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贯古今: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策展手记
以“丝绸之路”为“展眼”的博物展,近些年可谓精彩纷呈,一个接一个。而在同类展览中,2024年1月12日拉开序幕、展期长达半年的“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仍然因其独特的策展理念,与众不同的展场设计,造就了同类展中的“现象级”话题。该展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划举办,展品由中、美、德、日、挪威5国、14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全球百余家各类型博物馆、大学、文博机构遴选出的500余组件雕塑、绘画、器物、丝织品、复制洞窟、多媒体装置等组成,时空跨越四千年。6000余平方米的超大临时展厅,开阔通透的展览布局,将艺术的美感与文物的历史感相谐呈现,给了观众博物+艺术的双重享受。应本版编辑之约,该展览策划,同时亦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的李峰,为人文版的年度备忘录写下一篇自己的策展感悟。——编辑题记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甘肃省庆城县穆泰墓陶俑展览现场
展览立项后,我们需要加倍迅速的行动,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也同时浮现出来:如何拉开同既往无数丝绸之路展览的差异?如何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实现突破创新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跨越数千年数万里的历史落到6000平方米的展览现场,这对任何一家积淀多年的博物馆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更何况对于一家先前主要耕耘于现当代艺术领域的机构。
我们内部的策展团队经过讨论,决定依然延续我馆自“五色斑斓——套色版画艺术四百年”以来的理念,即围绕艺术之美串联展品,强调人面对物时最直接的感知力,以当代的视角和手法策划古典艺术,打通古今,将抽象、思辨的思想与学术研究转化为视觉冲击力强、多画面感、调动多元立体感受的展览现场。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展览基于专业工作者的整理与研究,也为学者的研究提供展示和对话平台,提供一定的新材料、新视角,但更重要的还是应该不单为狭小的文博或艺术圈子,而是期待服务人数更多的社会公众,唤起普通观众的心理共鸣。展览不应是给予教科书般看似确定的结果与答案,而应努力激发观众不断提升的自我解读。
最终,我们确立的原则是:让展览充分呈现出展品艺术自身之美,唤起观众感知力。这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丝绸之路是一个宏大却又具体而微的历史地理场景,珍奇华美的一面是观众所习惯、所喜欢和本能认同。同时,美好的背后又是生存的艰辛与苦难,是一代又一代的兵燹杀戮,戈壁大漠下的白骨皑皑,这些观众直觉不喜欢甚至本能排斥的东西,却又是之前展览所忽略、策划的新意所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巧妙表达,让展览有深度的特质经过调剂,不着痕迹地传达出来。此外,还要跨界借鉴。名导演加明星不一定就能出好电影,同样,展览只是大名品堆砌,效果也是一样。讲好故事、节奏紧凑的展览才能吸引人。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文物展品“毗沙门天残像上部壁画”展览现场
一 艺术之美的视角,回到孩子般“纯真之眼”
一家美术馆的文化站位和艺术判断力是其灵魂。能否独立发起和策划实现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场艺术效果的展览项目,是判断一家美术馆能力最为核心的指标之一。从2021年10月“青春——安藤忠雄建筑展”(2021.10.12-2022.1.9)起,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就已经将内容从单纯的当代艺术拓展到了建筑、设计等领域,并实现了场馆从完全免费到售票的转变,这是我们触摸到更为广泛社会的观众的开始。之后,从“五色斑斓——套色版画艺术四百年”(2021.1.28-4.30)开始探索,经“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2022.8.30-2023.5.5)拿 出5000平方米临时展厅超大规模进一步扩大尝试,继之,又在捐助人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将思想化为现场,将研究变成展览”“以当代的手法来策划古典艺术并打通古今,将艺术之美与文物历史感结合起来”这些理念开始逐次得以实现。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自然是这一理念的后续。丝绸之路展无数,考古展、历史展、科技展、服装展、音乐展等,各种类型的专题展览不一而足。即使想做出我们的特色,即使从艺术之美出发,实际上,也同样得面对那些浩若烟海的文物。如何不再重复地堆砌文物、骆驼与丝绸?如何从中让观众看到想象力,看到有质量、经得住推敲和时间沉淀的独出机杼,我想展览策划在尊重学术的同时,必须破除对知识和学术的仰望和过度敬畏,大胆立意,勇于树新,删繁就简。