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坛八卦到江湖趣闻,看李翰祥如何细说三十年影坛风月

发布时间:2024-12-23 13:41

1980年8月的一天早晨,导演李翰祥被一通电话吵醒:“翰祥,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老严死了。”

“哪个老严?”李翰祥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严俊嘛!八月十八日,五点钟死在纽约。”

李翰祥感到一阵惘然,严俊原名严宗琦,是李翰祥的多年老友,也是邵氏电影公司旗下的著名导演。早在7年前,严俊就已退出影坛,移居海外。李翰祥与他多年未见,再次听闻音讯,对方和自己已人鬼两隔。

第二通电话响起,这次是邵氏的制片人汪晓嵩。

“翰祥!老严死了,在美国。”

李翰祥假装惊讶“哦”了一声,不过对方话还没说完。

“听说是看了你的《细说从头》气死的!”

对于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圈,《三十年细说从头》的出版是一件大事。原因不但来自作者李翰祥在华语电影界的扛鼎地位,还因其口无遮拦、惟妙惟肖的叙事节奏,使得近千篇、百万字的文章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十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足令最资深的电影迷大饱眼福。也只有看过李翰祥文字的观众,才能够理解这位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何以能够驾驭如此驳杂的南北俚语和市井风情。

李翰祥祖籍奉天(辽宁),九一八事变后,举家移民北平。1948年年底,有志于以电影为业的李翰祥怀揣剧作家沈浮的介绍信前往香港发展。十年后,这个北方长大的黑脸青年凭借林黛、赵雷主演的黄梅调电影《貂蝉》在第五届亚洲影展上连摘五项大奖,奠定了自己在香港影坛的地位。此后的三十余年时光,李翰祥几乎以一己之力,为香港电影开辟了黄梅调电影、史诗电影、骗术电影、风月电影等类型。

这本回忆录原本在1979年至1982年间以连载形式刊登于《东方日报》副刊。1983年,李翰祥开始着手返回中国大陆,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专栏从此搁笔。同一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将这三年来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分为四册出版。

其实早在1977年,李翰祥就已在这家港九地区销量最广的日报上连载过十一天回忆文章《我与林黛》。林黛是1960年代在香港红极一时的演员,被誉为“明星中的明星”,她与国民政府时代云南省主席龙云的第五子龙绳勋的婚姻更是让影视界后辈艳羡,殊不知林黛的婚姻并不幸福。1964年,这位30岁的影坛天后在家中服安眠药自杀。十多年后,《东方日报》总编辑周石邀李翰祥回忆与林黛的合作时光。尽管这系列文章在发表后大受欢迎,但李本人视其为游戏之作,一旦停笔,便一头扎进电影片场的工作里。

两年后,经过日报记者多次劝说,李翰祥决定以《三十年细说从头》为名,在《东方日报》副刊版面开设专栏,历数其自1948年进入影坛以来的三十年见闻。大导演落笔之下全无顾忌,香港影坛帝后们的昔日肖像或轶事丑闻经由李翰祥插科打诨式的描绘,再次成为1980年代的香港市井谈资。

专栏确立之初,承担编辑工作的日报记者谢家孝曾为如此宏大标题捏一把汗:万一李导演写了几天后,失了兴致,专栏如何自圆其说?此后几年中,谢家孝俨如保姆般敦促李翰祥按时截稿,每逢新片拍摄外出取景,谢家孝都会提前电话导演,提前拿到多篇备用文稿。甚至当李翰祥在1980年底赴美后,一度通过越洋电话口述回忆录的形式维持专栏登载。种种曲折,难以为今天的读者们想象。

李翰祥讲述往事,一大特点是兴之所至,口无遮拦。读者在阅读其回忆记叙时,往往也只能目瞪口呆,或者面红耳赤。提起某早期明星在片场公然与女演员偷情的逸闻,李翰祥口若悬河,甚至连细节也会多加渲染。而李翰祥对朋友们的调侃更是司空见惯,连“蒋一秒”这类近于黄色文学的趣谈,也被抖落出来。而谈到老板邵逸夫因餐会不肯陪酒而被某大明星之母以酒浇颈时,李翰祥全然一副“幸灾乐祸”之态:

“再看六先生时,还不能不令人佩服,连头都没缩一下,脸上依旧笑眯眯、眯眯笑,大概他的英文名字就是笑出来的,不然怎么叫‘阴阴笑’(Run Run Shaw)呢?”

李翰祥惯于在每篇专栏结尾预告下期内容,如此一来,明星往往能够自动对号入座,按捺不住之下,李翰祥接到各路影后电话被求“放一马”的经验也就屡见不鲜。好在此时李翰祥早已是两岸三地赫赫有名的大导演,一通安抚过后,虽会隐去姓名,但该说的风流趣闻依旧不留情面,细心读者按图索骥,往往能够还原当事人信息。

按常理而言,如此肆无忌惮的爆料,早该被影坛耆宿围而攻之,只因李翰祥爱开玩笑的性格,早已是人所周知,并且他本人绝非扬人之短隐己之非,对自己与第一任女友周晓华感情不顺时、竟前往宿舍带小镜子偷窥周女士便溺一事,李翰祥照样和盘托出(李翰祥后称小镜子实为旁人杜撰)。

就连这种不光彩的事迹,在李翰祥的嘴巴里仍具有电影史上的意义——几天后,李翰祥在长城电影公司的片场画海报,先后两位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老先生前来向李翰祥打招呼,连讲话方式都是一个样:

“李翰祥嘛!谁不知道。今天带小镜子了吗?”

