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
契丹骁将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是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武周时,李楷洛归降朝廷,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一作郡公)。 [8-9]
李光弼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此事其父李楷洛已经举家迁到长安约八年,因此李光弼的出生地可能在长安 [116]。 [115
]他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在为父守丧时,他严遵礼法。至天宝(742年-756年)初年,李光弼升迁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 [10-11]
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当时的李光弼已在边镇声名鹊起,“称为名将”。王忠嗣曾说:“光弼必居我位(一说为‘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12] [105]
天宝八载(749年),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被封为蓟郡公。天宝十一载(752年),拜官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天宝十三载(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讯后,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13] [106]
出奇制胜
举荐李光弼的郭子仪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玄宗相继任用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将守卫潼关,同时命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收兵河西”。在玄宗下诏征求良将时,郭子仪举荐李光弼“堪当阃寄”,玄宗遂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下诏命李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副使,知河东节度事,二月后转授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14]
李光弼就职河北采访使后,奉诏率领五千朔方军会同郭子仪所部,自井陉东进,收复被叛军攻占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听闻李光弼抵达后,常山的团练子弟擒获叛将史思义前来投降。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常山沦为战场,出现“露胔蔽野”的惨状,李光弼酹酒祭奠阵亡军民,并释放了被叛军囚禁的人,厚待其家属。当时叛将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等正在围攻饶阳,李光弼于是善待史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供出叛军动向。次日,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义“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属下兵马为四部,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使叛军移驻远处。同时,李光弼“出其南”,夹滹沱河列阵,威胁叛军。史思明倚仗较近的饶阳援军,仍休整士卒,企图再战。同日,饶阳叛军五千人果然来援,李光弼侦知其行踪后,派轻骑数千隐藏行迹,当叛军在野外吃饭时,遭到唐军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史思明闻知败讯,大为恐惧,当即撤退,并暗中派奇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因战马无草料,李光弼令部将率兵往行唐运草料,击退来袭的叛军,成功将草料运回常山城内。 [14] [107]
适逢郭子仪收复云中,唐廷遂命郭子仪全军出井陉,与李光弼会合(一说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 [111])。四月,李光弼、郭子仪合力在九门城南大败叛军,史思明脱身逃往赵郡,李立节也被流矢射杀,蔡希德则逃往巨鹿。李光弼、郭子仪趁胜连收藁城等十余县,进围赵郡。三月,唐廷命李光弼兼任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使。此时,史思明自鼓城进入博陵,杀死降唐的当地官吏,此举使河北的景城、河间、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纷纷结营自守,倒向李光弼一方。李光弼利用这一时机,急攻赵郡。仅用一天时间,赵郡守军便投降。唐军士卒入城时,多有抢掠,李光弼亲坐谯门,将他们抢来的财物全部归还百姓,城中军民大悦。 [14] [107]
