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导演、编剧和演员幕后那些“相爱与相杀”

发布时间:2024-12-23 08:21

原创 李程程 钛媒体

▎我们和《人世间》导演、编剧和演员聊了聊,一部严肃文学作品是如何影视化的。

钛媒体编辑丨李程程

将一部严肃文学作品,经过一整套影视工业流程改造,出现在屏幕前,与万千观众见面,接受大众的审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制片、导演和编剧之间,又会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当各方发生了不同意见的而产生冲突的时,如何化解?谁说了算?

时值由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三驾马车”联合推出的现实题材当代大剧《人世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热播之际,钛媒体APP与该剧的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以及编剧王海鸰聊了聊这部剧台前幕后的隐秘故事。

《人世间》以中国北方城市里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呈现了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迁的生活史诗。

电视剧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同名小说《人世间》,曾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首届吕梁文学季“吕梁文学奖”,故事基底夯实。

但要将这样一部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影视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更淋漓尽致地还原故事中横跨五十年的时代真实感和年代感,剧组主创从剧本筹备就历时三年多之久,并进行了耗时六个月的紧张拍摄。

而一边改写,一边拍摄,直到剧组杀青前两个月,剧本也才算是真正完成。

得之不易的剧本题材

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始终认为,电视剧的拍摄,就像是任何项目的进行,筹备阶段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方向如果选错了,就像是盖楼,地基就打错了。因此,剧本是这一切的核心。

李路执导过反腐热播大剧《人民的名义》,有着丰富的经验,对现实题材影视剧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告诉钛媒体APP,多年来一直想要创作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电视剧作品。

《人世间》导演兼总制片李路,代表作品有《人民的名义》、《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等优秀电视剧

三年前,他曾以个人的名义,购买过一本关于工人阶级、关于国企工厂改革的小说,但由于种种原因,“找了一圈编剧没有人敢写”,他说,中国社会把工人阶层淡忘到这个程度,是万万不该的。直到版权到期了,也没有人做,作家也义无反顾把版权收了回去。

当时,这本书的作家还问李路,为何对工人题材如此感兴趣?李路回答说,现在市场上就缺这类题材,这几十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没有一部拿得出手的影视剧来描写工人阶层,无论是农民工,又或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李路希望有一部作品,能让年轻的观众明白,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来之不易。

此前,李路一直在和腾讯影业接洽,寻找合作项目,后来腾讯影业给李路推荐了这部梁晓声的作品《人世间》。“看了之后觉得确实是‘我的菜’,书中多年沉淀的东西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也是我多年思考和感受的。”李路说。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合开发、联合投资电视剧《人世间》。

他向钛媒体APP解释道,《人世间》里人的那种纵深感,是他常年喜欢的取向。梁晓声这种靠生活点滴堆积的小说,一生在他的作品里面不会有太多,“这种靠细节取胜的东西,作家也好,演员也好,如果他贡献出来了,也只能贡献一两次,就那么多了。”

此外,作家梁晓声的人格特质,也是吸引李路的原因之一。在李路眼中,作家梁晓声是众多作家之中,真正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他对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以及国家命运发自内心的关切,并且不是说说而已。

《人世间》讲述的故事设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北方某省会城市平民社区“光字片”居住着周姓一家,父亲周志刚在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长女周蓉追随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周家只留下小弟周秉昆与周母相依为命。

《人世间》的故事横跨50年,也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在近五十年的岁月里,周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周秉义大学毕业后从政,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经历仕途沉浮;周蓉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却情路坎坷。周秉昆与美丽又不幸的女子郑娟相濡以沫,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工人成长为文艺工作者,经历“下海”的挑战和阴差阳错的牢狱之灾,在平凡的岁月里扶持邻里亲友共同前进。

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原著《人世间》大约有115万字,但毕竟是严肃小说,内容不完全是剧情,梳理之后,还有多少适合电视剧这一载体的表达,需要一个有一定年龄经历,且有过实操经验的好编剧来操刀。

李路想起了著名编剧王海鸰。她之前的编剧作品《中国式离婚》和《牵手》,都让李路意识到,王海鸰在剧作的细节和情感上的把控功底深厚,这两点对于《人世间》至关重要。“如果剧本不好,导演和演员再好,长篇电视剧也是很难撑起来。”

于是他向王海鸰发出了剧本改编的邀请。

从相爱相杀到精神“合流”

最开始决定接下《人世间》的改编工作,王海鸰心中是有很多顾虑的。

王海鸰曾执笔《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等作品,对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尤为擅长呈现这些观念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

王海鸰,中国著名作家,总政话剧团著名编剧,编剧创作的电视剧《牵手》、《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都带来收视热点和社会共鸣。

她告诉钛媒体APP,《人世间》这本小说,当年是以最高票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为纯粹的严肃文学的代表作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写人,没有太多的故事性和戏剧感。