最后,明确而坚定的想法是,聚焦于文物的艺术之美,回到儿童般的“纯真之眼”,回到人类最初的感觉与感知力。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腾1750年首次提出的“美学”(Aesthetic),英文这个词实应翻译为“感觉学”,中国古人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些都坚定了我们的想法,但具体落地,依然千头万绪。丝绸之路历史太久,路线太过复杂且变动,作品更是林林总总。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得以文学的手法剪裁取意,有浓墨重彩处,也可大量留白。既然取艺术之美的角度,就得吹去层层历史的尘埃,掀开知识泥土的后盖,让不分年龄、知识结构的男女老少观众凭借自身最直观的感受力,借由艺术而领略丝绸之路的丰富博厚。
二 五个篇章,艺术的丝绸之路
带着这样的立意,我们出发调研。8个月间,仅我本人便前往35座城市、55城次、超过10万公里考察。在不断商谈借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序”、“大地”、“人间”、“天空”、“尾声”5个篇章组成的展览主体框架架构。其中,“序”篇最为核心,它展现了这场展览的立场和态度——艺术的丝绸之路。艺术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绘画之路”、“音乐之路”,还是“玉石之路”、“小麦之路”、“纸之路”,更是“丝绸之路”、“信仰之路”。在最终呈现的这一篇章的展览大厅,它们各自有实物对应: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乐伎屏风绢画》 绘画之路/音乐之路
■伊犁昭苏县北朝时间《镶红宝石黄金面具》 黄金之路
■北朝时期剪纸 纸之路/高科技之路/文明传播之路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代小麦点心实物 小麦之路/食物之路
■和田地区出土玉石 玉石之路
■龙门石窟唐代《石墓门》、《安思泰造像塔》 丧葬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初唐时期石刻《宝冠佛》雕塑之路/造像之路/信仰之路
■青海吐蕃时期《红地团窠对鸟纹锦袍》丝绸之路
9件作品置于空阔的大堂,疏朗空阔。序厅的简括一举打破了丝绸之路线路过于繁多、文物过于庞杂给展览策划者带来的眼花缭乱,从而让工作易于入手,观众便于进入观赏状态。展览前期策划完成之后,我读到学者所总结的三重龙门石窟的故事,深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第一个龙门是宗教的龙门。1500年前北魏迁都洛阳开始开凿龙门石窟,那是佛教、政教合谋的龙门,这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的“初心”与原始样貌。
第二个龙门是文人墨客的龙门。近1200年前,白居易写下“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此吟咏传唱,开启了文人们的龙门。在所有的石窟寺中,龙门文人墨迹之丰富独一无二。
第三个龙门是艺术的龙门。1907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来龙门石窟,为其所震撼,他于1909年在巴黎发表《北中国考古图录》(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Chine septentrionale),让世人从此看到一个纯粹艺术的龙门。
有三重龙门石窟,也有多重丝绸之路。“大地”、“人间”、“天空”是展览的主体部分,具体章节、展陈方式都进行了创新,策划团队甚至常常将整个篇章当作一件当代艺术展示。最典型的是“人间”部分的“百态人生”章节,25组展柜树林般聚于一厅,观众穿行其间如若游鱼,多角度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又似置身巨大的装置艺术作品之中,不同背景的观众各得其所。有专家观展后说,山西博物院《黄釉胡人双狮纹扁壶》原来除了狮子之外还有大象!这件丝路艺术名作以前多只呈现正面,在我们的“游鱼”观展方式下,左右侧面巧构而成的两只大象才被看到。
至于“结语”,它是阐述艺术之美的“豹尾”:我们用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两组装置《洛阳幻城》、《永宁绝响》来诉说物质的虚幻与短暂——1500年前的世界最高建筑仅仅存在了18年,繁华一瞬间。以洛阳博物馆藏6件小而美、小而典雅的永宁寺造像,来表达美借由艺术而长久存留。以庆城县博物馆藏21件国家一级文物、迄今古俑艺术水平最高的《穆泰墓彩俑》呈现时尚、幽默和乐观——不能沉浸于悲戚,生活是知其难后依然步履铿锵地坚定继续,艺术给我们以精神的愉悦、慰藉,它带来勇气,强大心灵。《穆泰墓彩俑》旁边,从展墙上挖出的长方形视窗往下回望,观众得以用近乎上帝的视角回望一楼序厅,俯瞰人间,于无言静默中重味展览。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作品“数字洛阳”展览现场
艺术之美非止于华美。无数华丽珍宝的背后,还有隐伏于这条丝路上的杀戮、抢劫与战争。此时,所面临的挑战变成如何弥合它们和展品美丽昂贵之间的巨大落差。我们希望观众看展时也有一叹三叠的感受:先为华美的珍宝而赞叹,之后看到古今交通交流的困顿与挣扎,和平与战争,最终领略到展览背后的平和温暖,那些无望绝望时的希望,经人生冰冷与残酷之后的诚挚与爱。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特别板块“礼物”展览现场
三 为什么还设计有当代装置作品?
