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喜逢:《红学史上的第一次学术碰撞——蔡胡论争考论》

发布时间:2024-10-03 08:34


《红学史上的第一次学术碰撞——蔡胡论争考论》,卜喜逢著,齐鲁书社2024年6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拟以新红学创建时期的两部经典《石头记索隐》《红楼梦考证》为切入点,以发生学的方法,回归于历史的现场,去反思两部红学经典的研究,并从两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治学方式、论证层次、时代背景等入手,去解构两部作品的生成,以及他们的意义阐释,及其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中西学术碰撞、求是与致用之间的碰撞,兼及中国小说传统阅读理念与《红楼梦》创作之间的关系。

其中,从史的角度来说,侧重于还原经典的产生语境,从著作者,到著作者的研究目的,再到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使之形成一个闭环,以知人论世、读书逆志的方法,来尽量客观的呈现其发生的语境,从而反映经典,解构经典。

从反思的角度来说,首先笔者确立的基点是“文学的红学”,以此基点去与经典著作进行碰撞,提炼这些学术经典中的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学术命题,使之成为一种学术史鉴。

目 录

序 孙伟科

绪 言

第一章 《石头记索隐》背景考

第一节 蔡元培写作《石头记索隐》的个体背景

第二节 《石头记索隐》成书的《红楼梦》研究背景

第二章 《石头记索隐》影射对照与相关人物考

第一节 《红楼梦》文本与《石头记索隐》影射对照

第二节 《石头记索隐》人物小传

第三章 《石头记索隐》的观点生成考

第一节 《石头记索隐》的写作与出版

第二节 蔡元培的小说观与《石头记索隐》的写作

第三节 《石头记索隐》的内在逻辑与缺失

第四章 胡适写作《〈红楼梦〉考证》考论

第一节 胡适写作《〈红楼梦〉考证》的个体背景与方法论来源

第二节 胡适写作《〈红楼梦〉考证》的社会背景与目的

第三节 《〈红楼梦〉考证》的论证过程与得失

第五章 “蔡胡论争”始末考论

第一节 胡适对蔡元培观点的批驳

第二节 蔡元培对胡适观点的批驳与对自我观点的辩护

第三节 顾颉刚、俞平伯的加入与胡适的再批驳

第六章 “蔡胡论争”的余脉、接受与反思

第一节 “蔡胡论争”的余脉

第二节 学界对“蔡胡论争”结论的接受

第三节 学界对“蔡胡论争”的反思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孙伟科

蔡胡论争,是20世纪初著名的红学事件,在“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红学中,这一事件的参与者分别是蔡元培和胡适。


蔡元培、胡适等合影

他们二人的身份大家都是知道的,是现代中国借由“新文化运动”走向社会转型的杰出领袖。谁都没有想到,不管是蔡元培所代表的索隐派,还是方兴未艾的考证派,红学会在他们的影响下其后有那么长足的发展。

后者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后形成了新红学派,在整个20世纪中都是新说不断、绵延不绝的,使《红楼梦》成为“说不尽的《红楼梦》”,使“红学”成为“显学”。

卜喜逢以蔡胡论争为题展开专题研究,自是有一番用心的。

第一,因为蔡元培的观点属于索隐派,所以后来人们容易不假思索、大而化之地予以否定,认为“自传说”比“他传说”更合理,考证方法比比附映射更可靠,所以蔡元培的索隐观点可以轻易地被扫进垃圾箱了。

对于蔡胡论争的双方,学者们更多地对胡适一方的考证派进行学术追源和阐释,而对蔡元培的观点则较少深入研究,大多数采取了“人云亦云”的方式,把蔡元培的观点看成了“过去式”。

胡适说索隐派“猜笨谜”,蔡元培是“笨伯”,事实真是如此吗?从历史评价和到当代的定位来看,都不是如此。所以,不深挖蔡元培在《红楼梦》观点上的学术源流和形成过程,是难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卜喜逢对此进行的历史还原,在此书中诚可一观。


胡适《红楼梦考证》

第二,诚然,胡适之后索隐派在考证派面前失势了,但其对小说“本事”的追索却依然让人们兴味盎然,并时不时地形成文化热点,比考证派更能赚取眼球,形成热门话题。

比如,即便是跨入21世纪的二十多年,索隐派的学说还在增加,山头林立,“谁写的谁家事”,更是莫衷一是,令人眼花缭乱。

其实,考证派和索隐派只是在争论“他家事”和“自家事”的分别,在学术方法上考证派貌似更“科学”,但在对小说艺术的理解上,却和索隐派犯了同一个毛病:不把小说当小说,而是历史实录,共同去寻找所谓“本事”。小说所展现的生活或历史内容越多,就越是能令人看到“自家事”,还往往能看见“他家事”。

