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军队中出现了非常大的内讧,杨仪和魏延互相指责对方谋反。蒋琬、董允都保杨仪不反,最后魏延失败,被马岱斩杀。事后杨仪还对魏延的尸首做了一件很过分的事情。下面小编就来说说杨仪和魏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杨仪除掉魏延这件事。
杨仪与魏延
小编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杨仪和魏延两个人。
杨仪
杨仪是荆州襄阳人,本来是关羽的佐官。关羽让他去刘备那里,刘备和杨仪聊了一些军国大事,发现他挺有能力,于是从关羽那里抢了过来,成为自己的佐官,后来官职也是有一些改动。等到刘备去世,刘禅即位,诸葛亮成为丞相开府治事,杨仪成为诸葛亮的人,担任长史。在北伐的过程中,杨仪“规画分部,筹度粮谷”,表现得很优秀,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魏延
相信魏延的名气比杨仪要大很多,不过是恶名了。魏延是什么时候跟随刘备的不知道,只知道他在消灭刘璋的过程中立了很多功劳。后来刘备拿下汉中,更是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来守卫益州的门户。
等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也成为丞相司马,遥领凉州刺史,当然这是扯淡了。魏延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曹真伐蜀那一年,魏延和吴懿在羌中击败郭淮、费曜,也被迁为征西大将军。
其实魏延脑后根本没有反骨,诸葛亮也没有打压他。如果非要说打压,也只是决策上的不同。魏延总想着自己单带一路,从子午谷到长安,诸葛亮可没有那么多家底让他霍霍,所以一直都不同意,导致魏延对诸葛亮颇有微词。
二人为何不和
杨仪和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右手,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还算是共同对付强敌的战友。但是这两个人是一点也没有“一起扛过枪”的交情。这俩人为什么不合呢?《三国志》给出的原因是性格原因,那咱也就不瞎猜测了,就是因为两个人性格都太臭。
先说杨仪,杨仪早先就跟刘巴不和。当然了,刘巴也是个臭脾气,这俩人不和没什么特别的。再看杨仪摆平魏延以后,以为自己会是诸葛亮继承人,没想到诸葛亮觉得他性格狭窄,让蒋琬当继承人。杨仪就开始怨天尤人,没人愿意听他倒垃圾,就费祎来安慰安慰他。杨仪一激动,竟然说当初投降曹魏就好了。结果费祎跟刘禅高密去了,杨仪被贬为平民,流放汉嘉郡。到了汉嘉郡,杨仪又上书,言辞很激烈,结果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可见杨仪是一个心胸狭窄,目空一切的人物。
再看魏延,也不是什么善类。从魏延敢于下承诺吞掉曹魏十万雄兵,到建议以五千人突袭长安,就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自信,甚至是自负的人。这样的人得顺着来,受不得一点反驳。诸葛亮不采用他的建议,他就跟人说诸葛亮胆怯懦弱。
杨仪和魏延都是丞相府的人,都跟着诸葛亮北伐,低头不见抬头见。别人不敢惹魏延,杨仪可不惯魏延这臭毛病。两个人针尖对麦芒,最后演变成水火之势。有时候魏延甚至拿刀威胁杨仪,杨仪就装孙子哭。费祎常常为二人调停。
两人情绪闹得这么严重,诸葛亮肯定是知道的。但是杨仪和魏延的业务水平又强,左看右看,哪个都舍不得,只好先凑合用着。其实这件事都传到东吴那里去了。有一回费祎和董恢出使东吴,孙权喝多了一点,就开始操心蜀汉政权的事,说杨仪和魏延虽然现在还有益处,但一旦诸葛亮不在,必定成为祸端。你们不及时处理这件事,还留着给子孙后代处理吗?
讲道理费祎算是很有辩才和急才的人了,被孙权这么一问,憋得一句话说不出来。毕竟这也算“家丑”了。还是董恢随机应变,强行回答了这个问题,算是没给蜀汉丢脸。
诸葛亮病逝,杨、魏火并
说什么来什么。诸葛亮去世后,二人果然发生了火并。诸葛亮临终前吩咐杨仪、费祎、姜维撤军,令魏延断后(《魏略》中记载诸葛亮是叮嘱魏延撤军,令魏延掌管军队,杨仪害怕魏延加害于他,于是放出谣言说魏延要投降曹魏,率军攻打魏延。《魏略》的史料价值不如《三国志》,所以小编按《三国志》为准)。杨仪派费祎去魏延那里交代命令,结果魏延火了,我能给杨仪断后吗?再说了诸葛亮算什么?我一样能北伐。为了留住蜀汉军队,魏延甚至赶在杨仪前烧了栈道。
两人分别上书,告对方造反。刘禅不知道该信谁,但魏延做得太过火了,而且人缘臭。董允、蒋琬都认为魏延是造反的一方。杨仪追上魏延,派王平与魏延相拒。王平采取攻心为上的计策,策反了魏延的前锋。本来错误就在魏延身上,士兵不愿意给他卖命,一溜烟全跑了。魏延继续逃亡汉中,但是被马岱追上去杀死。
“庸奴!复能作恶不?”
马岱杀了魏延,把脑袋弄下来交给杨仪。这回杨仪可得意了,踩在魏延的脑袋上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株连魏延的三族。讲道理,杨仪和魏延其实本来就是意气之争,见不到什么深仇大恨,杀了魏延可以理解,毕竟有自保的意思。杨仪这种行为,实在是很不体面了。
更何况魏延虽然举动失措,但好歹是想继续攻打曹魏,急于立功罢了。反观杨仪,在被蒋琬挤下去之后,完全没有对蜀汉的忠诚,还希望当时投降曹魏,混个大官当呢。陈寿给魏延作传的时候,也提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这样看来,杨仪的品行还赶不上“造反”的魏延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