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这一角色?

发布时间:2024-12-23 19:51

Daisy这个角色在美国的文学课上被解读讨论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她的一句话,I'm paralyzed with happiness,这是Daisy说的第一句话,是在Nick第一次拜访东岸的布坎南宅邸时说的。

所以菲茨杰拉德不愧是文字的天才,他对词汇的选择和运用精妙自如,对爵士时代的人心的描摹炉火纯青,如果要理解Daisy就必须要理解她说的第一句话。

首先Daisy这句话体现的是她天生的高阶层和优渥环境所造就的教养,她选择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对Nick的欢迎的词汇非常之文雅,动词用paralyzed,接表达喜悦的名词happiness,这种高雅斯文的表达完全是脱离大众口语的。所以Daisy不是嫌贫爱富也不是渴求物质,她生来就是挥霍财富锦衣玉食的阶层,金钱和财富对她而言就和普通人每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一样,是稀松平常但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而Daisy同时又是虚伪的,她确实对Nick的到访感到淡淡的快乐,但是这份喜悦远远不到paralyzed这种热情盎然的境地;但是这种虚伪是Daisy天性中的、不知觉展现出来的,就是说Daisy不是像普通人过春节回家应付亲戚所展现出来的尴尬假笑和虚伪问好,她不是在刻意地表演给Nick看,而是不知觉的、习惯式的流露,她的人生就是这样看似繁花簇锦实则虚情假意的,这是她迎来送往的社交生涯中天然的组成部分。

纵观Daisy大部分的台词,就会发现她惯于使用这种看似真诚热情的修辞,她的情感表达有时候是很夸大的、表演式的。比如说Daisy后文要求Gatsby带她私奔,但是加上Tom三方会谈后却又反悔。其实Daisy确实有想逃脱婚姻的桎梏、获得身心自由这个想法的存在的,但是她对这个想法既不坚定也不真诚,这只是她情绪低落时宣泄的一个转瞬即逝的小念头,但是她却把这份情感夸大到很隆重和严肃的程度,而Gatsby却当了真。所以当Gatsby逼着Daisy和Tom摊牌时,Daisy内心同样非常崩溃和不解,对Daisy来说,这就好比情到浓时我说了句“私奔到月球”、结果你Gatsby把民用火箭都准备好了一样很离谱,我也没有刻意欺骗你,但是你为什么要把我半真半假的承诺当真呢。Gatsby无疑是全书中最“真诚”的人,所以他爱上Daisy这束“虚假”的绿光就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Daisy全书说过最真诚的、最理智的一段话是和Nick说的,就是beautiful little fool那段,她说希望自己的女儿会成为一个美丽的小傻瓜,因为这是一个女孩儿能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出路。Daisy说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她还不够愚蠢,恰恰是因为她不是一个小傻瓜,所以她无法对Tom的频频猎艳视若无睹,所以她无法因奢华的生活而感到单纯的快乐,所以她疲倦、痛苦、怠惰,在和Tom的婚姻中疲惫不堪,被内心的空洞蚕食得如万蚁噬心。

Daisy这个人物是一个内心非常空虚的人,清醒但是软弱,热烈但是寡情,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空虚,甚至时常为自己内心的空洞而感到痛苦、从而渴求能填补内心空虚的情感慰藉(也就是和Gatsby的爱情),但是她不会承担责任,她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也没有Gatsby内心深处那种汹涌澎拜的驱动力和信念感。因为她生来就不是被培养承担责任的人,她是锦衣玉食供养长大的、注定要嫁给老牌贵族延续阶级血脉的女儿,从未被鼓励像Tom一样继承家族产业、在橄榄球场上建立功勋,她的人生即使不努力不真诚也能花团锦簇,同样即使再认真热忱地活着她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所以她陷入困境的第一选择往往是攀着他人的手脱离泥沼,她不愿和Tom对峙,撞人逃逸的后果也是Tom和Gatsby替她摆平的,Daisy根本不具备逃离金丝笼去追求不安稳的生活的能力和意志。