这必然给剧本改编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剧本改编需要故事性、戏剧性,要通过影像,把所有的心理活动、描述都给外化出来,还需要有巧合、波折、冲突等跌宕起伏的情节。

该书的原著作者梁晓声,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人世间》身上付出的心血,一开始并不包括影视化的想法,这和之前自己的很多作品都不太一样。

在从事编剧工作近三十年的王海鸰看来,只有戏剧和小说真正的融合了才是好的剧本。只有戏剧性,那只有骨骼,而只有文学,就是只有血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的剧本。

但之所以愿意接下这个重任,王海鸰坦承,是小说的主旨打动了她: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呐喊,为他们发声。而小说亲历的年代,正与王海鸰的成长时间是重合的——她与剧中的周秉昆几乎同龄。

但她与剧中人物的人生轨迹却不重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中,他们到底是如何走过来的?这都是王海鸰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写了两三年,一直到我们拍摄中还在调整剧本。”李路对钛媒体APP说,创作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王海鸰老师很有个性,梁晓声老师也很有个性,我也是有个性的。”

在创作过程中,王海鸰跟主创团队几次开会磨合之后,达成了一些共识:小说是作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经历,是有局限的,不可能全方位了解。《人世间》电视剧中,除了要有普通人的故事之外,还要有官员、企业家和知识分子等精英群体的影子。

这也就意味着改编的工作量非常大。去年10月,在发布《人世间》电视剧首支预告短片的时候,王海鸰在微博上转发并写到“从业来最艰难的创作,一路与制片人、文学编辑相爱相杀。剧本完成去广安门中医院看医生:肝血不足。”

2021年10月16日,王海鸰发微博表示,《人世间》“是从业来最艰难的创作”

说起创作过程中相爱相杀的经历,她向钛媒体APP回忆起来,还颇有点不平。

在《人世间》这个项目中,他们的日常合作的模式是,每天晚上,王海鸰把改好的剧本一传递过去,制作团队当晚就组织主创和剧组主要负责人围读,并且立马给到王海鸰反馈意见。有时候讨论得比较晚,半夜两三点,他们也会将想法远程发送给王海鸰。

“开机之后,我压力很大,这超出了我以前创作经历,我每天工作8个小时,从早晨坐到电脑前一直到中午,中午小睡一小时,下午又一直到晚上,脑子里不断往外掏的的过程。”王海鸰说,要是表扬的意见还好,如果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几乎一夜无眠。

这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而言,身心上都是一种折磨。而王海鸰期待的是更多的正向激励,“我说你得夸我,像幼儿园的小孩一样,要正向激励,到现在他们都没有正向激励过,这是相爱相杀。”

负面反馈还是会在不经意间袭来。有一天,王海鸰正在聚精会神写作的时候,李路突然发来一个微信语音说,“这段戏写的什么,没有意思,太水了。”

当时,王海鸰有点炸了,也有点懵,一来,她不清楚李路导演说的是哪段戏,二来,她认为,剧本都导演都已经通过了,都已经在拍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但回过神来,王海鸰也明白,导演在拍戏的时候,只会关注到当前这场戏的情节,前后剧情可能有所淡忘。但作为编剧,对剧情脉络是清楚的。并且,王海鸰认为,一部剧的情节,不可能完全是紧绷的,需要一些“闲笔”作为填充。

随后,王海鸰也为自己的激烈反应向李路道歉,李路继续将这段戏导完之后,也认可了王海鸰的观点,并且认为剧本很好,没有问题。

李路对编剧的创作过程十分理解。这个过程中,既要把握自己的想法,又要尊重编剧的意图,如何达到一个最佳的合作状态?李路知道,编剧是十分脆弱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是需要保护的。但作为总导演和总制片人,李路的职责是,成功的运营和运作好这个项目,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我不是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去PK一个编剧,而我要辅佐一个编剧把这个戏顺利且成功写好。因为每天拍完戏之后,包括演员和剧组二十多个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都会在一起围读剧本。因为大家沉浸在这个故事里很久了,哪场戏、哪句台词、哪个人物跑偏了,都会有感觉。”李路说。

“不是专业出身的人,才可以评价剧本的好坏,观众没学有过戏剧,但他们都知道剧好不好。”李路对钛媒体APP说,他非常尊重大家对一个剧本的第一感觉,以前也经常让公司的司机、财务看剧本,不用他们讲出道理分析剧本好坏,只要直接告诉他好不好看。而最终剧本的走向,以及怎么改,还必须由李路来定。

这种合作关系,在王海鸰眼中就是一种“相爱相杀”的状态,但同样也是精神上、艺术上的一种合流,一种契合,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关系。