面对一部小说,能找到多少可以形成自己观点的考证内容,两个学派可能完全是盲人摸象,各有所执,因此各不相让。这些共同点,让我们在今天可以将它们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更加理性地审视、评判其学说、观点和方法,反思如何超越之。

卜喜逢在缕述蔡胡论争的影响时,透视真相,将不同评论家的观点进行列举与分析,很好地完成了分析。


《石头记索隐》,商务印书馆1917年初版。

第三,索隐派更像是本土学派,而胡适的考证派由于结合了杜威的“实用主义”,与时代的“科学和民主”旗帜相映衬,容易被认为是从西洋引进的舶来品。

两相对照,时过境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似乎如今本土学派更有历史渊源,更有民族心理与文化优势,因此也更具原创性,更有前景。果真如此,是不是考证派要再次被索隐派战胜?

可是,我们不能不说情难副实,水难倒流。尽管考证派在《红楼梦》的自传性研究上也越来越与索隐派相似,但“自传说”还是要压过且势必压过“他传说”的,其立场针锋相对、锋芒未减。

蔡胡之争开启了红学中持不同观点者相互批评的先河,蔡元培和胡适各自表现出了极具个性的态度,也是有趣的学术景观。一贯温文尔雅的胡适言辞刻薄、得理不让人,兼容并蓄的蔡元培也固守堡垒、寸步不让,并不认可拥趸越来越多的自传说。

观点分歧夹杂着恩怨离散、人际分合,一度使红学成为令人不敢沾惹的学术“雷区”。俱往矣,“还红学以学”“还红学以文学”,学术之争必然会走入当代,我们也必将迎来学术新貌。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卜喜逢将蔡胡之争放入《红楼梦》的经典化叙述中,也是具有一番苦心的。《红楼梦》的经典地位无人置疑,它作为一座文学高峰,只立千古,其典范意义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围绕着《红楼梦》,红学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与历史学、政治学、美学、文化学、传播学、译介学等相交叉,学科协同使红学成为跨学科的存在,使其学术方法、学术成果具有走向体系化、学科化的示范意义。

如今,红学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对蔡胡之争的历史叙述,也在建构着、彰显着红学独特的风貌。

当代红学蔚为大观,掀开历史一角,可以洞见无数生动的历史人物和《红楼梦》的诸多面相。因此,想要走入历史与当代纠合的红学,建议您从本书开始。

是为序。

2024年5月12日

于北京


胡适题《蔡元培先生遗文类钞》

后 记

每次写到后记的时候,我总会有许多感慨想发,又总如鲠在喉,不知道从何说起方好。那么就从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开始吧。

选择这个题目是有缘由的。因工作的关系,我常见到各种《红楼梦》的爱好者与研究者。《红楼梦》是有魔力的,梁启超所言小说的“熏刺浸提”之能,被《红楼梦》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在许多爱好者的眼中,《红楼梦》不只是小说,而是隐史、经卷。那么,对于《红楼梦》的阅读,就不应该以小说的读法为主。《红楼梦》既然是第一流的小说,其中所隐的内容,必然是第一流的大事。在揭秘心态的作用下,诸多观点也就产生了。

如果说20世纪初的诸多索隐派观点还体现出索隐者的主观目的,如将《红楼梦》作为工具,借助《红楼梦》的影响力宣扬自己的思想,那么现在的索隐就更为奇特了。现在的很多索隐者少有这种目的性,他们研究《红楼梦》,就是单纯为了破解这个谜题。


《红楼梦中的神话》

于是,《红楼梦》是个藏宝图、《红楼梦》写了明清时期某某故事,等等,各种奇谈怪论就出现了。此类研究是非常排他的,他们均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至为重要,具有唯一正确性。

《红楼梦》的阅读与研究,为何会出现如此景况?这使我疑惑。我对于红学说不上有多了解,但本着这份疑惑,也就选择了这个题目。与其说我的写作是为了读者,去阐述自己对于《红楼梦》的看法以及对红学的认知,实不如说是为了给自己解惑。

