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历史文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马伯庸和同学聊了聊创意写作

发布时间:2024-12-24 17:23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玉涵

图片

知名历史小说作家马伯庸解锁了新身份。

6月6日,马伯庸正式受聘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并在南大举行了一场题为“文学历史中的‘他’与‘我’——考据与虚构”的专题讲座。

讲座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方向的青年学生和青年作家带来了创作指导,也是文学院建院1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亮点之一。

图片

活动现场

作为一名历史小说作家,近年,马伯庸的一众作品陆续被改编为影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等等,几乎每部都是爆款,作品的出圈也让作家更多地进入到大众视野。

聘任仪式上,南京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罗钧向马伯庸颁发了捐赠证书;文学院书记倪蛟为马伯庸颁发了聘书,聘任他担任创意写作专业青年学生和青年作家的行业导师。

图片

图片

聘任仪式

仪式结束后,马伯庸和师生们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如何平衡历史的“考据”与“虚构”问题。

在马伯庸看来:“所有的历史文学都是在历史的可能性逻辑里成长出来的。有意思的是到底该怎么平衡文学性和史实之间的关系。”由此他分享了自己历史小说创作的“三明治”原则——不改变最上层的“历史大事”与最底层的“生活细节”,在这两层“真实”之间,适当加入“虚构”的内容。

马伯庸还谈到他对于文学的两种分类,即“我文学”与“他文学”:“我文学”是作家自身的表达,即“我手写我口”;而“他文学”则更多的为了取悦读者,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受,类似于古代的说书先生。

历史小说中的有些错漏可能是作者为了迎合受众认知而故意为之的“无奈之举”。马伯庸举例:秦、汉时期有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长”,但当自己在小说中经过对人口的考证使用“县长”一词时,却遭到读者的不解,误以为是作者错误地使用了一个现代词汇。

图片

马伯庸讲座

图片

对谈

在对谈环节中,南大文学院教授董晓与童岭作为对谈人,通过对《战争与和平》《唐两京城坊考》《生活与命运》等书籍展开的讨论,再次深化了对于历史的真实与虚构问题的认识,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对话。

图片

马伯庸,原名马力,中国作协、北京作协会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青联委员、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术顾问。2010年获人民文学散文奖、2011年获朱自清散文奖、2019年度春风悦读榜春风IP奖2020年茅盾新人奖得主。

其作品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代表作有:《食南之徒》《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的荔枝》《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

(图片来源:南大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址:怎么写历史文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马伯庸和同学聊了聊创意写作 https://mxgxt.com/news/view/468818

相关内容

马伯庸受聘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马伯庸再添新职:将被聘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马伯庸受聘南大文学院兼职教授 寄语学子永葆好奇心
作家马伯庸将被聘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马伯庸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畅聊“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
马伯庸,明日履职南大教授
马伯庸的“文学考古”,有何创作“秘诀”?
马伯庸南大开讲“历史小说中的‘考据与虚构’”
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首发式在穗举行,畅谈美食与文学创作
马伯庸 历史小说如何写出岭南的独特质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