古代文物展品沉淀超千年,厚重沧桑。现当代艺术虽诞生时间不久,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作者意识,展现出活力与富有思考的时代鲜活气息。打破古今的策展理念,早在20余年前大学和研究生读书时便有,后也在几个展览中尝试,到“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水到渠成。驼铃大展的最后一个章节“行者圣人”,便有古代的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现代的常书鸿、韩乐然。
我们想说的是,一代一代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语言的达雅,艺术的宁和与活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将一些以新手法表现古题材的作品纳入展览,如1927年的黑白无声电影《盘丝洞》、动画电影《鸠摩罗什》等。另外,展场里,一件当代艺术家杨茂源的装置作品《曼陀罗·骆驼》醒目地引领观众走入美术馆的常设展厅。在这里,专门配合大展设立了“礼物”的篇章。丝绸之路的“现代性”不仅体现于早在1000余年前就已创造了横跨不同区域的国际艺术,今天它依然激励着艺术家的创造。刘小东、段建宇、王兴伟、旦儿、马轲等艺术家以其或写实或意象的风格,调动油画、影像、行为、装置等多种手法,给古老以回应——今天的丝绸之路依然生机勃勃。
艺术本无古今。在我们看来,一家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也应跨越古今之别,所以我们的展览以古典艺术为主体,配合与之呼应的现当代艺术展品,二者有机结合,其背后的出发点在于,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存于已成为既往的历史,更鼓励面对未来的创造。
展览中的“礼物”板块。丝绸之路,也是礼物之路。贸易交换带来额外的馈赠。交往中,文明也相互馈赠,艺术和文化实现更新和融合。
四 尽量去除中间环节,让展品和人直接交流对话
建立展品和人的直接交流对话,在丝路大展策划团队看来是美术馆的核心优势之一。从展品选择到现场呈现策划,我们均有意识地尽可能不去掉书袋,不去过多地直接引用行业专家著述。清除掉过多的作品阐释和言说,让观众更为聚焦于艺术作品本身,直接体验展品的艺术之美。
展览现场尽可能不去做过多炫目的声光电干扰,去掉不需要的玻璃展柜,尤其减少众多展览拥堵一起的大通柜。为给作品以充分的空间,策划团队努力制造出多处展品在原所在地没有的空间距离与环境场景。这其中以龙门石窟《宝冠佛》、青州龙兴寺造像、《时轮坛城沙画》、柏孜克里克第15窟复制等最为典型。如若全然复刻《宝冠佛》所在的东山擂鼓台南洞,于时间上来说洞窟数据扫描与制作都很紧迫,宝冠佛所在的洞窟千佛又是难度更大的立体雕塑,更重要的是,依原样的复制过于泥古和刻板,比不了我们馆展厅空旷的场景与12米高、裂中缝背屏肃穆而时尚的视觉效果和现场体验。对于青州龙兴寺造像群来说,暗下来的光让造像更突出,它们每一尊佛像与展台、背屏、作品前的玻璃一起组合起来犹如装置,而所有的“装置”又共同组成一组更大的装置,让观众得以全身心沉浸其间。《时轮坛城沙画》由青海夏琼寺来的公保太等5位喇嘛耗时8天完成。这些展品基于宗教的信仰,却又在美术馆的展厅脱离宗教的语境,观众看到的是华美繁复的画面、制作的耐心考究与细致精良,感受到作品背后信仰的博大宏阔。基于千百年的岁月积淀,作品自身之美让其内在生光,这远非一些在狭窄小圈子内兜兜转转、仅凭外在赋予的意义与硬性加入的空洞形式的艺术所能比拟。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然而作品就在那里,千百年不因外在而改变。所以我们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让现场干净,让作品独立,互不干扰。进而最大限度缩短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释放作品的开放性,让观众各自感受。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文物展品“宝冠如来坐像”展览现场
五 让美术馆成为依托感觉与审美,启发想象力的园地
某种意义上说,让博物馆、美术馆的作品“活”起来,远比如何搜集、聚拢、整理更耗费心神。“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将思想、学术研究化为现场,我们的突破口是艺术、审美,是人类最原初的感觉感知——懵懂儿童不知道什么是文字,什么是知识,甚至什么是故事,但他/她看到图像会有感知。一个孩子听到音乐声翩然起舞,但他/她并不知道什么是音符和旋律,什么是音乐。事实上也无需知道。