之后,李光弼进攻博陵,未能将其攻克,于是与郭子仪撤回常山。史思明派兵跟随其后,一路得到叛军数万人的增援。郭子仪则在数次击退叛军后,在恒阳“深沟高垒”,严阵以待,采取“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的方法,使史思明等部疲于奔命,不得休息。数日后,李光弼与郭子仪都认为此时是出战的最佳时机,于是在五月二十九日尽出全军,在常山郡以东的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部展开决战,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资治通鉴》则称“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史思明坠马,狼狈逃往博陵。李光弼再度率军围困博陵,军威大振。 [107]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杀死叛军的守将,重新归顺了唐朝。 [14]叛军老巢范阳郡与各地的联系被切断,河北形势为之一变。 [110]
太原之战
嘉山之战后,李光弼想趁势攻取范阳郡,以绝其根基。适逢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惊骇。 [15]此事遂被搁置。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遣使追命郭子仪和李光弼赶赴灵武。八月,二人抵达,受到肃宗召见。肃宗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仍任节度使之职。并特加其为北都太原留守。此后,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108-109]
李光弼守卫太原之战,柏杨绘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筑墙抗敌。李光弼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叛军快到了才修墙,只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击毙大量叛军;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此时,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留驻的蔡希德等人疲惫不堪。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他又进收清夷、横野等军,击破攻击好畤、大横关一带的叛军分支。战后,李光弼转拜检校司徒。 [16]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李光弼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胜利消息传到灵武,肃宗下诏奖赏李光弼,加他为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国公。 [16]
朔方节度
明清时的李光弼绘像 [114
]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肃宗再次诏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命朝中四品已上的官员都出城迎拜,升他为侍中,改封郑国公。 [17]九月,李光弼与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奉命统领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因肃宗不相信诸将,故而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唐军出师后,在获嘉击败叛军,斩首四千级,捕虏五百人。叛将安太清逃至卫州防守,安庆绪派七万军队援救卫州。唐军大破安庆绪,斩首四万级,缴获铠胄数十万,收复卫州。唐军又在愁思冈击破叛军,并趁势围攻邺城。安庆绪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出动十三万军队援救邺城。 [18-19]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李光弼说:“史思明攻占魏州后,按兵不动,是想松懈我军意志,然后用精兵突袭。请让我与朔方军联兵进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战,史思明有鉴于嘉山之败的教训,必定不敢轻易出战。这样旷日持久,我们就能够收复邺城。如果安庆绪败死,史思明就会失去号召力,难以指挥叛军。”因鱼朝恩反对,此事只好作罢。 [20]三月,唐军“步骑六十万”列阵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率五万精兵冲击唐军。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率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被杀伤的人数几乎相等。郭子仪率部在后,还未来得及布阵,突然大风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却看不清。唐军与叛军都大惊,各弃兵仗、辎重,分向南、北方面溃退。这一变故,使洛阳官民受到惊吓,纷纷逃避山中。此役后,各节度使相继溃归本镇,士卒在沿途剽掠,官吏不能禁止,扰乱多日方才安定。 [21-22]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整敕部队,全军而归。 [23]
相州之战形势图
战后,鱼朝恩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同年七月,肃宗剥夺郭子仪的兵权,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元帅。因李光弼请求以亲王为元帅,自领副元帅,朝廷于是重新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却仍知诸节度行营,是实际上的平叛主帅。 [24-25]李光弼受命后,以河东骑兵五百人驰赴洛阳,夜入朔方军中。为防叛军进攻洛阳,他认为“当扼虎牢”,于是领兵东出黄河。朔方军习惯郭子仪的宽纵,畏惧李光弼的严厉,左厢兵马使张用济与诸将密谋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经劝阻方才作罢。李光弼领数千骑兵东出汜水,张用济单骑迎拜,李光弼责备他没有按时到达,于是将其斩于辕门。 [26-28]八月,李光弼加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支度营田经略等使。 [29-30]
