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深意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後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
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王与马共天下的意思
有人不清楚“王与马共天下的意思”,其实在字面上理解王与马共天下的意思是非常的简单的。这是指当时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和皇帝力量势均力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可见当时琅琊王氏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晋元帝司马睿
王与马共天下起因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皇族争权,重臣王衍却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他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退路,推荐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狡兔三窟了。”
不过这一举措,并没有使王衍保全性命,最后还是被石勒所杀,但是狡兔三窟之计却对以后的东晋局势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后来琅邪王氏在东晋声势显赫,一时号称“王与马,共天下”,不能不说跟王衍没有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政治局面呢?晋元帝司马睿与琅邪王氏之间,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从司马睿的祖父被封为琅邪王开始,自然是要结交辖内的显赫家族琅邪王氏。司马睿三代相继为琅邪王,与琅邪王氏家族交好联姻,前后达数十年之久。所以王氏兄弟与晋元帝司马睿在谈到王、马关系时,总说是朋友之情、手足之谊,不仅如此,它更是一种以家族集团利益为基础的长期发展起来的相互为用的政治关系。
时间到了公元307年,老一代的王马组合派了新一代的王马组合琅琊王司马睿和王导等人南渡到建康(即现在的南京)。司马睿的血缘关系太远了,和司马昭的嫡系已经隔了三代了,江东的士族们压根看不起他,集体对他选择了无视,他去了建康个把月,压根就没有一个人去拜访他。
王导和王敦商量着想出个办法来,每年的三月初三,当地的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祈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穿上华丽的衣服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这些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江南的士族一看连大将军、公主驸马王敦这么有名望的人对司马睿都这样尊敬,大吃一惊,纷纷拜倒表示归附。从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他就在建康站稳了脚跟。
其后,王导在政治上革新东晋朝政,王敦则在军事上巩固这个新兴政权。王导拥立琅邪王过江以后,势力所及,只有长江下游的三吴地区,长江中游的荆、湘、江、交、广等州,还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王敦利用手中的军队,用数年的时间平定各州,使东晋势力达到江南全境,这样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琊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东晋成立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王敦则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几乎垄断了朝廷内外的高官要职。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王氏势力最大的时候,朝中官员超过70%都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一门内外,貂蝉盈屋,古今名族,鲜有其比。
当时的皇族司马氏,除有皇帝外,宗室诸王皆徒有虚名,既无行政权也无军事权,与皇帝一样,实际上只是南北士人的精神寄托,而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司马皇族五马渡江,除晋元帝一马之外,其余四马,彭城、汝南、南顿、西阳诸王,都因不见容于士族权臣而丧生。在当时的国人心目中,他们是作为琅邪王氏的陪衬和傀儡而存在的。
当年琅邪王氏门强如此,这正是强烈地反映了门阀政治的特性。东晋皇权既然从属于门阀政治,皇帝也就只是士族利用的工具而非士族效忠的对象,贞臣自然是少而又少了。
后来在某些程度上琅琊王氏的力量已经和皇帝的力量对等,所以当时百姓口中就传出了“王与马,共天下”这样的话语,可见当时的王氏家族是极其强大的。当时司马睿从东渡到建立了东晋政权这都离不开琅琊王氏中王导和王敦两兄弟的支持。于是在王导,王敦帮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后,王导可以说是位高权重的存在,官至丞相,而王敦则是掌握着兵权。这王氏两兄弟权倾内外,手中把持着东晋的政权,司马睿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有着皇帝的虚名而已。
在司马睿登基的那天,司马睿还准备拉着王导的手,准备和王导一同接受群臣的朝拜,他表示愿意和琅琊王氏共同治理天下的意象。但是司马睿的这个举动却让王导吓了一跳,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王导推辞说:“万物不敢与太阳同辉,君主和臣子总是有差别的”,这样晋元帝司马睿才没有勉强他。但是司马睿始终对王导是恭敬有加,还称王导为“仲父”。历经三朝,王导的地位还是居高不下,各个皇帝都对他非常的尊敬。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会站起来迎接他。
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是谁
有人好奇“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是谁”,其实不难理解,“王与马,共天下”讲的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和当时的皇家有着一样的威望,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当时琅琊王氏家族处于极其鼎盛的时期。这样的回答想必能解释清“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是谁”这个问题了吧。