来到现场的观众们很快会发现“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的与众不同之处。既往按照时间、区域展开、穿插故事的套路不再那么顺手和奏效。与此同时,观众们又体会到别样乐趣:当展品不复说教气息地扑面而来,对于展览反而更能够轻松地进入,感受丝绸之路艺术的丰富华美、新奇神秘,这次不再是被动地被灌输,而是主动地感知、抓取与寻觅。
以艺术和审美切入,以人的感觉感知力为切入口,让美术馆获得一方独特的天地。在这里,美术馆人得以自由驰骋。由此,我们也似通过自己的努力,抵达了美术馆工作可能的核心所在——呈现物与人的关系、讨论物与人的没有边际限制的可能性。
策展(curating)是一个外来词,“如今常用的动词形式to curate和curated等都是20世纪的新造词”。“一开始是指人,如策展人或者馆长(curator),现在常用于指策划行为(curating)”。传统博物馆保管人员的藏品日常保护与研究工作推导出展览,物居其先。当代的策展则强调人的主动性,观念的先行,注重展览的开放与变动性并试图调动观众的参与完成。主动性、视野的宽阔更能为策展带来新的可能,许多文博展览所不关注的非名品——工艺品,丝织品,一般文物,甚至“边角料”都能变废为宝被激活。例如此次“驼铃声响”大展展出的一块西安出土的唐砖,定级为一般文物,在其所收藏地较少有展出机会。但我们被砖上的一个手掌印打动而选择展出它,使其成为本次展览上与观众互动较多的展品之一。再如新疆出土大量丝、毛残件,经常零碎细小到不成样子,但在本次展览里,它们因策划而散发出光芒——商朝同期的格子毛布让人看到时尚,纯色搭配汉代残片装入框如同抽象画。
博物馆/美术馆既是面对人类历史、文化与记忆的储藏间,更是奔向未来的想象力实验室。我们相信,新的策划理念,会成功模糊博物馆/美术馆作为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交界地带展现出历史之光与生命力的顽强。
回望非止整理资料,复盘、写下各自感受,非止于展览的记录。抛砖但为引玉,希望这绕梁的驼铃声响,激发起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同仁、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家们持续地创造。展览阶段性做完我们越发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一生痴迷于丝绸之路的工作,它的博大足够丰富,它的厚度足够深远。
最后,我想说不管是文物的整理、研究与策划展示,还是艺术的创作,我们的工作不能“见物不见人”,也不能“见艺术不见人”,一切劳碌的结果还是要落到人身上——展示古往今来“美”之名义下人们的生存与生命痕迹,苦乐忧欢,展示今人如何看古人,如何面对今天,如何创造未来。真切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助力普通人审美与感知的觉醒,平素我们忙忙碌碌但为生计,不妨借此一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如何尊严地活着。(责任编辑:孙小宁)(本文图片由北京民生美术馆提供)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李峰
责任编辑:
网址:一展贯古今: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策展手记 https://mxgxt.com/news/view/468492
相关内容
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西安开幕“艺荟中西”图像展亮相天津 200余件作品展现海上丝绸之路变迁
“丝路宝藏 文明交响”敦煌石窟艺术巴黎特展开幕
古丝路交流互鉴的文明回响
“丝路宝藏 文明交响” 敦煌石窟艺术巴黎特展揭幕
300多学生参观敦煌·丝路大展 丝路上的成都留下多少传奇
丝绸古镇+纺织名城+面料之都=高质量发展 盛泽:“三张名片”交织“发展经纬”
伦敦手工艺周国内首展到广州
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落下帷幕
探索中国现代艺术之路(策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