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表现手法及原因

发布时间:2024-12-24 15:51

  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她的小说常采用色彩、声音等可感的电影元素营构能够暗示人物心理、创造典型环境的意象,使读者能触摸到立体可感的画面。张爱玲还常常使用一些电影技巧,如蒙太奇和时空转换技巧,使一幅幅画面具有连续性,增强了小说对人物心理、典型环境、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张爱玲的小说有着一种文学与电影沟通的精神,主要体现在电影化的意象、电影式的蒙太奇手法等方面。

  (一)电影化的意象

  在电影中,光、影、声、色是电影画面的重要元素,导演也总是通过这些元素来表现人物心理,创造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而张爱玲这位“导演”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及自幼培养起来的艺术修养,在她的小说世界中充分调度色彩、声音、触觉、听觉等感官印象,进行电影化的意象描写和画面营造,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喜欢用“月亮”这一意象,她用色彩把月亮描绘得姿态万千,这也是她小说中最有个人色彩的意象。在她的笔下,月亮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出现,有不同的色彩,也有不同的寓意,是不同的心境、情绪的反映,巧妙地完成了物象与人物心灵的交融。《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焦黄色的月亮,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灰色,烧糊了一小片”;《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娇蕊剪下的指甲像小红月牙,而她记忆中的月亮又像红色的指甲;至于《茉莉香片》里冬天微黄的月色,衬托着白苍苍的天与海,则成为少女身后张开了的云母石屏风;《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半个月亮如不规则的圆形,如同破冰处的银灿灿的一汪水。这些色彩斑斓的月亮意象,采用很形象的比喻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张爱玲注重开发声音和音乐意象的表现功能。《倾城之恋》中多次出现“胡琴”意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开头写白公馆的生活比上海慢了一拍,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用音乐的意象暗示出白家衰败。接着交代胡琴上的故事理应由光艳伶人扮演,但是小说中写的白四爷单身坐在破阳台上拉着胡琴。这一句看似与小说的主题无关,实际上作者借由胡琴的扮演者的变化暗示读者,这是一个“颠覆”和“解构”的故事,暗示着“倾城之恋”有着别样的内涵。紧接着写到:“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在此,作者借胡琴的音乐意象为小说奠定了一个“苍凉”的底子,就如同电影中的主题音乐一样,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特意重复这一句,营造了回环往复的审美空间,强化了作品苍凉的意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

  张爱玲善用特写镜头渲染意象,烘托气氛,注重营造视听结合的效果,让文字语言变成有声语言。如《金锁记》中写七巧打翻玻璃杯:“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这里关于酸梅汤溅落的特写不仅仅是单纯的画面,即使作者有意隐去了滴水声的描写,仍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实在是借鉴电影视听手法结合的完美表现。张爱玲用特写的慢镜头,拉长了观念时间,瞬间变得漫长,不仅真实表达了七巧的思想感情,甚至将她潜意识也以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张爱玲的小说用电影化的意象完成了人物心理和作家心理的外化,在表现人物和揭示故事主题意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蒙太奇的广泛借用

  张爱玲的小说采用了如此繁复的画面与意象,可我们读起来却无破碎感,仍有小说应有的连贯性,原因就在于她借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巴拉兹认为:“上下镜头一经联接,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的发射出来。”这就是蒙太奇的效果。热爱电影艺术的张爱玲也深谙此道,张爱玲巧妙地处理好了画面与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衔接,使她的小说既不失自然流畅的情节,又不失电影化意象的意蕴之美。张爱玲借用蒙太奇完成时空的跳跃和交错,简单地切一个时间片段就能完成一个空间的塑造,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内心世界在这个切下来的空间中得以展现。

  《封锁》这篇小说便是时空转换的经典:从一开始作者便用“封锁”作为题目,“读者们不仅在意识上明白了‘封锁’的意思,同时也从张爱玲的文字中马上感受到‘封锁’的‘切断’和‘停顿’效果——一个跨感官性及跨媒介性的叙事方式。”这里的“切断”和“停顿”效果正是作者从电车行驶的时间流程中因封锁截取的片段,造成一种时间的停滞,作者再把笔调一转,视角聚焦在了电车内外的人物心理上。巧妙地完成了时间向空间的转换,成功地建造了一个“封锁”空间。

  张爱玲的小说尽管常常运用电影表现手法,但她的着力点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她并没有一味沉溺在电影艺术中,仅仅借助电影技巧来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可以说,张爱玲小说中电影化表现手法的娴熟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创造了在电影艺术影响之下现代小说新范式。