琅琊王氏王导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王导,王敦两兄弟。王导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在东晋建立后,王导先拜骠骑大将军,之后好被封为武冈侯,担任过侍中、司空。他的他哥哥王敦两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把持着东晋的政权。王导逝世后,成帝追谥“文献”,王导此人可以说是东晋中心名臣之最。王敦是王导的堂兄,曾和王导一起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是当时的权臣。王敦他虽然也是位高权重的存在,,但是野心比较大,一直有夺取东晋政权的心思,所以最后还是爆发了被称为是“王敦之乱”的政变,最后患病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正月初一王导上朝时,成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这就是晋元帝。在这以后,晋朝的国都在建康。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西晋)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东晋。晋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大为吃惊。晋元帝认为他能够得到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封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王敦掌握军权,自以为了不起,把晋元帝不放在眼里。晋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骄横,另外重用了大巨刘隗和刁协,对王氏兄弟渐渐疏远起来。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就出现了裂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多舛的一个王朝,上启三国,下启南北朝,共分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是大一统的王朝
但东晋则是六朝之一,前有三国吴,后有宋齐梁陈,东晋是由琅琊王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扶持下建立起来,后世又称“王与马共天下”
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东晋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代
居于江左地区的东晋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动乱时代,催生了一种与封建发展极为不符的政治制度——门阀政治
西晋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在占田制的基础上获得强大的经济特权,而从三国曹魏时期流传下来的九品中正制又使其取得政治特权,在获得双重权利的基础上
在西晋时期,就形成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畸形政治,历史上也称为门阀政治,这种政治在东晋达到顶峰
对于门阀政治为何在东晋达到顶峰,我们或许能从东晋一条谚语中窥知一二
“王与马共天下”,这其中的王是指以琅琊王氏为首的门阀,司马则是司马家政权
这条谚语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最早源于八王之乱
西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立痴儿司马衷为帝,而司马衷被皇后贾南风所操控,贾南风的干政弄权,引发其他司马氏子弟的不满,引发一场以皇室争夺中央政权的内乱
这其中实力最强的有司马氏八位王爷,后世又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直接导致后世的五胡十六国产生
八王之乱,实际参与并非只有八王,还有很多实力弱小的王爷,琅琊王司马睿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这个没人看好的王爷却在西晋灭亡后,由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扶植下,建立了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的东晋
世族琅琊王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扶持司马睿建国呢?说到底还是与内忧外患有关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内耗致使国力空虚,加上连年天灾,北方的匈奴刘渊起兵自封汉王于今山西起兵
此时正值惠帝司马衷异母弟司马炽继位,年号永嘉,匈奴刘渊的大举南侵让晋朝疲于应对
匈奴刘渊南侵,屡破晋军,势力大增,永嘉四年,刘渊身死,其子刘聪继位继续南侵
永嘉五年,刘聪倾一国之力于平城(河南鹿邑)和晋军一绝死战,歼灭十万晋军,随即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司马炽,坑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为避刘聪锋芒,中原世族士族相继南逃,中原政权随之南迁,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因为动乱而发生大规模人口南迁,原本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在南方落地生根
而自刘聪攻破洛阳起,中华进入最为动乱的五胡乱华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你方唱罢,我登场,霍乱北方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动乱的中华大地,终会有英雄起身平乱,但不是现在
衣冠南渡之后,中华文明开始在南方(今建康)落地生根,建康地区原是三国吴属地,又称江左地区
西晋讲究服膺名教,脱胎于儒家的名教十分注重等级尊卑关系
门阀政治正是服膺名教另一种形式的体现,而身为世家大族之一的琅琊王氏周围汇聚着一大批衣冠南渡而来的士族子弟,这些士族子弟是国家统治的基础
为了获得执政的基础,江左的琅琊王司马睿不得不倚靠王氏的力量,琅琊王氏为司马睿提供名分、执政地位和统治基础
反之司马睿则为王氏提供官位权势,这才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雏形
但东晋建国之后,司马睿才发现,统治基础的士族子弟依旧只听琅琊王氏的号令,自己完全没有实权
琅琊王氏成东晋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晋书中窥知一二,《晋书》卷九八《王敦转》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谚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司马睿若想建立政权还需倚靠琅琊王氏的拥护
观之历史,“共天下”并不是始于东晋,古已有之,秦时,农家吕不韦为子楚筹谋秦王之位
子楚曾感激说道“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后来子楚成为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丞相及文信侯,享十万户
秦时的“共天下”只是裂土分封之间的关系,但到“王与马共天下”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裂土分封之间的关系
而变为了权力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尊卑名分上,王与马同等,并不在是单纯的君臣关系
总的来说,“王与马共天下”标志着门阀政治在东晋发展到巅峰
而追因溯果,其产生的根源是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产物,江左东晋政权还要依赖于士族统治,门阀制度在东晋发展到巅峰
说到底,门阀政治是对皇权的分散,门阀政治兴盛于西晋,东晋达到顶峰,又衰落于南北朝,隋朝时期曾有短暂的复苏,直至武则天时期彻底消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网址: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深意 https://mxgxt.com/news/view/460421
相关内容
忠与孝:论《陈情表》的政治深意马克龙与布丽吉特:一段执着的爱情与政治的坚韧
大司马:古代中国的军事与政治领袖
科比与奥巴马:篮球传奇与政治巨星的友谊交融
奥巴马力挺同性恋背后:民意巨变及政治考量
也谈足球与政治
陈季冰:娱乐、明星与政治
“剧场政治”下的日本媒体与政府关系研究
“剧场政治”下的日本媒体与政府关系探究
高盛一手捧起来的政治明星——奥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