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火热警营生活 展现刑警奋斗风采

发布时间:2024-12-23 16:52

“很久没见这么真实传神的刑侦剧了。”电视连续剧《我是刑警》自播出以来,引发了观众的追剧热潮,该剧以现实主义叙事手法真实还原一线刑警办案日常,讲述新中国刑警的群像故事以及薪火相传的精神传承,展现中国刑侦事业的发展历程。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是刑警》的导演惠楷栋、编剧徐萌以及部分主演,请他们讲讲参与《我是刑警》创作的感受。

展现中国刑警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

记者:您之前也创作过不少公安题材影视作品,这部《我是刑警》跟以往的作品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惠楷栋(《我是刑警》导演):首先是这部剧的风格和气质,是采用了半纪实状态的手法来拍摄,力求做到真实还原。其次是这部剧的长度、宽度、厚度,横跨35年中国刑侦事业发展史,老中青三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坚守与奋斗,用刑侦警察群像向观众展现中国刑警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记者:《我是刑警》带给我们的是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有观众说“简直是还原刑警的办案日常”,这是不是您在创作中的坚持?

惠楷栋:拍摄这部剧,我讲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真实”。在拍摄时,要求镜头不玩炫技,没有柔美的光效,没有故意做出粗糙的颗粒感,尽量实现全实景拍摄,展现刑警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

为此,我们跑了1万多公里的取景地,从零上40摄氏度到零下40摄氏度,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场景。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也是去表演化,不演就是最好的表演,越真实越好。在造型上,演员基本上没有化妆,男演员都是往糙了化,希望观众也能感受到我们这份真实的力量。

记者:在您看来,公安题材影视剧在现阶段进一步发展的突破之处在哪里?

惠楷栋:真实、落地、还原,拒绝脸谱化、套路化,大胆追求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阐释中国刑警的职业气质和精神传承

记者:在《我是刑警》创作过程中,您在公安基层一线采访时,一线民警给您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对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启发?

徐萌(《我是刑警》编剧):在《我是刑警》剧本创作过程中,我和项目团队做了大量的实地采风、访谈,以及专业书籍、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前后持续了七八个月的时间。通过熟悉刑警办案的业务流程和刑警的职业状态,同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尽可能靠近这个职业、这个警种。

接这个剧,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一是我之前没有写过公安题材,二是这个剧是命题作文,是根据“百佳刑警”的故事写一个真正刑警的戏。我认为这部剧一定要展现中国刑警群像,要全面阐释中国刑警的职业气质和精神传承。这样的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真实,不只是人物、事件,还有逻辑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与细节的真实,就是所谓的质感。

采访中,一线民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他们极其聪明。我们见到的一线刑警各个都精明强干、智力超群,跟我们以前印象中的刑警感觉很不一样。我突然明白,以前我们看刑警都是他们的辛苦付出,其实这背后有巨大的智力支撑,所以我就想把这个警种的聪明劲儿写出来。

他们的内心很强大,默默无闻,奉献一生。有一次采访,民警说自己刚从案件现场回来,看着风尘仆仆的他平淡地说着案件中那些常人听起来惊悚的细节,想到这些人每天面对的就是这些,心里装着的是普通人永远想象不到的场景,不免让人心生敬意。有很多人成功侦办过大案,但依然在一线努力工作,那种朴素、敬业让人肃然起敬。听他们说到受害人,说到现场的惨烈,说到一直破不了案的那种痛苦、意难平,感觉好像很平淡,可是突然就哭了。这其实是曾经深陷其中者的暗自神伤,是一种无法自拔的牵挂。破案很难,真的不是靠拍脑袋就能破的,有的案子没有任何线索,一办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就是我们很多刑警一辈子的人生啊。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刑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要还受害者一个公道,要对受害人家属负责。听多了,大家都这么说,突然就明白了,这才是他们办案的真正动力,就是人之常情,最朴素的“情同此理、人同此心”的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与情感。这些案件就发生在当地,是他们的家乡,是他们的乡亲,这种感同身受,就是责任与担当。

记者:在《我是刑警》前期的片花中,特别强调“半纪实”“刑侦行业的发展史诗”,在这部剧的创作中您是如何体现的?

