稀缺药材的成本压力凸显了同仁堂在供应链上的挑战。
更进一步说,与拥有国家绝密配方、天然麝香稀缺性和广泛适应症的片仔癀相比,同仁堂尽管在历史时间、品牌地位、产品矩阵方面占尽优势,但其核心产品的配方非绝密性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硬伤。这一配方方面的“硬伤”让同仁堂不得不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竞争同行的杀伤力,难以形成像片仔癀那样的独特市场地位。
此外,同仁堂在品牌策略上也面临着挑战。品牌的清晰度被视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前提,但近年来同仁堂的频繁跨界扩张并未同步扩大其影响力,反而导致了品牌形象的模糊。从药妆到保健品、茶饮料、食品、日化,甚至母婴等多个领域的跨界尝试,让消费者越来越不清楚同仁堂的品牌到底代表着什么。
尽管同仁堂拥有三百多年积攒下的品牌知名度,但知名度或许并不能带来可持续的销售。真正让消费者动心、愿意付钱购买的是品牌的内涵。过去,同仁堂吸引消费者的是其过硬的质量和显著的疗效。然而,如今如果不能解决健康问题,即使附加再多诸如“数字技术”这样的时髦概念,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近二十几年来,同仁堂在集团化转型上可谓是高歌猛进,2000年10月,同仁堂科技从同仁堂股份中分拆,并以20倍的超额认购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功。而2013年5月,同仁堂科技再分拆其附属公司同仁堂国药登陆港股。2024年据港交所近日披露,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截止目前,同仁堂集团在内地及香港已经拥有四大资本运作平台:同仁堂A、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和同仁堂医养。然而,从市值来看,截至7月9日,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三家的总市值合计为641亿元,相比之下,同为老字号的片仔癀市值高达1234亿元,同仁堂与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同仁堂需要在保持品牌清晰度和聚焦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聚焦中药创新或是出路?
中药创新药在医药政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推动下,正迎来价值重估的良机。其临床定位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并且在医改政策和行业规范的引导下,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持续提升。相较于化药和生物创新药,中药创新药展现出多方面的优势,包括较低的研发投入和时间成本、较低的研发风险、更长的生命周期、较好的独家产品竞争格局、较小的医保国谈和药品集采降价压力,以及随着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而有望提高的中药院内渗透率。此外,成熟的院内中成药品种还能积极拥抱院外零售市场,实现永续销售和规模增长。
然而,同仁堂却并未跻身当前中药创新药领域的一级梯队。中药创新药行业代表性上市公司有五家,分别是康缘药业、以岭药业、天士力、 方盛制药和新天药业,均为民企。从销售规模、品种数量、研发储备来看,前三家公司可划分为中药创新第一梯队,后两家为第二梯队。
五家中药创新药上市公司成立于 1995-2001 年,2022 年医药工业营收均突破 10 亿元,核心产品卡位中药优势治疗领域,如呼吸系统、心脑血管、骨科、妇科、儿科等。在独家产品方面,康缘药业优势显著,共拥有 46 款独家中药,其他四家上市公司分别拥有 10 款左右的独家中药品种,有望持续创造稳定现金流,奠定良好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在研管线方面,各家上市公司均积极布局中药新药研发,有序推进 II 期和 III 期临床研究。
在研发投入方面,康缘药业与天士力近五年的研发投入占医药工业收入的比例稳定在9%-15%之间,以岭药业则保持在7%-9%,方盛制药和新天药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4%-6%和3%-5%。相比之下,2023年业绩利润刷新高点的同仁堂,其研发费用率仅为1.57%,显示出在医药方面的投入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同仁堂若继续跨界过广,而忽视了中医药这一核心业务,其未来前景恐怕不容乐观。同仁堂更应专注于中药主业,因为中药大品种具有显著的盈利潜力,且同仁堂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优越条件和能力。
因此,同仁堂作为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代表,应当深入挖掘并充分展示中医的科学性与独特价值。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中医理论,致力于提升中药新药的临床疗效与科学性水平。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中药新药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更能推动中药创新药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壮大,同时也将使同仁堂这一“金字招牌”愈发熠熠生辉。
本文源自:证券之星
网址:面对发展困境的同仁堂如何破局? https://mxgxt.com/news/view/474595
相关内容
同仁堂待遇好为何人少去同仁堂科技投资分析报告2(中药系列3) 股权结构关系首先介绍下同仁堂和 同仁堂科技 之间的关系。 同仁堂科技 是同仁堂600085的子公司,600085持有其4...
面对北京、天津、南京的同仁堂,哪一个才是正宗的?
同仁堂、同仁堂科技与同仁堂国药的关系与比较 A股 同仁堂 港股 同仁堂科技 、 同仁堂国药 同仁堂 :主要产品包括同...
百亿市值钉子户,谁影响了同仁堂的发展?
同仁堂系列研究之一: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有什么关系? $同仁堂(SH600085)$ $同仁堂科技(01666)$ $同仁堂国药(03613)$ #中药板块异军突起,行情能持...
陈立发:与同仁堂一起成长
同仁堂未来的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五芳斋股价续创历史新低,老字号如何破发展困境?
北京同仁堂和《大宅门》有什么关系?同仁堂的历史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