鏖战河阳
明人绘李光弼像 [7]
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集结重兵南下,分兵四路,企图围攻汴州。李光弼当时正在巡视黄河沿岸各部,得知史思明南下的消息后,立即返回汴州,对汴滑节度使许叔冀说:“你如果能够坚守汴州十五天,我就率兵来救。”许叔冀允诺,李光弼便返回洛阳。待到史思明率军来攻时,许叔冀一旦兵败,却决定投降叛军。许叔冀的背叛,使汴州陷落,叛军甚至南下至江淮一带。 [31]
史思明挟胜西攻郑州,李光弼缓行至洛阳后,对东都留守韦陟说:“贼人乘胜来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速战。洛阳城难以坚守,您有什么计策呢?”韦陟请求留兵陕郡,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叛军锋锐。李光弼说:“两军相当,贵进忌退,如今无故放弃五百里地,那么贼人的势力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于河阳,北与泽潞相连,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表里相应,让贼人不敢西侵,这是猿臂之势(意指运转自如)。争论朝中礼仪,我不如您;如果论及军旅之事,您不如我。”韦陟不能应答。东都判官韦损说:“东京是帝宅,侍中(指李光弼)为何要弃守?”李光弼说:“如果要坚守东京,那么汜水、崿岭、龙门一带都要布兵设访,你是兵马判官,能守住吗?”于是李光弼下文书,令韦陟及河南尹李若幽分率洛阳官民撤离,使洛阳变为一座空城。 [32]
随后,李光弼指挥士卒把油、铁等物资运入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准备防守,并亲率五百骑兵殿后。当时史思明的游兵已到达石桥,诸将问道:“现在是从洛阳城北绕行呢,还是从石桥上过去?”李光弼说:“就从石桥上过去。”到天黑时,他命令士卒手持火炬,缓慢地前进,队伍严整,叛军紧随其后,但不敢逼近。李光弼连夜撤退至河阳,有士卒两万,但城中口粮仅够十日食用。李光弼检查守备,安排士卒,一律严办。而史思明进入洛阳后,得到的只是空城,他担心李光弼截断后路,只得不退驻白马寺南,又于河阳城南建筑月城,以做防备。 [33]
十月,史思明进攻河阳三城,李光弼先设计诱得史思明所部良马千余匹。接着又用木杆铁叉叉住史思明在黄河上的火船攻势,并设计招降了叛军骁将李日越、高庭晖。 [34-35]
史思明损兵折将,亲率大军再攻河阳。李光弼问李抱玉:“你能为我坚守南城两天吗?”李抱玉说:“超过两天以后怎么办?”李光弼说:“如果超过两天救兵不来,就随你放弃。”李抱玉同意,然后整兵守城,屡挫叛军。 [36]李光弼亲驻河阳中城,用部将荔非元礼之计,击退了叛将周挚的进攻。 [37]
在进攻中城失利后,周挚等转逼北城。李光弼立刻率兵到了北城,登上城头,望着叛军说:“贼兵虽多,但混乱不整,不足畏惧。过不了中午,一定为诸位破敌。”于是命诸将出战。到了中午,还没有决出胜负,李光弼便派爱将郝廷玉、论惟贞分别攻击最顽强的西北、东南两处叛军,并下令:“你们都看着我的旗子作战,如果我的旗子挥动缓慢,就任凭你们择利出战,如果我急速往地上挥动旗子三下,你们就全军齐发,冒死前进,稍有退者斩!”他事先在靴内藏刀,说:“战斗,是危险的事。我身为国家的三公,不能死在贼人手上。万一作战不利,诸君在前战死,我在此地自刎,决不只让诸君单独赴死。”郝廷玉奋命先登,流矢雨集,他的战马受伤而退。李光弼登城望见,惊骇地说:“郝廷玉败退,我军就完了!”于是命左右取郝廷玉首级来,郝廷玉见使者前来,说:“是马中毒箭,不是兵败了。”李光弼命人为他换马再战。仆固怀恩与其子仆固玚作战稍有退却,李光弼又命左右去取他们的首级。仆固怀恩父子看见使者提刀骑马而来,重新上前决战。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手中的旗子,诸将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最终大败叛军。此役,唐军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资治通鉴》称“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获马两千匹,军资、武器数以亿计,周挚仅以身免,叛将徐璜玉等被擒获,另一叛将安太清退守怀州。 [38-40]河阳之战再次表现了李光弼杰出的军事才能,此战的胜利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此时,史思明不知周挚等已经战败,还在攻河阳南城。李光弼在河边向其展示俘虏,史思明才退去。 [41]他趁势攻怀州,史思明来救,李光弼迎击于沁水之上,又将其击败。安太清在怀州拒守一月有余,李光弼令仆固怀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里应外合,攻克怀州。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 [40]
中兴第一
上元元年(760年)正月,肃宗加授李光弼为太尉兼中书令。 [42]