徐萌:“半纪实”其实是一种拍摄手法和影像风格,强调真实性和质感,不过分使用花哨的镜头运动,演员也不过度表演。纪实风格也适合展示刑警这个职业的特性,成长、磨砺、苦难与光荣,这种风格会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粗粝的、磨砂般的质感。纪实感就要求真实、落地、说人话,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要合逻辑,不能端着,不能演,比如秦川和叶茂生在高所长墓碑前,往那儿一站,不说什么,悲情就自然上来了。有的时候一动不如一静。

关于“展现刑侦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具有史诗品格”这个说法,其实,在行业发展的大结构中找到矛盾点与痛点构建事件与冲突,是我们构建整个作品的逻辑原点,也是能让这个作品充满时代感与专业性,并获得行业认可的焦点。通过展现技术进步,办案手段升级,人物在时代的浪潮里沉浮、在破案中成长,呈现我们刑侦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交织,加上热血、忠诚、传承的精神,才会让作品具有史诗品格。

记者:在《我是刑警》的创作中,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徐萌:这部剧最难的其实是搭建人物关系。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既能见事又能见人的作品,既能看到事件的真实演进,又能看到事件中个人命运的展现、情感的表达与情操的体现。今天的观众对什么样的故事都不新奇,对什么样的人物命运都不陌生,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全景式的职场生活,基于职场逻辑的情感故事,同事情、战友情、上下级关系处理以及职业背景下的爱情。

因此,在创作中我们采取块状结构与线性推进相结合的方法,打个比方,就像是做一个烧卖,既能看到皮,也能看到馅:皮是我们的故事人物,馅是真实的职业场景,共同完成我们想要表达的内涵。我想把我的感受,把时代的变迁,以及人物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成长、信仰的确立,一笔一笔地描画出来,一是向他们致敬,二是用我们的作品滋养他们的心灵。能让他们觉得有人懂他们的奋斗、牺牲以及他们的坚定。

关于在整个创作中秉持什么样的创作理念,我其实就是一个理念:只有你相信了你的人物和故事,才能把它写好,所以情感的真实、逻辑的真实是我们创作的生命线。

回归生活本身,努力让人物鲜活且真实

刑警秦川—

他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干事儿的人

记者:在您以往的角色中,警察角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次的角色对您来说又是一次怎样的体验?

于和伟(《我是刑警》中警察秦川扮演者):这次的角色给我带来的体验是更丰富,更复杂,更多面的。对于警察这个职业,这次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辛苦和艰苦。他们也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有普通人的情感,但他们肩上又有着不普通的责任。因为这份不普通的责任,所以我会觉得他们更伟大,更值得去崇敬。

记者:您在剧中饰演的秦川,时间跨度很大,从30多岁到50多岁,从初出茅庐的刑警到刑侦专家。对于呈现好角色的每一个阶段,您是如何把握的?

于和伟:年龄跨度对于演员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恰恰是这种难度,才是需要我们去做的,因为这就是我们的专业,我们需要去塑造好人物在每个阶段的年龄特征、精神面貌,要“神似”,这一点很重要。

演员和角色之间的距离对于我们搞表演专业的人士来说是迷人的,这种差距才让我们有兴致去塑造。每一个剧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年代下的特定人物,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塑造符合那个特定年代下的特定人物。

首先要做到让自己相信,但是让自己相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需要去搜索自己的回忆、记忆,然后去回想那个年代的人,在那个年代的那个年龄阶段的人的精神面貌。比如,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装扮、他们的特质,一定要反映出一个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我觉得“神似”很重要,这才会让自己相信,而在创作之初,自己相信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其实,通过您以往的人物创作也能看到公安事业的发展历程,在您看来,《我是刑警》中的秦川是一个什么样的刑警?

于和伟:秦川是一个普通人,他跟很多刑警、很多普通人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的责任,只要这个事情落到他的头上了,他一定会想办法解决,就是剧中常说的干事儿,他是一个干事儿的人。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更喜欢用“普通”这个词。其实秦川就是普通人。我们首先要把人物变成一个普通人,当他做出这些事情来的时候,当他去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的时候,当他可以去实现这份职业对老百姓的保护的时候,我觉得他才真的在闪闪发光。

刑警武英德—

既是一位刑侦专家,也是一位刑侦事业的传承者

记者:您之前扮演过很多次警察角色,这次的武英德似乎跟以往的角色有所不同,在您看来,武英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刑警?

丁勇岱(《我是刑警》中警察武英德扮演者):武英德是一位刑侦专家,在业务能力上,他首先是一位经验极为丰富的刑警。多年的刑侦工作,他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犯罪手法和现场,这就让他在新的案件面前,能快速地从细枝末节里揪出线索,就比如勘查现场时,一些旁人容易忽视的地方,他却能捕捉到关键信息,借此推测犯罪嫌疑人的行动和心理,为案件侦破找到突破口,这都是多年积累沉淀下来的本事。

他还特别沉稳冷静,临危不乱。刑警工作,突发状况和危险是家常便饭,但武英德总能稳住自己。不管是面对多凶狠的嫌疑人,还是多复杂的案情,他都能沉着思考应对策略。为什么呢?因为他清楚,这种时候只有冷静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带着团队把案子破了,将坏人绳之以法。