我个人很喜欢Daisy的角色塑造,她身上那种心深如海、若即若离的脆弱美感被菲茨杰拉德描绘得很动人,也许是带有对泽尔达的情感投射吧。

借助以前的一些文档,简单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在这个作品里,黛西这一角色的存在意义,就是美国梦的爆雷、现实世界的概括。她的一切行为,只围绕着一个核心目的:先推动着美国梦攀上顶峰,然后再一脚把它踹下去。她非常重要,是作品真正的主题表达核心。

这个作品,无论是原著还是各版电影的改编,主题都是美国梦的破灭:穷小子盖茨比努力希望成为富人,实现阶级的大跨越这个美国梦,但最终也并没有逆袭成功,无法跨越阶级的天然屏障。由于我个人对电影版相对比较有了解,所以以电影版来作为主体根据。

黛西和盖茨比的爱情线,正是美国梦破灭这个主题的具体化表现和浓缩:黛西出身大家闺秀,而盖茨比出身穷困,盖茨比对黛西的迷恋其实也正是对阶层升级的追逐和向往。

这个对“盖茨比对黛西爱情”之所指的导向,在盖茨比回忆他与黛西见面的“爱情萌芽”时就已经有所揭示了:他在回忆中,提到了“自己穿着军装,才能显得和其他上流出身的人没有区别,从而待在黛西的家中”。这一笔,直接将他与黛西的爱情指向了“阶级”这个主题方向上---盖茨比对黛西的迷恋,被作者赋予的是一种对上流阶级的追逐、改变自身阶层和出身命运的向往。而他在“务求财产富足,营造出贵族格调后才来与黛西再会”的心理,也同样表现出这一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盖茨比的爱情在他的主观上即是如此,而是作者对这个爱情的一个意义赋予。而在前半段,他与黛西的情投意合,也吻合着他成为富豪的人生状态,似乎让他的美国梦实现指日可待。

而在这个阶段里,黛西的表现全程推动了美国梦的加热:她展现出了对盖茨比超越出身背景的坚定爱情。爱情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一种非物质的纯洁性,成为寄托梦想的存在。而黛西对盖茨比的爱情,则在设定的加持下,具有了更丰富具体的含义:她的坚定让盖茨比相信两件事——第一,爱情是可以超越阶级的,从而拥有了精神上的美国梦;第二,只要自己能够获得地位和财富,他就可以在结果上迎娶黛西,彻底用关系的确凿击破二人血脉上的区别,从而兑现现实中的美国梦。

但是,到了后半段,盖茨比与黛西的关系急转直下,最重要的节寸点是他、黛西、布坎南和贝克四人在酒店房间聚会、他和黛西决定向布坎南摊牌的一段。具体来看这一部分的话,在一开始,黛西是想要和布坎南说清楚、并选择盖茨比的,而后被布坎南打动后的黛西也只是处在摇摆不定的状态,并未作出选择。而最终促成黛西选择的,是盖茨比被布坎南挑衅后出于本能的暴怒并动粗。在这个行为后,黛西被吓到,然后被盖茨比再次逼迫选择后直接落跑。

事实上,这一段的存在,使得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同样被导向了阶级主题的方向:盖茨比被布坎南勾引出了非上流血统决定的本性,一改往日用学来的“OLD SPORT”和各种礼节风度来装作上流的常态。而这恰恰促成了黛西做出最后的选择,结束和盖茨比的爱情关系。

而与此同时,在这一段中,在黛西之外,导演还特意给到了上流社会的贝克一个镜头:被盖茨比的狂暴所惊吓。这个镜头显然也并非闲笔,如果单纯为了表现盖茨比吓到了贝克,那并非这段“盖茨比,黛西,布坎南三角恋”为主干剧情的贝克的反应,显然不值得特意用一个镜头来强调。导演用这个镜头来再次提示:盖茨比非上流风范的本性对上流出身的这些大家闺秀的刺激之大--上流的大家闺秀,是不可能选择一个出身下层、带有下层粗俗习气和本性的野小子的,这也再一次从侧面表现了黛西拒绝盖茨比的原因。