李光弼等反攻洛阳失败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言贼可灭”的进言,于是令李光弼尽快收取洛阳。但李光弼多次上表认为,叛军兵锋尚锐,应该等待时机出兵,不可轻举妄动。但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依附鱼朝恩,也建议尽快出兵。在朝廷使者的督战下,李光弼无可奈何,只得留李抱玉守河阳,自己与仆固怀恩、鱼朝恩进攻洛阳。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阵,致使大败。李抱玉听闻败讯,放弃河阳,李光弼也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史思明虽然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在仆固怀恩身上,于是优诏征李光弼入朝。李光弼进京后,抗表请罪,被肃宗赦免。因他多次辞让太尉,故朝廷重授李光弼为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营节度使。后再拜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进攻史朝义军。 [43]
监军使以台州(治临海,今属浙江)人袁晁领导的浙东(治越州,今浙江绍兴)义军势大,李光弼兵少,请他退保润州以避叛军锋芒。李光弼说:“朝廷安危系于我一身,现在敌人虽强,但不知道我的兵力多少,如果我出其不意,敌人自当退走。”径直前往泗州,旋即先克许州(今河南许昌),活捉史朝义部将李春,再入徐州(今江苏徐州)。当时,大将田神功平定刘展之乱后,滞留在淮南不前;尚衡、殷仲卿等在兖、郓两州相互攻击;来瑱不听朝廷诏令,坚持留在襄阳。朝廷深感忧虑,等到李光弼到了许州后,史朝义退走,田神功急忙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等都畏惧李光弼的威名,相继入朝觐见。 [44]
李光弼绘像 [45]
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旋即派兵收复许州,斩得叛军首级一千余级,擒获叛将二十二人。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今河南商丘),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刘昌率军坚守。李光弼领军救援,将其击退。 [46-47]李光弼又派部将张伯仪等率领各军,向袁晁义军发起攻势。十二月,唐军在衢州(治信安,今浙江衢县)击败义军。 [47]
此年,江南人方清在歙州(治今安徽歙县)率饥民起义。朝廷命李光弼分兵讨伐。 [48]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49]
同年三月,官军再次击败袁晁义军。四月,经十余次交战,唐军最终击败义军,俘获袁晁。其弟袁瑛率军突围,不久后亦被困死于宁海紫溪洞中。此后,代宗下诏增李光弼实封食邑至二千户,授其一子为三品官,又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于凌烟阁。 [50-51]
李光弼在徐州,只决断军旅之事,其余一切事务,都委托为政精明的判官张傪处理。诸将奏事,李光弼大多让张傪参与商议。诸将事奉张傪,如同事奉李光弼,因此军中整肃,东夏(泛指东部)得以安宁。 [52]
愧恨长逝
李光弼侧身像 [53]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但是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
广德元年(763年)初,吐蕃在仆固怀恩的引诱下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行在。李光弼与程元振不和,于是拖延未去。朝廷倚仗李光弼为后援,故此也不敢加罪于他,反而多次派使者慰问他的母亲李氏。其后,吐蕃被关内副元帅郭子仪击退,代宗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以观察他的举动。李光弼以诏书未至为由推辞,率军回到徐州,想要收取江淮租赋以自用。代宗返回长安后,于广德二年(764年)正月再遣使至徐州,对李光弼加以宣慰。同时命郭子仪将李光弼的母亲自河中送回长安居住,厚待李光弼之弟李光进,以宽慰其心。 [54]
起初,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后来,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 [55]。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忧郁成疾,提前派衙将孙珍向朝廷进呈遗表,自述遗志。 [56-57]
广德二年七月十四日(764年8月15日),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56]代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不久后,李光弼的部下护送他的灵柩回到长安,代宗派鱼朝恩前往其母李氏在长安的宅邸吊恤,又命京兆尹第五琦负责监护其丧事。十一月,李光弼被安葬在三原。出葬之日,代宗命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 [1
] [57-58]
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李光弼等七人被定为第二等。 [59]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评“至德以来将相既殁者”,李光弼等十五人被定为功臣次等。 [59]
军事活动
李光弼足智多谋,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49],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61]其主要战绩有:
天宝十四年(755年),率兵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收复常山、九门、赵郡等地。五月,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会师常山,乘敌疲惫出击,大败史思明部于嘉山,进围博陵,军威大振,使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 [62]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十万进攻北都太原。李光弼所部不满万人,先在城外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数十万,加固城垒。当敌攻城时,用发石机发巨石猛击,并暗掘地道陷敌,不断袭击叛军,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击,大败蔡希德,歼敌七万,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证了唐军左翼的安全。 [62]
乾元二年(759年),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与郭子仪等围攻安庆绪。因兵力悬殊,乃弃洛阳,守河阳,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作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 [62]
上元二年(761年),出镇临淮,统河南诸道兵反攻叛军,配合仆固怀恩等收复洛阳,为安史之乱的最终平定奠定基础。后又派兵至浙东镇压袁晁起义。 [62]
军事思想
李光弼军事思想强调治军严整,注重把握战争全局,善于用奇,因敌制胜,对平定安史之乱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兵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3]
建军思想
主要内容是:
1.治军严整,赏罚有信。治军以严整为指导思想,执法如山,虽朝廷显贵违犯军法,也按律治罪,毫不宽假。所指挥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常能临危不乱。史书称其“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 [60]。凡与敌作战,必斩退却者而重赏杀敌者。 [113]
2.谦虚自居,善采众议。善于采纳别人正确意见,每战必先与诸将谋议,甚至求计降将,因而常能作出正确决断。
3.明于知人,善于任用。重视提拔培养年轻将领,手下猛将如云,都是当时战功卓著的将领。 [113]
4.严于责己,率先垂范。太原之战时,他在城上设公幄止息,坚守五十余日,“有急即应,行过府门,未尝回顾。贼退三日,决军事毕,始归府第”。 [113]
作战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有:
1.洞观全局,谋定后战。重视把握战争全局,不急于求战,不计较眼前得失,庙略多算,谋定后动。在河阳之战时从全局利益出发,暂时放弃洛阳,退守河阳,然后以各种手段,疲敌、误敌以寻求机会破敌。 [113]
2.奇正并用,出奇制胜。太原之战,采用挖地道的战术打击和骚扰敌人,将前人用于攻城的手段用于守城,给敌造成重大伤亡。河阳之战,史思明企图用马群引诱李光弼入伏,李光弼将计就计,用“母马计”轻易获得史思明千匹良驹。 [113]
3.长于守城,后发制人。善于利用地形、城池等作战,尤其擅长守城,但不是一味消极防守,而是以地道战、袭击战以及城守和野战并用等手段消耗、疲惫敌军,后发制人。史思明亦称其“长于凭城”。 [113]
4.激励士气,瓦解敌军。注意士气的重要作用,在敌军进攻河阳时,鼓励部下说“彼军虽锐,然方阵而嚣,不足虞也,日中当破”,用以鼓舞士气。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准确分析其心理,用计使史思明部下将领高庭晖、李日越不战而降。 [113]
唐
王忠嗣:“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49](《新唐书》引)
①业盛勋贤,材优将相,蕴权谋而制敌,励诚节以匡时。往属凶丑乱常,云雷经始,咸能外持戎律,内翊皇图,披荆棘而有功,历险艰而无易。或分麾东讨,扫昏祲于两都;或仗节北临,备长城于万里。并以扫清寇孽,任切股肱。永惟缔构之勋,久著山河之誓。 [65](《授郭子仪中书令李光弼侍中制》)
②器识宏远,志怀沈毅。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材。往属艰难,备彰忠勇。协风云而经始,保宗社于阽危。由是出备长城,入扶大厦,茂功悬于日月,嘉绩被于岩廊。属残寇犹虞,总戎有命,用择唯贤之佐,式宏建亲之典,必能缉宁邦国,协赞天人,誓于丹浦之师,剿彼绿林之盗。 [65](《授李光弼副知行营事制》)
③器格沈正,襟灵邃远,感风云之密契,蕴纵横之大才。成经纶之功,足以静乱;怀忠孝之道,故能匡国。自狂胡构祸,寰宇未清,义勇竭于忠心,勋庸著于王室。顷者豺狼馀孽,尚稽天讨,蚊蚋相依,仍侵河外。是用仗其深略,为我长城。有穰苴之法令,(周)亚夫之威略。遂能挫群凶之锐,全百胜之师,为庙堂之宝臣,成军国之重任。虽吉甫作宪,道可经邦;而孙武行兵,谋能制敌。克壮大业,无愧前贤。 [65](《授李光弼太尉中书令制》)
史思明:“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此成擒矣。” [66](《资治通鉴》引)
郝廷玉:“太尉善御军,赏罚当功过。每校旗之日,军士小不如令,必斩之以徇,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驰突,有心破胆裂者。” [67](《旧唐书》引)
①我皇唐之反正也,时则有若临淮、汾阳,秉文武忠义之姿,廓清河朔,保乂王室,翼戴三圣,天下之人,谓之李、郭。 [68](《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②公以吉甫文武之姿,兼樊仲将明之德。王国多难,群胡搆纷,藉朔方偏师之旅,入井陉不测之地。思明挫锐于恒定,禄山息望于江淮。守太原而地道设奇,保河阳而云梯罔冀。破周贽于温沇,擒太清于覃怀。走史朝义叛涣之众于梁宋救,仆固玚已危之军于瀛莫。皆意出事外,虏坠计中,天下无赘旒之患,此皆公之力也。 [68](《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舒奎:“天宝末,安禄山反范阳、陷两京,明皇流离于蜀,宇内防非唐有矣。非有而卒复有,盖王与郭汾阳之功也。王之功,纪金劵、藏太庙,图凌烟阁,载诸史册。霞电烱照,而金翠补写也。迨于今,蓑童笠防,皆知有王云。” [69](《唐临淮王李武穆庙碑》)