武英德深知刑侦事业传承的重要性,当看到像秦川这样有潜力又专注的年轻人,他就主动收为徒弟,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对方。他盼着年轻人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成为优秀刑警,把精神传承下去。看着徒弟一点点成长,他心里别提多欣慰了,觉得自己也为刑侦事业的延续出了份力。

最重要的一点,武英德也好,秦川也好,剧中其他的刑警角色,都始终坚守正义、无私奉献。为了破案,他们没日没夜地奔忙,不顾自身安危和家里人的牵挂。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担负着人民的信任期望,必须用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大家生活在安全和谐的环境里,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广大公安民警的执着信念。

记者:在电视连续剧《南来北往》中,您扮演的铁警马魁从事的也是刑侦工作,这次在《我是刑警》中,您又出演了一位专家型刑警。您是如何把握人物角色的,这对您来说有挑战吗?

丁勇岱:确实是有挑战。虽说都是刑侦领域,但两者的角色特质与工作侧重点还是有诸多不同。铁警更侧重于铁路沿线相关的安全防范工作,而武英德这样的专家型刑警则需要在各类复杂疑难案件中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精准的判断力以及对全局的把控能力。

在创作武英德这个人物时,我首先深入研究剧本,去剖析他的成长背景、性格成因以及在不同案件中的角色定位。我抓住他经验丰富这一核心点,思考怎样通过表情、动作和台词来体现他多年刑侦生涯所积累的那种沉稳与睿智。比如,在勘查现场时,我会刻意放慢动作,用专注、犀利的眼神,用细微的表情变化来展现他对线索的敏锐捕捉。在与年轻刑警交流指导时,又注重语气的把握,既要体现出权威,又要有一种对后辈的关爱与期望,以此来凸显他在刑侦团队中的传承者角色。我还会从以往对刑警群体的了解和观察中汲取灵感,把那些真实的特质融入武英德的塑造中,努力让这个人物鲜活且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记者:这次的角色对您来说是一次怎样的体验?对于警察这个职业、对于刑警这个警种,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丁勇岱:这次饰演武英德这个角色真是一场相当深刻且难忘的体验。就说这一角色的复杂性和深度,那可太有嚼头了。得一点点去抠他在不同案件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从他对线索的敏锐洞察,到跟嫌疑人斗智斗勇时的策略盘算,再到和年轻刑警们相处时的那种亦师亦友的状态,每一处都得用心琢磨。这过程就像是一场漫长又充满惊喜的旅程,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发现新的表演层次。

说到对警察这个职业,尤其是刑警这个警种的认识改变,那可太明显了。以前就知道刑警们是冲在打击犯罪第一线的勇士,可通过这次深入地去塑造武英德,我才真正体会到他们背负的压力和责任那是重如泰山。每一起案件就像是一道沉甸甸的考题,关乎受害者的公道,关乎社会的安宁。他们讲究团队的协作、对战友的信任、对经验的传承、对信念的坚守,这些都是刑警这个警种强大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次的经历,让我对刑警肃然起敬!

刑警陶维志—

一名普通的基层刑警、一个如泥土般踏实的人

记者:《我是刑警》中的刑警陶维志有什么样的特质吸引您?在您看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警察?

富大龙(《我是刑警》中警察陶维志扮演者):这是一名太过平凡的基层刑警。平凡到你会恍惚“这难道不是一个种地的乡里后生?”他没有飞檐走壁的绝世武功,他就在山村和土岗子上一天天地辛勤劳作,只为问清一件事而已。

但这一问就是八年、十年乃至半生、一生—只为了使受害者沉冤昭雪。

记者:在您的创作经历中,不是第一次扮演刑警了,相信您对基层一线的民警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在您眼里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富大龙:一线民警扎根基层、踏实工作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睡,而不是我们惯常的光环和传奇神话。但他们的工作又有着特殊的性质,艰苦程度、危险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来不得半点虚张声势、花拳绣腿,许多基层刑警的工作真的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奉献,坚守着从警的信念。我也希望把我感受到的这些通过角色传达给观众。

网址:扎根火热警营生活 展现刑警奋斗风采 https://mxgxt.com/news/view/444527

相关内容

《我是刑警》:用五年时间还原一线刑警办案真相
《我是刑警》中的四位女警:风格各异,母女档引发热议
从“军绿”到 “藏蓝” 湖北“最美警察”张文昌辞去副所长,扎根社区当民警
新剧《我是刑警》以大案实录风格呈现…
唐嫣化身东方明珠女警,展现警界风采!
各地铁路公安开展阅读活动建设“书香警营”
大嫂警局套情报未果,老刑警发现蛛丝马迹
1996年四川资阳连发惊天血案,警方殊死搏斗勇擒杀人魔王
【济南交警】“人才兴警”让优秀干部民警脱颖而出
《女特警》:刘猛再现特种兵精神,展现女性成长与友情的精彩故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