在后半段,盖茨比暴露出的原始下层本性,构成了他追求黛西失败的本质原因。而同时,他的财富来源也被布坎南揭露为“私卖酒品、金融诈骗”----完全不上流的买卖,从而使得他的上流贵族富豪人设崩塌。因此,在后半段,盖茨比的上流阶级人设的崩塌,同样吻合着他与黛西爱情的变化方向。

而作为黛西,就像上文所说的那样,她也成为了揭示盖茨比的梦想、以及美国梦本身之不可实现的重要因素:在内心深处,她终究是对出身与阶级有着根深蒂固的依赖与重视的。

在现实层面,盖茨比所相信的,是他拥有财富后可完成的“出身阶级淡化”,借此抹除她与黛西之间的鸿沟,让二人关系中的“阶级”不再成为阻碍,给予黛西够品质的生活。而对于精神层面的爱情,盖茨比更是完全地相信黛西“无视阶级”的主观思想坚定性。一切,也正是黛西、以及他自己,在前半段一度明确的东西。

然而,在关键的一幕之后,一切却骤然大变:盖茨比并不能真正让自己的人格彻底变成贵族阶级,依然带有成长中养成的粗野本性,而黛西的表现,显然也表明了她对此的重视与抗拒。从现实层面来说,黛西所需求的生活品质,当然不只是物质,也包括了日常相处中的相性。而从精神层面,受此干扰,黛西也不足以将现实层面中的一切阻碍以爱情之名完全消化,爱情的主观坚定性也毁灭了。

可以说,黛西在后半段的表现,直接让盖茨比意识到三件事:他无法真正成为贵族阶级;他自己的物质抹平不了阶级之间的差异鸿沟,让黛西不产生生活氛围变化的不适与排斥;黛西与他的爱情,也没有伟大到足以消除前两点产生的一切负面因素。

纵观全片,黛西亲手缔造了盖茨比的美国梦的一切:爱情的超越一切性,借由物质弥补的阶级之间在生活状态上的差异,从精神主观与现实客观上的同步阶级分化之抹平。而后,又是黛西亲手毁掉了这一切,告诉所有人:这不过是表象,是短暂激情之下才能产生的东西,而远非绵长延续的日常生活中可无视、可解决、或哪怕可忍受之事。

因此,从全片来看,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都吻合着他的阶层升级的暂时成功和最终失败的变化,成为这种美国梦的追寻过程和结果的具象化体现。而黛西之于盖茨比、以及作品主题,自然也被作者赋予了盖茨比对“翻身农奴把歌唱”之美国梦的渴望、实现、幻灭的具象化意义了。

事实上,电影的前半段,黛西对盖茨比的爱情坚定,发生在不相见下的相思、重逢后的短暂幽会之状态下。这种坚定并不是很多文章所认为的“逢场作戏”,而是确凿无误的——至少一时的——坚定。否则,黛西断不至于下定决心,与盖茨比一起向布坎南公开并施压。

而在电影后半段,她的动摇与背叛,心理动机也是很明确的——即将面对结婚、以更长的持续时间与盖茨比朝夕相处的她,在看到盖茨比的暴怒后,瞬间无法容忍。与一时所为不同,这是二人更加日常化的长期相处。在日常化之中,盖茨比的本性终将暴露,二人的阶级产生的生活差异将无法靠着相处时间之短而掩盖,阶级产生的差异也将无法被忍受、熬过。

