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狂怼长辈撕破脸:你可以活得任性一点
本文系网易公开课出品,更多内容下载网易公开课APP。
在一期《奇葩大会》上,作家蒋方舟提到一个概念:讨好型人格。她说自己就因为这种人格吃了不少苦头。
她从不跟别人起冲突,没有一段“可以坦然地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对方面前、无需顾忌对方感受”的、真实的关系。
这与情商、懂事、善良包容无关,只是因为她害怕让人觉得不高兴。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对方打电话过来骂她,她就一直道歉,整整两个多小时。
后来她挂断了电话,男友却不断地打电话过来,她看到来电显示吓得浑身发抖,却依然不敢告诉男友“你别这样做了”、“我要生气了”。
在工作中,即便是并不认同对方的说法,觉得对方不过是在胡说八道,但是蒋方舟依然会恭敬地说:“老师您说得太对了,您再给我们来一段呗。”
但是有一次,蒋方舟和一位前辈吃饭,对方倚老卖老地教训她,然后她突然觉得这样不对,于是骂了那个人后摔门而去。
蒋方舟花了很大力气学会的事情,还有很多人学不会。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情绪,努力让自己符合别人的期待,而不敢拒绝别人。
总在取悦别人,让他们的心理缺乏健康的个人边界,认为自己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也不擅长做决定。
总把“我都可以,你喜欢就行”挂在嘴边,不敢麻烦别人,也没有真正地在乎过自己。
很多人在交际中受这种性格的折磨,都是因为小时候经历的“忍让教育”。
一、“没人疼”变“没人生”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懂事算得上是孩子最值得称赞的优点。
不会违背父母的意愿,不爱添麻烦,有什么事情都想着自己解决。但这份成熟与稳重,要以牺牲孩子的童心与任性的天性为代价。
《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善良懂事,因为是家里的二女儿,上有强势优秀的姐姐,下有需要照顾的弟弟,她总是被忽略,总是做退让和忍耐的那一个。
家里仅剩的两个鸡蛋只会留给姐姐和弟弟,炸整鸡的鸡腿也只会分给他们,就连生日都是跟着姐姐过的。
剧中有句台词: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更可怕的是,小时候他们用“懂事”来讨好大人,长大后就会用“懂事”来讨好身边的其他人,永远只会把委屈往肚子里咽。
2017年日本亚太电影节获奖短片《态度娃娃》里,女孩艾利从小就十分在意他人的目光。
小时候,男孩不小心用足球打破了艾利的鱼缸,艾利转过头宽容而礼貌地微笑着接受男孩的道歉;
和朋友相处的时候,艾利总是微笑着坐在一旁,应和朋友的观点与看法……
她总是在微笑,最后笑容变成了她脸上的面具,怎么也摘不掉了。
艾利凭借着这个笑容成为了明星,发型被人追捧,笑容也被人争相模仿,可是她的朋友却背着她说:“艾利只会笑,在与不在的意义没什么不同。”
那条因为小男孩而死的金鱼就像是艾利人生的分岔口,从此,她学会了忍让宽容,学会了讨好,学会了用微笑来面对一切。
但其实她很难过,她想改变这一切。
所以在全国巡演上,艾利当众打破了自己脸上的面具,面具里面空空如也。
微笑的假面戴得太久,就变成了真的脸。
最后,打破面具的艾利又按照别人另外的期待活了下去,她不再微笑,却成为了大家眼中叛逆的先锋。
可是这也不过是另外一张面具罢了。
活在别人的要求与期待中的人,在不断讨好迎合他人之时,早就已经丢失了自己。
一直讨好别人,轻则丢失自我,活成了别人要求的样子,重则承受不了压力而崩溃,甚至做出傻事。
把讨好与忍让当成懂事,把懂事当做是标准与优点,就是在一步步地把人推向深渊。
二、忍让不等于丧失原则
太“懂事”的孩子,不仅活得不幸福,还会忽视原则。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小孩被同龄小孩打,家长是否应该教育孩子打回去?”