  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的原因

  小说与电影属不同的文艺门类。相比较起来,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是人文与科技结合的产物。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随着电影艺术的迅速发展,作家会自觉不自觉地借鉴电影表现技巧,增强小说的表现力,促使小说表达技巧的进一步成熟。这其中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作家个人的因素。

  (一)电影时代的潜移默化

  中国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并在上海这个现代大都会盛行,成为极具大众化的一门艺术。清晰的图像配上相应的声音是一张畅行无阻的通行证,走进都市各阶层观众的心中,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种类,电影在当时的中国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看电影成为上海都市人比较流行的一种视听盛宴,是极具大众化的一种休闲生活习惯,对他们的生活、思想乃至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文学的生产与创作。我们能从新感觉派小说中叙写男欢女爱、描摹霓虹灯闪烁、不断的切换场面以及现代都市生活快节奏的呈现等等,看到电影艺术对他们的重要影响。严家炎认为:新感觉派小说“有异常快速的节奏,电影镜头般跳跃的结构,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眼花缭乱的场面,以显示人物半疯狂的精神状态”。尽管今天看来,新感觉派小说中电影技巧的运用有生搬硬套的嫌疑,但在海派小说史上,这种思维技巧不可能不影响到上世纪40年代的海派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受到电影时代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明显的,除了运用电影表现手法外,即使在篇幅及构思上也能看到电影的影响。纵观张爱玲的创作,中短篇居多,鲜少长篇。这其中主要是受电影艺术的影响。一部电影一般长度在90分钟左右,也就是不到一个时辰。我们看《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开头交代,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故事也该完了。一炉香燃烧的时间基本上是半个时辰多一点,接近一部电影的长度。这个看上去与电影无关的无意识的叙写,实际上正透漏了电影对作者已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难以割舍的电影情结

  张爱玲与电影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超级“影迷”,她有着“影迷”、影评家、剧作家、小说家多重身份。透过这多重身份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她有着浓厚的电影情结。张爱玲对电影这一新兴的表现艺术情有独钟。她从小爱看电影,后来又热衷于影评与剧本创作。她的电影情结也深深地影响着张爱玲的生活和创作,造就了在这位天才作家的作品中散发着独特的电影艺术魅力。

  张爱玲自幼酷爱电影,“碰上自己喜欢看的电影,她可以刚到杭州游玩就马上返回上海连看两场。”张爱玲对于电影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张爱玲也是较早涉足电影的作家,她最早发表的文字便是为英文《泰晤士报》写的影评,这些颇有见地的文章,正是她当时看电影的收获。张爱玲曾说:“电影是最完全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有影响力,更能浸入境界,从四面八方包围。”[6]她的小说中用出色的电影表现手法,某种程度上具有和电影艺术同样的艺术魅力。这显然与她的电影情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看来,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运用电影手法也不足为奇,毕竟一个作家创作和他自身的经历和各方面的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电影“造就”了张爱玲。

  电影与文学并非是两个绝缘体,电影与文学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可以互取精华,赢得长足的互彰式发展。电影的出现影响了现代小说的进一步成熟,促使作家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借鉴电影表现技巧,增强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到张爱玲创作鼎盛时期,电影早已浸润到文学之中,再加上张爱玲本人与电影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在她的小说中运用电影表现手法就成为一种必然。在张爱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小说创作手法与电影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她的尝试是成功的,在现代小说的创作上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对现代小说借鉴“姊妹”艺术的元素来丰富自身的表现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

网址: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表现手法及原因 https://mxgxt.com/news/view/467269

相关内容

刘嘉玲十大电影代表作 刘嘉玲哪部电影好看 刘嘉玲电影作品大全
张玲说法
陈子善|新发现张爱玲致林玉手札初探
刘川鄂:鲁迅、张爱玲比较论
张爱玲
民国女作家如何互撕?冰心说林徽因做作,张爱玲等人说冰心卖弄
1943年,张爱玲与影星李香兰偶遇合影,张爱玲一副爱搭不理表情
贾玲退出大碗娱乐,张小斐许君聪不续约,背后原因引爆网友热议
她是张爱玲奶奶,李鸿章小女儿,22岁嫁给40岁男人,被张写进小说
贾玲新电影立项,主演还是沈腾张小斐,趁热打铁立足电影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