这两位老先生便是中国美术片的鼻祖人物万古蟾与万籁鸣,他们是孪生兄弟,当时正在长城公司担任布景师和美术部主任。1941年,万氏兄弟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在偶遇青年李翰祥后不久,万氏兄弟回到上海,加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终于在1964年完成了影响几代人的美术电影《大闹天宫》。

在上千篇回忆小品堆叠而成的文献大山里,周璇、赵丹、张善琨、邵逸夫、胡金铨、张彻……纷繁复杂的香港电影史话如卷轴般在读者面前铺陈开来,李翰祥凭借过人的记忆,将数十年来往事点缀得栩栩如生,同时乐于分享自己对于电影艺术的见解,随时摘取自己作品桥段以供解剖。

在专栏连载中,李翰祥最爱捉弄的人便是严俊。严俊出身电影世家,他叔叔严华绰号“桃花太子”,是周璇的第一任丈夫。严俊进入电影行业的时间大致与李翰祥同时,这使得两人在工作中形成了亲密的关系。这也使得李翰祥在回忆严俊时思路极为活泼,从“严俊出洋相的故事”、“严俊财大气粗身子虚”、“严俊忽变了蒙古人”这样的标题中可见一斑,很难相信就在一页之前,李翰祥还在为好友故去而伤感。然而这就是李翰祥的性格。

对于女星林黛的香消玉殒,李翰祥在很长时间里都难以释怀。他在写作中一再回忆与林黛的交往。

林黛曾与李翰祥某位好友交往,后与龙五公子闪电般结婚,为此李翰祥忍不住质问林黛:

“你知道!林黛,在我眼里你应该比圣女贞德还贞德,所以当我听见别人说你嫖了人家儿子时,心里好不是滋味。我觉得这句话,不只侮辱了你,也侮辱了我,甚至侮辱了整个电影界。”

林黛的回答却让这位大导演意想不到:

“好了,我不做嫖客,宁愿做茶花女吧!我真想有人把撕碎了的钞票撒在我的头上,摔在我的脸上!可是,那只是我的妄想,我这个茶花女遇见的不是阿芒,翰祥,你知道,我一心一意地想嫁给阿芒。”

满篇的嬉笑怒骂后,李翰祥仍为这些不幸的故人预留了浪漫的余地。

李翰祥的专栏只写到了1982年,在这以后,他带着满肚子野心去北方的龙潭虎穴闯了一遭,留下数部鸿篇巨制后,又被时代所累,落得被封禁返港的下场。多年以后,当禁令取消,内地再次向他发出邀请,筹备大型电视连续剧《火烧阿旁宫》,命运却不再愿意给这位七十岁的电影人提供舞台,1996年底,李翰祥在北京突发心脏病去世,《火烧阿旁宫》化为乌有。

李翰祥在电影片场

在同时代的导演中,能与李翰祥比肩的,往往人们只能举出胡金铨、张彻寥寥数人,而在这一代电影人纷纷仙游后,胡金铨的《侠女》、《龙门客栈》,张彻的《十三太保》、《刺马》至今仍留给电影界无数致敬题材,李翰祥的电影却似乎渐渐走入寂寞。

2017年2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借李翰祥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之机,经过重新增补、整理,向中国内地读者推出一字未删的《三十年细说从头》,此次系这套回忆录在内地首次出版完整版。

纵观李氏一生,三入香港,两度北上,在台湾羁旅七年,经历不可谓不坎坷。而他从各大片场打短工开始,练成电影技术十项全能,辗转开拓了从黄梅调到风月片等多类型上百部影视作品,对香港电影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曾在1960年代将李翰祥作品《倩女幽魂》、《杨贵妃》推荐至戛纳电影节的电影研究学者皮埃尔·里斯安(Pierre Rissient)如此评价:“李翰祥一生的作品汪洋恣肆,虽也有庞杂之嫌,但若以电影去闪烁千年中华文化之火花,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这些作品竟多在背井离乡之地完成。”《大军阀》也好,《风月奇谭》也好,多取材自李翰祥早年在北方耳濡目染的传闻。看近些年,内地导演如姜文、程耳所做的电影创作,便知李翰祥的道路还应发扬光大。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网址:从影坛八卦到江湖趣闻,看李翰祥如何细说三十年影坛风月 https://mxgxt.com/news/view/441026

相关内容

七八十年代香港影坛十大武打明星
邵氏四大导演之一:李翰祥,他擅长的不仅是风月片(上)
李翰祥为什么被称为金牌大导演?
8090年代内地十大电影演员 八九十年代大陆影坛十大明星 80
魏君子:刘家良是影坛武林的最后宗师
整治娱乐圈,李翰祥五十年前就提过了
李翰祥:华语电影界的巨星与天才导演
《年三十的歌》:岳云鹏相声,让人回到90年代的歌坛
七八十年代内地十大电影演员 7080年代内地影坛十大明星 七八十年代大陆著名电影演员盘点→买购网
八九十年代内地十大电影女演员 8090年代内地影坛十大女星 80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