盖茨比可以成为new money,但始终无法掩盖自己的平民出身,自己会在这样那样的时刻失去“old sport”口头禅的伪装,回到易怒而无礼的本我。他可以物质富足,却难以在精神上实现对贵族阶级的跃升,终究难以让黛西心回意转。在盖茨比的野蛮暴怒中,黛西看到的不仅是举动本身,更是二人由阶级所产生的性格差异。从小接受贵族化教育的黛西,性格如此,不可能对缺少风度的行为不感到厌恶。这不光是阶级的歧视,更是双方所处世界带来的现实人生的分化。

因此,哪怕黛西对盖茨比有爱情存在,它也很难永远压制双方生活中的习性相背,以及其带来的彼此反感—我看你穷讲究,你看我野蛮人。黛西只是在更早的阶段,就提前感受到了这些而已。

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最恰当的场景——即将宣布关系,迎来日常生活——,做出了最正确的人物表现——盖茨比的暴怒,黛西的恐慌——,揭示了最根本的主题——阶级的固有分化,阶级决定之生活分化的无法弥补,日常中分化的不可淡化无视。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段落里,作者实现了几乎全部的重要表达。而即使这个段落不发生在这里,也会发生在平行宇宙里的未来某一节点——因为时间的无限延续,终究将让问题无法被永远掩盖。

个人脑补、短暂相处的“思想”与“幽会之封闭环境”赋予的非日常现实状态中,美国梦可以短暂实现,但它却无法延续到更久远的日常现实世界。黛西所直接引导出的这一点,才是本作品的主题呈现。

事实上,这样的表达,并不仅仅出现在这部电影里。《泰坦尼克号》与《革命之路》的互文关系,以及《海上钢琴师》,都有着类似的表述。

在《泰坦尼克号》这样一部以“歌颂理想主义爱情之伟大”为主题的作品里,事实上,卡梅隆设置的大船,其本身即是一个象征性很强的存在——远离大陆,也就远离了现实社会,超脱于日常生活之外,自我封闭独立,成为了一种纯粹爱情化的环境。在这里虽然也有舱等所带来的阶级分化,但露丝与杰克的相处却是零成本的理想化:可以享受头等舱的物质供应后,再下到三等舱自由跳舞。

露丝追求自由,讨厌约束。但这实际上并不稀奇,很多人在物质富足后,都会想得到精神的解放。比起王石的爬珠峰,露丝的做法只是小儿科而已。

但是,正如爬山的定义“冒险”一样,归根结底,这只是富裕阶层的一次旅行,一次冒险,一次短时间的调剂而已。王石不可能舍弃家财终生埋没于喜马拉雅山区,否则他会连雇夏尔巴人的钱都没有。露丝也同样—当她离开了上流物质对日常性的满足时,当她不能回到上等舱时,在下等舱的跳舞会依旧是新奇的冒险,还是变成贫瘠的生活?当吃不好的时候,自由还重要吗?露丝和杰克,当他们运气够好地同时存活下来,走下轮船后,他们会面对生活如何的打压,又会如何被改变呢?

在电影中,卡梅隆用杰克的死亡,聪明地回避了这个答案,并且用一艘隔绝日常现实的封闭独立大船,给予了这种理想化爱情足以合理化、具有说服力的语境。死亡与大船,让它直接屏蔽了所有可能的日常现实的要素的产生,从而规避了全部的现实视角产生的可能性。

并且,由于杰克的死亡,露丝实现了对杰克许诺和爱情的延续终生。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杰克和她的关系,结束在了理想化的封闭大船之上,而从未涉及陆地中的日常。此时,露丝当然可以带着对杰克的爱情滤镜,不了解、也无机会去了解二人所有的不同,从而用想象的方式将这份纯粹保持始终。如果杰克就在她身边,她还能够保持想象、保持躲开现实庸常的能力吗?