吕温:“许叔冀之保灵昌,李光弼之全河阳,李晟之收复京邑,皆以兵少将一,而建大功。” [70](《代李侍郎论兵表》)
五代
①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如光弼至性居丧,人子之情显矣;雄才出将,军旅之政肃然。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邙山之败,阃外之权不专;徐州之留,郡侧之人伺隙。失律之尤虽免,匪躬之义或亏,令名不全,良可惜也。然阃外之事,君侧之人,得不慎诸? [71](《旧唐书》)
②光弼雄名,思礼刑清。 [71](《旧唐书》)
两宋
孙甫:“光弼将帅之材,杰出于时。平贼之功,高于诸将。晚年为谗邪所间,大节微亏。盖不能去强横之态也,可不惜哉!” [72](《历代名贤确论》引)
李光弼像 [64]
宋祁:“李光弼生戎虏之绪,沉鸷有守。遭禄山变,拔任兵柄,其策敌制胜不世出,赏信罚明,士卒争奋,毅然有古良将风。本夫终父丧不入妻室,位王公事继母至孝,好读班固《汉书》,异夫庸人武夫者。及困于口舌,不能以忠自明,奄侍内构,遂陷嫌隙,谋就全安,而身益危,所谓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己邪。方攘袂徇国,天下风靡;一为迁延,而田神功等皆不受约束,卒以忧死。功臣去就,可不慎邪?呜呼,光弼虽有不释位之诛,然谗人为害,亦可畏矣,将时之不幸欤!” [49](《新唐书》)
张唐英:“光弼平安史,有大功于社稷,古之名将无以加之。然非纯臣也。” [72](《历代名贤确论》引)
苏辙:“李光弼提孤军,与安史健卒百斗百胜,其治军行兵,风采出郭子仪之右。而当时诸将,皆望风服子仪,如敬君父。而光弼之在彭城,诸将已不为使。子仪能使回纥谓为父,而思明乃上书请诛光弼。大抵光弼之实不如子仪之名,子仪安坐而有余,光弼驰骋而不足。” [72](《历代名贤确论》引)
李纲:“唐有天下,将臣为多……在肃宗时,值安史之变,戡乱定功、中兴王室,则有若郭子仪、李光弼……皆能奋忠勇、摅谋猷,感防风云,勒勋帝籍,号为大将之贤者。至议其优劣,则勣不及靖,光弼不及子仪,瑊、燧不及晟……子仪朝受命,夕引道,崎岖防谮间,不辩自明。而光弼间隙一开,卒不复合,至忧愤以死,其诚不足称也。” [73](《人物志》)
张预:“孙子曰:‘攻其无备。’光弼伺敌方饭而击之。又曰:‘辞卑而益备者,进也。’光弼潜沟营地而佯约降。又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为争地。’光弼移军河阳而使贼不得西。又曰:‘三军可夺气。’光弼先攻最坚而走太清。又曰:‘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光弼知贼必袭而降二将是也。” [74](《十七史百将传》)
徐钧:“间关百战佐中兴,料敌行师妙若神。可惜罹谗终恨死,伤心不见白头亲。” [75](《李光弼》)
①李光弼处危疑之地,其迹若无君者,而诸将亦不复禀畏光弼。 [76](《资治通鉴》注)
②史言李光弼不能以功名自终。 [76](《资治通鉴》注)
陈元靓:“苏郡袭封,挺兹神武。麾旗进兵,长駈擒虏。云靡原野,彗清中土。天佑有唐,锡其良辅。” [77](《事林广记后集》)
明清
孙承恩:气盖三军,威摄群将。法令严明,莫我或抗。纳谏励士,麾旗破敌。中兴之功,令名有赫。 [78](《古像赞》)
①唐之李临淮亦类之(陶侃),临淮之功,大于士行,而不能终。其劝王忠嗣之行赂,与激史思明之叛,盖可以窥其所以不终矣。吾尝谓是二公者,称名将可也,称贤臣不可也。 [79](《王弇州崇论》)
②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李临淮之角之,凡两大胜、一大败。其胜者皆用寡,而败者乃用众。用寡之胜,皆乘险谋豫,以忍而屈之。野战则败。郭汾阳之始能用众而不能用寡,即用众,亦未必决胜也。晚节之捍吐蕃回统,始乘险谋豫,以忍而屈之。故不败,而卒为宗社之元臣。惜哉,临淮之有功名而不善居之也。凡临淮之将略心事,与陶士行略相当。其治军,临淮为最;治民,士行为最。临淮不幸,而与河北之藩镇近;士行幸,而与温太真(温峤)合,而见推挽,不至作愧愤死。噫嘻!亦数哉。 [79](《王弇州崇论》)
光弼知将而不知臣。 [80](《弇州四部稿》)
黄道周:“贤将光弼,唐代名臣。读书执礼,孝能仁亲。雍容儒雅,韬略过人。子仪折节,荐牍上陈。朔方有警,仕主致身。治兵有法,料敌如神。范阳先取,除贼本根。太原继入,威震三军。军政驰废,斩众以徇。杀一警百,壁垒一新。思明狡狯,结寨连云。出奇制胜,贼营成尘。潜通隧道,堕者纷纷。贼人西向,危在亡唇。河阳拒险,明见绝伦。战胜攻守,表里相因。持粮十日,与士卒均。赏罚严正,熟敢不遵。诸将奋击,贼众败奔。功加太尉,捷报枫宸。乂安唐室,功在生民。如何谗间,起自朝恩。忧疑不定,末路因循。英雄坐困,惜此元勋。倘完晚节,不愧松筠。” [81](《广名将传》)
①邺侯去国,兵无谋主,郭、李之威,尽于一战,思明再叛,河北终不归唐,非但乌承恩之谋浅、李光弼之计左也。 [82](《读通鉴论》)
②安、史之灭,自灭也,互相杀而四贼夷,唐不能俘馘之也。前之复两京,后之收东都,皆乘其敝而资回纥之力,李、郭亦因时以取大勋,非有血战之殊劳焉。以战功论,李光弼奋其智勇,克敌制胜之功视郭为多;郭则一败于清渠,再溃于相州,功尤诎焉……相州师溃,汾阳之威名既损,鱼朝恩之谮行,肃宗夺其兵柄授李光弼,数年之内,光弼以元帅拥重兵戮力中原,若将驾汾阳而上之也。乃许叔冀叛于汴州,刘展反于江、淮,段子璋反于梓州,楚州杀李藏用,河东杀邓景山,行营杀李国真、荔非元礼,内乱蠭起,此扑彼兴……以光弼之忠勇不下于公,而天下不蒙其祐,两将相衡,度量较然矣。 [82](《读通鉴论》)
张彦士:光弼心乎国者也,故百战争能,唯恐其国之不复。又心乎君者也,故被谗而不欲自明,惟兽其君之自悟。又能保其身者也,故畏谗疑沮,顾望而不敢前。 [85](《读史矕疑》)
牛天宿:“唐室再造,李郭之力也。” [85](《百僚金鉴》)