“就在这种非常痛苦,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我们在艺术上的认知高度一致。而且我只认艺术,我没有什么人际关系顾虑在里面,我得罪你了,你让我丢人了,这些一概没有,我们都不在乎,彼此印象都非常好。”王海鸰说。

好的演员会给自己“加戏”

演员也有和角色磨合的需求,为此,他们在拍戏的过程中,也会对编剧和导演提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

殷桃是李路和王海鸰眼中非常认真的一个演员。他告诉钛媒体APP,殷桃是剧组演员里对剧本研究深、功课做得非常充足的演员。殷桃扮演的角色郑娟,是一个1953年生,温婉秀丽、柔美娟秀的小女人。特殊的身世造就了郑娟吃苦耐劳、隐忍善良的美好品质。她的未婚夫涂志强死后,郑娟对涂志强曾经的欺骗守口如瓶,孕期的她靠着穿糖葫芦和糊纸盒勉强维持生计。

演员殷桃饰演的郑娟,让人怜爱和同情,但骨子里非常坚定。而殷桃正相反,所以转换起来有一定难度。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逆境,她从不自怨自艾,更不会逆来顺受、向命运低头。忠厚老实的周秉昆受人之托,定期给郑娟送生活费。周秉昆爱上了郑娟,郑娟也被他的锲而不舍打动,对他的态度从最初的冷若冰霜变成依赖,日久生情。二人相濡以沫,互为精神寄托。

与雷佳音的情况不同,殷桃和郑娟在个性方面相似度低。郑娟外表柔弱,让人怜爱和同情,但骨子里非常坚定。而殷桃正相反,所以转换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刻画郑娟这个角色时,王海鸰也向钛媒体APP坦言,是相对困难的。因为这样一个一辈子没有正式工作,且又勇敢坚强的女性,距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要想象起来非常困难。

在拍摄的过程中,演员殷桃也持续不断与王海鸰沟通。有一次她对王海鸰说,“郑娟作为他弟弟的弟媳妇,和大哥一次交集都没有,能不能加段戏?”

但戏眼在哪里,该怎么加,王海鸰是没有头绪的。加戏是有机体,必须和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后来,突然灵感来了,就加了一段。演员和导演看完之后觉得很好,殷桃还主动联系王海鸰说,“老师我现在就想演这段戏,我太喜欢了,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演好戏”。

另一个让编剧王海鸰印象深刻的是演员成泰燊。

演员成泰燊认为,不能将冯化成简单粗暴地塑造为一个天生坏人

在塑造冯化成的时候,其扮演者成泰燊也向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开始,王海鸰的设定,冯化成是一个反面角色,是一个喜欢到处睡女人的“人渣”。因为作为群像戏,人物太多的时候,编剧难免会淡化一些配角的笔墨。

但成泰燊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周蓉嫁给冯化成,如果只是因为崇拜他,然后自己成功了就不崇拜了对方了,这本身就是对周蓉人格的贬低。在他看来,即便是反面角色,也要把一个人是如何变坏的原因讲清楚,不能简单粗暴地表达,他就天生是一个坏人。

这些事情,都对王海鸰触动特别大。在以往,可能有些编剧会认为作品是个人的,会对各个角色有所保留,而未顾及到其他人的感受。但是,影视剧是一个集体作品,除了导演之外,每一个演员,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角色,也是在全情投入。就是在导演和演员的各方督促下,以及与他们的磨合的过程中,王海鸰加深了她对于编剧和内容创作行业的认知。

“演员在这个点上改变了这个人物的命运,而且改对了,不是单纯想演好人或者坏人,而是想演一个合逻辑的人。这里都有成长,我也有成长。这次合作是我从业以来最难的一次,也是从业以来最愉快的一次,沟通最畅通的一次,这个团队比较专业。”王海鸰说。

她告诉钛媒体APP,这部剧让她强烈感知到了中国电视剧产业的一个变化——整个剧组的文学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不是像以前,制片团队更关注市场的导向,关注在掌握遥控器的大爷大妈心里在想些什么,现在他们更关心的是,该如何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得,并且以此来容纳更多人来喜欢。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采访、撰文|李程程)

原标题:《《人世间》导演、编剧和演员幕后那些“相爱与相杀”|钛度专访》

阅读原文

网址:《人世间》导演、编剧和演员幕后那些“相爱与相杀” https://mxgxt.com/news/view/435543

相关内容

谈编剧、演员和导演
《寻找编剧》第四集:浅谈编剧与导演、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编剧和导演的区别
幕后英雄:那些潜藏在娱乐圈的编剧与制片人们
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
曝韩国好编剧薪酬超明星 可自己选导演和演员
揭秘明星与导演幕后的那些事
宋丹丹与编剧起骂战 导演:大腕儿也得尊重编剧
法国导演、编剧陈英雄:非常渴望和中国演员合作
追剧为了演员还是编剧?来八一下那些有名的韩国编剧(提及导演) ...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