事实上,这一处的设计,其实可以看作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黛西“相思时保持,即将明确关系时断裂”爱情变化的一个反面。而从卡梅隆上述的回避操作之中,我们其实也已然可以看到他本人对这种爱情的真实想法,也可以设想《泰坦尼克号》中隐含的现实线发展未来了。

事实上,如果杰克奋斗到了吃穿不愁,而露丝为了爱情甘愿降格到中产阶级,那么他们的结局恰好便会是《革命之路》。在那部同样由迪卡普里奥和温斯莱特主演的电影里,一对结婚多年的中年夫妻,爱情的激烈早已消耗殆尽,所剩下的更多是对彼此的无趣、厌烦、焦虑。导演萨姆门德斯将过往与现实进行交叉,呈现出了二人曾经热恋期的优秀、迷人,以及当下的暴躁、平庸。

这当然不是二人的本性改变,在一些当下的段落中,导演不失时机地表现出迪卡普里奥对工作事业的野望,展现出迪卡普里奥的浪漫,以及温斯莱特对此的热切,并将之合二为一成“巴黎”这样一个“兼具新事业目的地与人文风情”的要素。显然,二人身上依然具备着曾经那些吸引彼此的特性,爱情也依然存在。

然而,“巴黎”终究被“对稳定生活的保守”“对未来不明的担忧”等现实因素毁灭了——爱情依然存在,优点依然存在,只是日常相处、婚姻关系的二人,都面临了太多曾经不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而这也正促成了他们性格中曾经被短暂接触所掩盖的缺点。生活目标的坚定到动摇,与性格特征的掩盖到暴露,形成了强烈的对应。而促成这些的,便是延续无尽的日常现实。

当然,比起《革命之路》,《泰坦尼克号》的二人,甚至不一定走到《革命之路》的结局,而是电影在收场之前的任一部分。毕竟,他们所面对的,日常现实所必然揭露出的,不只是性格上的优缺点,更包括了很大程度上——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展示的——决定了性格的阶级出身之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热烈与激情在时间中消磨殆尽,被时间淡化了“爱情”纯粹滤镜的对方,在彼此眼中暴露出各自的缺点,再无任何缓冲与修饰,而二人就此开始争吵与忍受的持续切换,直到在其中一面停下来,归于不耐的决裂、或无奈的妥协。

事实上,在《海上钢琴师》中,多纳托雷也已经用一个极其类似的象征表达,做出了类似的表达。在这样一部与《泰坦尼克号》共同使用轮船作为纯粹世界象征物的电影中,多纳托雷表达出了自己的主题:精神的纯粹,终究不能与物质的日常世界共融。

1900想要下船之时,摄像机从他的背后用一个深景镜头展示了他眼前的船下世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透露着日常的庸碌与复杂,皆是1900在船上所不曾面对的繁复与市侩。最终,1900放弃了下船,甚至与船同亡。在船上的封闭空间中,1900是音乐的天才,但在船外,他却终将变得不那么纯粹,而被迫面对生活的倾轧。小号手下船后卖掉小号换取生活费的剧情,就是对1900于日常世界中下场的预示:艺术的消亡。1900不属于任何的国家,他只属于艺术的世界,而他的王国是那艘隔绝了一切庸常的轮船,活或者与船一起走向毁灭后的诸天之上。

黛西的存在,就是《泰坦尼克号》和《1900》里的大船,在前半段给予了美国梦的幻影。同时,她也是《革命之路》里温斯莱特让自己流产并死亡时流出的血水、和《1900》里结尾引爆轮船而火焰冲天的炸药,在后半段揭露了美国梦的虚无。

网址:如何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这一角色? https://mxgxt.com/news/view/447769

相关内容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为黛西背锅殒命为何黛西却无动于衷?
了不起盖茨比中盖茨比对黛西态度变化分析.doc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特朗普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演员表和角色介绍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专访莱昂纳多:这个岁数,我读懂了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一样的心理学视角,揭露爱情失败4个真相
《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的一生,一定不能犯的三个错误
李奥纳多亮相《了不起的盖茨比》白西装扮帅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塑造令人难忘的人物的3个技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