朱轼:“光弼贤将也。其用兵峻厉严肃,料敌如神。唐室中兴,厥功为钜。独异其起戎行,而能持节行读书执礼,以孝友着闻,斯岂寻常将帅所可同年语欤!使时无朝恩、元振,不以忧防惧祸来,晚节全镜之埃,则汾阳何以过焉!” [83](《史传三编》)
蓝鼎元:①临淮用兵胆略,汾阳亦当怖服,其逊汾阳者,德耳。 [85](《修史试笔》)②光弼贤将也,其用兵峻厉严肃,料敌如神,唐室中兴,厥功为大。独异其起戎酋、终行伍而能持节礼。读书执礼,以孝友著闻,斯岂寻常将帅所可同年语欤?使时无朝恩、元振,不以馋惧祸来,晚节全镜之埃,则汾阳何以过焉? [85](《修史试笔》)
陈宏谋:“唐自中叶以后,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钺。虽老奸巨盗,或出其中。而名卿贤将,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来瑱、李抱玉、段秀实之流,所得亦已多矣。” [84](《历代名臣奏议》)
爱新觉罗·弘历:“李郭虽并为中兴名将,输忠王室,然朔方受代之际,使子仪、光弼易地而居,恐光弼不能如子仪之略无芥蒂矣。” [85](《评鉴阐要》)
①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 [86](《盛世危言》)
②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孙膑、吴起、白起、耿弇、杨素、慕容绍宗、李光弼、马燧等,才将也。 [87](《储将才论》)
刘体仁:“光弼与子仪齐名,而晚节拥兵不朝,诸将遂不禀畏,愧恨而卒,犹不及子仪。子仪能忍而光弼不能忍,以致于死。” [85](《通鉴札记》)
蔡东藩:“九节度中,郭李最为忠智,若令郭功邺城,李攻范阳,余七节度分隶两人,则号令既专,责成有自,安庆绪似釜底游鱼,不亡何待?史思明虽较强盛,以光弼制之,亦觉有余,何致有相州之溃耶?乃内宠李辅国,外任鱼朝恩,舆尸失律,理有固然。藉非然者,河阳一役,光弼仅有众二万人,粮食亦第支十日,卒之击退贼军,大获胜仗,是可知分听生乱,专任有成,何肃宗之始终不悟也?” [88](《唐史演义》)
近现代
李震:“其后不有李光弼守住太原,则肃宗亦无所作为;不有张巡、许远致死睢阳城,则江、淮之地将尽陷于贼手,唐已无其复国之望,历史上继唐者,将为大燕帝国。是李光弼与张巡,实唐代中流砥柱,挽狂澜于既倒之人。” [89](《中国历代战争史》)
崔瑞德:“这两人(郭子仪、李光弼)即令不像后世史家所说的那样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天才,也仍不失为有能耐和富于经验的将领。” [90](《剑桥中国隋唐史》)
尽释前嫌
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时,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担任牙门都将之职,但不能和睦相处,虽然同桌吃饭,却互相瞪眼,不肯交谈。后来,郭子仪接替安思顺任节度使,李光弼就有意离去,心里犹豫不决。十天后,唐玄宗下诏命郭子仪率兵东征,李光弼进入官衙见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儿子女。”郭子仪即刻走下堂来,搂着李光弼上堂,流着泪道:“当今国乱主迁,没有您的协助,我怎么能够出兵打仗呢?现在哪里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呀!”于是互相扶持对拜,共谋破贼大计。 [93]
速斩崔众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因太原节度使王承业不理军政,命御史崔众到河东接替。崔众因轻视王承业,纵容部下全副武装地闯进王承业的府衙中嬉戏。李光弼得知后,心里不平。后来,崔众要将兵权交给李光弼,崔众带着部下来见李光弼,李光弼出来迎接,二人的队伍相接时,崔众竟不顾礼法而不回避。李光弼对崔众的无礼行为很愤怒,而崔众又不立即把兵权交出,于是李光弼就下令将崔众逮捕。这时,朝廷派遣宦官来到河东,要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手持敕书问李光弼崔众的行踪。李光弼答道:“崔众犯法,我已将他逮捕。”宦官把敕书拿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如今只不过是杀一位侍御史;如果宣布了诏命,我就斩杀一位御史中丞,如果拜授他为宰相,我也要斩杀他这位宰相。”宦官一听此话不敢再多言,只好带着敕书回京。次日,李光弼派兵包围崔众,在碑堂下把他当众杀死,还让他的家属来吊祭。从此,李光弼威震三军。 [94-95]
美马计
李光弼守卫河阳时,与史思明对峙。史思明有一千多匹战马,每天在河南边洗马,用来显示他的马多兵强。李光弼便在诸营中选出母马五百匹,等史思明的马下河时,他把母马赶下河,因为母马都有马驹在城内,所以母马不间断地嘶鸣。史思明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便渡过河来,李光弼都赶进了军营。 [34] [96]
智降两将
李光弼像 [97]
河阳之战时,李光弼在野水渡地方防备史思明。到了晚上,他撤回河阳,只留部将雍希颢领一千多人守卫。李光弼对雍希颢说:“贼将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都号称万人敌,史思明必然派一人来劫我。我先走了,你领兵在此等候。如果贼人前来,不准和他们交战。他们若是投降,就和他们一起来。”诸将不知其意,都暗中嘲笑。随后,史思明召来李日越说:“李光弼擅长守城,如今外出,正是打败他的好时机。你率精骑连夜渡河,为我把他抓来,如果抓不到,你就不要回来见我。”李日越率领五百骑兵出发,在早晨接近了雍希颢军。雍希颢让士兵隔着战壕休息,只是呼喊着互相察看。李日越感觉很奇怪,问:“司空(指李光弼)在吗?”唐军回答:“夜间走了。”李日越又问:“你们有多少兵?。”回答:“有一千人。”又问:“将领是谁?”答:“是雍希颢。”然后对部下说:“现在失掉了李光弼,就是抓住雍希颢回去,我也免不了一死,不如投降为好。”于是请求归降,与雍希颢一起同觐见李光弼。李光弼厚待李日越,视他为心腹。高庭晖得知此事后,也来投降。 [35]