我是好奇心极重的人,西方谚语有“好奇心害死猫”一说,我也深受其害,总会去思考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了又有什么影响,于是也就胡思乱想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与陈维昭先生聊天时,陈先生曾言“人人阅读均有索隐倾向”,我是颇为赞同的。这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阅读认知,因为小说不会脱离现实独立存在。我们读小说总会有一种熟识感,这种熟识感来自我们对社会的观察与理解。贾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我们读小说也会发现,“这个事情我见过”。

又因在传统认知里,小说一直是史的补充,也就有了稗史的名称。既然是史,就会与史实相连,史有春秋笔法,那么稗史也会有这种笔法。因此,去挖掘稗史背后的真事就成为阅读的目的。这应是以索隐之眼光阅读小说的基础。

自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之后,缜密细致的考证派红学就取代了索隐派红学,成为红学研究的主流。通过考证之法,红学研究中的诸多基础问题被提出,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作者研究、版本研究等,与考证直接关联的“自叙传说”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定论。


《红楼梦引》,卜喜逢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4年7月版。

作为红学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论说,“自叙传说”影响至今。从方法上来说,“曹贾互证”是“自叙传说”的不二法门,实现了史实与小说情节之间的无缝连接,使诸多信从者得以循环论证。但如果细究,它们又有着各自的特色,如“以曹证贾”“以贾证曹”,甚至“以《红楼梦》的背面故事证曹”,其中有差异,也有研究对象的混乱。

索隐与考证,毕竟不是文学研究的方法。这种证实的理念,也与小说创作中的虚构构成无法回避的矛盾。而本事研究的旨归,也非文学研究的目的。

假如我们要研究曹雪芹,那么《红楼梦》自可作为体现他思想的佐证;我们要研究《红楼梦》,那么曹雪芹的生平研究则可为我们提供其创作《红楼梦》的动机、思想的生成、素材的来源等多方面的帮助。

如此看来,对于曹雪芹和《红楼梦》都是需要研究的,并且,将二者相结合更利于我们去把握《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精神内核。

基于这些思考,我在本书的写作中尽量去还原“蔡胡论争”过程中的场景,考察其产生的依据以及学术研究上的传承。但因能力所限,于此也只能是尽力而已。

写作过程很枯燥,却也有着许多的乐趣。与诸位师友的交流探讨,是写作过程中的一大乐事。我习惯昼伏夜出,许多好友也有着同样的爱好,如刘青松、金昭鑫两位,他们对蔡元培与胡适的史料非常熟悉,常提出不同的解读路径,使我能够更深入地贴近历史的现场。感谢他们长久以来的陪伴与督促。


《解味红楼:曹雪芹的旧梦与悲歌》

感谢张庆善先生、苗怀明先生与陈维昭先生,三位皆是我的前辈学者,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也经常予以解惑,并提供许多珍贵的稀有资料。本书的成型,与他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孙伟科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赐序,甚为感激。我常向孙先生请教各种问题,述说自己的思考,也总是会得到指点,这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此一并致谢。

还需要感谢我的同事们,如石中琪、胡晴、王慧、陶玮、孙大海、姚姝含等各位老师,他们或为我答疑,或替我承担各种事务,使我能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来完成本书的写作。这对我而言是极大的帮助,谢谢大家!

卜喜逢

2024年4月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卜喜逢,男,山东省日照市人,1979年3月生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红楼梦》与明清小说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出版专著《红楼梦中的神话》《且说集》《红楼梦引》《蔡胡红学论争考辨》等,曾参与《红楼梦大辞典》的词条撰写,并参编《红楼梦名家汇评本》《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四十周年精选文集》《微语红楼》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涉及《红楼梦》的文本研究、思想研究、成书研究等方面。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诸多课题,如“红学口述史”“二十世纪红学史”等。

责任编辑:

网址:卜喜逢:《红学史上的第一次学术碰撞——蔡胡论争考论》 https://mxgxt.com/news/view/46950

相关内容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视域、新方法、新使命”学术论坛
《哲学进化论:一场关于世界、意识、道德的无止境追问》展现哲学思考的独特之处
苏州市艺术学校昆曲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从垂髫孩童到耄耋老人都来啦
四川美术学院举办“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学报年会暨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创刊40周年”学术论坛
《中华译学》在浙江大学创刊首发 注重“以中华为根”
文学界的巅峰诗人与理论家尹才干
新书推荐|《视觉艺术中的意义》:潘诺夫斯基带领读者走进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学
张蕾:重返一线,赴四川主持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电影节文学论坛
百余专家学者南京聚首,共同探讨心理学新发展
学术巨著,中文版首发!国内学界期盼已久,享誉世界的名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