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教育观:只会忍让的孩子,社交功课不及格。
不管什么情况都只会让步的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弱势,靠牺牲自己的利益求来友好,是在单方面付出。
但双赢的友谊却是有底线的。
没真正理解宽容的含义,不过是用宽容来粉饰自己的无能为力。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小时候和表哥打架,虽然他是被打伤的那个,却因为表哥的大声哭泣而受到了惩罚。
从此他觉得“童年结束了”,因为他知道,父母不会成为他的后盾,只会叫他“忍一忍”。
忍出来的”乖宝宝“,让父母少去了很多出面解决矛盾的麻烦,”省事“后得到的补偿,又强化了孩子的“懂事”。
电影《美国狙击手》中,少年时期的男主角为了保护弟弟,暴揍了男同学。
他们的父亲这样说:“这世上的人分为三种,羊,饿狼和牧羊犬。
有些人天真地以为,世上没有邪恶,而当邪恶来到家门口时,他们无力自保,这些人就是绵羊。
对立的存在,是使用暴力的捕食者,这部分人信奉弱肉强食,如同饿狼,捕食弱小。
还有一些人生下来就有进攻能力,有不可抵抗的保护欲,他们守护羊群,这些人是能与狼对垒的稀有品种,也就是牧羊犬。
我的家里不收留绵羊,如果谁要做狼,我也绝对不允许。但是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家人。如果有人想欺负你、想打你的弟弟,我允许你们下狠手。”
忍让的残酷在于,它与丧失原则的边界难以区分。哪怕生来是“牧羊犬”,也会被这种教育磨灭了血性,从而变得永远没骨气。
三、遵从自己的内心
取悦者的认知里有这样一种逻辑:“我怎样对待别人的,别人就应该怎样对待我。”
但不断忍耐、不断讨好,结局就是直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取悦。
金凯瑞的影片《好好先生》中,主人公卡尔感情失败后遇到了很多挫折,一位长者告诉他,对所有事情说“YES”,就不会受到诅咒。
卡尔变成“好好先生”后,他的确获得了一些短暂的快乐。
因为从不拒绝别人的贷款,给银行带来了收益,他升职、加薪;积极生活参加各种培训班,还学会了韩语。
但后来,因为批太多小额贷款给外国人,和会韩语,卡尔反倒被警察怀疑是间谍。
最后,因为无法判断卡尔是怕被诅咒、还是真的爱自己,女友也要跟他分手。
失去一切的卡尔终于明白,不管YES还是NO,只有做自己才是最好的。
和找回自己的卡尔一样,从忍让教育中走出来的讨好者们除了学会拒绝,想要改变自己讨好者的身份,最重要的还是改变自我认知。
《态度娃娃》中的艾丽打破面具,又换了一张面具,无论哪一张,不做自己的人永远活得不幸福。
建立在别人认可之上的满足感,祈求而来的认同和爱,终究是海市蜃楼。这样的人,或者永远卑微,或者彻底崩溃。
勇敢面对摘下“老好人”面具的真实自我,也许不完美,也不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
而这个真正的你无论是好是坏,都更值得被珍惜。
网址:蒋方舟狂怼长辈撕破脸:你可以活得任性一点 https://mxgxt.com/news/view/433344
相关内容
蒋方舟:作家的社会责任是诚实独立蒋方舟事件怎么处理
蒋方舟这是怎么了,为何被群嘲?
蒋方舟曾说:老公出轨她是可以接受的,马未都的一句话让她闭嘴
31岁蒋方舟被逼婚,与妈妈签催婚协议:爱而不得,是人生常态
女作家蒋方舟:和tfboys互粉了我可以刻在墓志铭上炫耀
有人喜欢她就有人讨厌她,属于“美女作家”蒋方舟的正反两面
蒋方舟,错在哪里?
“文艺青年”蒋方舟:曾年少成名被清华破格录取,毕业后重拾笑颜
蒋方舟:我为什么要主动脱离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