有人问李光弼:“你招降二将为何这么容易?”李光弼说:“这是人之常情罢了。史思明时常遗憾不能与我在野外交战,得知我在城外,就以为一定能够抓到我。李日越没有抓到我,一定不敢回去。高庭晖的智勇在李日越之上,听说李日越受我宠任,一定想夺走他的位子。” [35]
双旌在门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前后十年间三次入朝,与其异母弟李光进同在京师,二人各自奉养生母,史称“双旌在门,鼎味就养,甲第并开,往来追欢,极一时之荣”。 [98]
惊服田神功
淄青节度使田神功从副将出身,累功至节度使。他的幕僚都是从前的部曲,田神功大模大样接受他们的叩拜,即使是对待前节度判官刘位等人,也仍是如此。等看到李光弼与其判官张傪行对等礼时,才大吃一惊。田神功回府后,问刘位说:“李太尉(指李光弼)今日见张郎中(指张傪)来,与他平礼回拜,这是什么礼节?”刘位回答:“使主(指节度使等官)对于判官及幕僚,没有接受他们平拜的礼仪。”田神功说:“您为何不早些说?”于是召集幕僚,说道:“我田神功行伍出身,不懂朝廷礼数,误受诸位平拜。诸位也不说,铸成田神功的错,现在回拜诸位。”于是逐位予以拜谢。 [99-100]
后事安排
李光弼临终时,属下问他死后的安排,他说:“我长年在军旅,不能回家奉养母亲,是不孝子,还说什么呢?”最后拿出府中剩下的绢、绸、布匹分送给部下将领。 [101]
临淮遗法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大举入侵,进逼长安,李光弼的爱将郝廷玉驻守便桥(今陕西咸阳渭桥)。观军容使鱼朝恩听闻郝廷玉擅长排兵布阵,想看他训练检阅部队。郝廷玉便在营中排列队伍,击鼓鸣角出军,分列为阵,伸张舒展,或离或合,进退如一。鱼朝恩观后,不禁叹道:“我在军中十多年,今天才见得郝将军训练军队啊。如此治军,面前又怎会有强敌?”郝廷玉伤感地谦谢道:“这不是小将我所擅长的事,是临淮王(李光弼)的遗法。太尉(亦指李光弼)擅长统军,赏罚得当。每当将帅挥旗操演军阵之日,军士稍不从命,一定斩首示众,因此众人都主动效命,而赴汤蹈火、驰骋奔突,那情景真令人有心破胆裂之感。太尉去世后,不再有将帅挥旗操演军阵,这些实在不值得被军容使(鱼朝恩)称赞。” [102-103]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李令节
官至左威卫大将军、幽州经略军副使。
祖父
李重英
官至鸿胪卿兼檀州刺史。
父亲
李楷洛
原为契丹酋长,后降唐,累官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一作郡公)。以骁勇善战出名,在反击突厥战争中暴卒。死后赠营州都督、司空,谥号“忠烈”。
母亲
李氏
燕国公李楷固之女,封韩国太夫人。
平辈
兄长
李遵直
官至将军。早逝。
李遵行
官至将军。早逝。
弟弟
李光琰
早逝。
李光颜
官至特进、鸿胪卿。
李光进
官至太子太保、渭北节度使,封武威郡王。
——
妻子
王氏
出身太原王氏,封薛国夫人。先于李光弼逝世。
子辈
儿子
李义忠
官至太仆卿。先于李光弼逝世。
李象
官至太仆卿。
李汇
官至泾原节度使。死后追赠工部尚书。
孙辈
孙子
李黯
官至景州刺史。
据《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公即蓟国公之第四子也”,则李光弼应还有一兄,名不详。
表格参考资料 [49] [68]
李光弼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一题《李临淮兵法》2卷 [91])各1卷,今已佚。 [92]《郡斋读书志》卷14称《李临淮武记》“其书凡一百二章,末云‘吕望智廓而远,孙武思幽而密,黄石宽而重断,吴起严而贵勇,墨翟守而无攻,老聃胜而不美,今择其精要,杂以愚识,为一家之书’。”有说法认为此书为李光弼的幕僚张傪所撰。 [5]
《全唐文》录有其文1篇:《辞疾让官表》。 [6]
李光弼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1公里处。墓因在古老灌区,淤冢地下,墓地地面仍有唐碑、清碑2通。 [104]
唐碑为张少悌所书,碑文为杨炎所撰,碑高4.03米,宽1.30米,厚0.40米,碑头浮雕六螭首沿两侧下垂,碑首阴刻篆文四行“大唐赠司空李府君神道之碑”12字。碑文隶书22行,行34字,挺秀流畅。碑刻立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三月,碑文对其祖籍和本人身世有述。清碑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命富平县令吴六鳌所立,正面隶书“大唐太尉李公光弼之墓”10字。 [104]
据《富平县志》载,墓旁有祠,祠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县令王哲为记立碑,该祠系毁赤眉祠宇而建立,以赤眉祠宇其材所建。1956年8月6日,李光弼墓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4]
《颜鲁公集》卷4《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68]
《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 [71]
《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 [49]
网址:李光弼 https://mxgxt.com/news/view/442170
相关内容
郭子仪与李光弼:名将命运对比43岁天后米娜恋上26岁偶像柳弼立 米娜柳弼立相差17岁堪称母子恋
周沫分享黄季弼的数学加密思路
第一次招安,为何只有弼马温一职空缺?武曲星君:看人下菜
西游记我们从小看到大,那你知道弼马温大人是啥级别吗?
崔承弼
团结合作的名人事例
李到晛、林智妍恋爱不是玩笑!6对认爱韩星情侣,Jisoo闪电分手
李星民主演喜剧新片《帅哥们》
登上朝鲜的舞台,这些韩国艺人需要具备什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