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国: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4月20日,“三大全球倡议与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研讨会在江苏镇江举行。外交领域众多领导和学术界顶尖专家就“三大全球倡议”的理论贡献、实践要求,以及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变局、制度与秩序转型、大国竞争与合作、人文交流与互动等展开了分享与探讨,为更好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推动亚太区域和全球和平发展,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和方案。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出席本次研讨会并作题为“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走向”的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三大全球倡议”与亚太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认为,要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和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我们首先需要对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现状有一个客观认知。
当前中美关系的主要特征
中美关系对国际形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中美关系的主要特征有两方面,第一是整体情况不好,第二是近期两国关系有所缓和。整体情况不好,主要是指两国关系从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开始,两国开始出现负面沟通,关系急剧下滑。近期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主要是指去年6月份布林肯国务卿访华后,两国高层开始逐渐接触和合作,随后两国元首进行会晤,并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关系取得了进展。
2018年6月,特朗普政府发起了针对中国的加征关税商品清单,对中国大约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中美关系由此进入了恶性互动的阶段,从相互加征关税,到台海、南海紧张局势升级。到2022年上半年,中美两国高层基本上不接触,两国大使见不到对方的政府高级官员。到了2023年初,两国关系已经恶化到了官方交往几近于零,经贸关系充满不确定性,两国军队都在积极发展军备,两国外交官针锋相对,民众对彼此的负面看法达到建交以后的新高度,两国关系已经下降到全面对抗乃至军事冲突的边缘。
随着双方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认真筹备,2022年11月14日,两国元首在印尼巴厘岛实现了会晤,在坦诚交流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共识要求双方外交团队保持战略沟通、开展经常性磋商,要求双方经济部门就宏观经济政策、经贸等问题开展对话协商和协调,要求双方气候团队共同努力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取得成功,要求双方相关部门就公共卫生、农业、粮食安全等方面开展对话合作,并努力推动两国各领域人员交往。
巴厘岛会晤后,两国外交部门开始协调落实两国元首共识。2022年12月,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河北廊坊同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一行举行了会谈,安排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于2023年2月访问中国,但是随后出现了“气球事件”。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压力,拜登政府决定推迟布林肯访华,并派战机把这个气球打了下来。
由于种种原因,布林肯访华一直推迟到2023年6月才得以成行,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布林肯此次的访华之行比较成功,中美关系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一是两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开始频频接触。二是中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先后举行了三个领域的磋商,包括海洋事务磋商、外交政策磋商、军控和防扩散磋商。三是在两国在外交领域建立了磋商机制,将协商常态化、机制化。四是两国在气候问题上加强了务实磋商与合作。五是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率两党参议员到中国来访问,意味着美国两党开始在中美两国需要沟通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最后是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这次元首会晤取得了多项成果,达成了20多项共识,涉及到方方面面。
中美两国过去走向对抗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中美两国关系过去会走向对抗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的崛起速度很快,中美双方都存在不适应。从中国自身来讲,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看国际关系的角度,还是从一个弱者的角度去看待。比如说过去我们形成了很多和西方国家不对等的制度安排,但是现在中国更加强大了,这些不对等的这些制度安排似乎还是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还没有真正的调整过来。从美国角度来看,因为中国在过去的发展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是美国没有预料到的。前些年我们提出一个报告叫《中国制造2025》,这个报告提出来之后,美国感到十分焦虑。我2018年去美国做调研,发现他们都在谈论这一报告,他们认为中国非常有可能实现报告中的目标,且实现后中国将会“控制”高端制造业。
第二个因素是由于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中美存在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得两国至少被相互认为是不同类的国家,同类国家的崛起可能也会引起一些担心和忧虑,但是它还能接受,但是异类国家的存在就容易被看作威胁。所以意识形态的因素在两国关系中变地越来越突出,这也导致两国关系的下滑。
第三个因素是美国国内政治的问题。美国没有解决好国内的财富分配问题,所以国内出现了反全球化的趋势。由于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量是世界上最大的,结果中国成了美国反全球化的倾向和目标。特朗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美国总统,在上台后推行的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实际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应了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拜登上台后也是因为国内政治的原因,需要保持对华强硬。
第四个因素就是中美双方之间的互动比较负面。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试图妖魔化中国,包括把我们的“一带一路”说成是债务陷阱。中国也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民众对彼此的看法也越来越不好。
推动近期中美关系出现缓和的因素
那么为什么近期中美关系会出现缓和呢?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美国国内的中期选举。美国国内的中期选举改变了拜登政府的施政空间。拜登上台以后,首先要解决国内的问题:一是减轻疫情影响,二是恢复经济增长,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美国的治理方式,拜登需要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然后拨款来解决这些问题。但美国国会对中国一致采取强硬态度,而民主党在国会的优势又非常微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拜登想在国内推行政策,就一定要在对华强硬上下功夫,尽管他不太认同特朗普的一些做法。现在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后,美国民主党失去了众议院,在美国国内已经做不成大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国会议员在调整对华政策上就有了很大的空间。
二是从中国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们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国内和国外层面双向施策,在国外要稳定中国的对外关系,为国内的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是中国外部环境的一个核心话题。
三是因为中美两国关系当时已经发展到相对危险的阶段,需要加以管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拜登提出中美关系需要护栏,中国虽然不太认同这一说法,但是也认为我们需要采取措施,特别是美国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中美关系走向冲突和对抗的危险之中。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对于中美关系在2024年的发展及未来走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中美关系整体来看并不乐观。原因在于影响中美关系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美国总统大选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朝鲜半岛等问题,也都可能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矛盾触发点。更重要的是,导致前期中美关系恶化的基本因素没有发生改变,无论是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政治体制上的差异,还是彼此存在的负面认知都没有改变。此外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仍处于低位,最近一些民调显示,美国民众的80%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中国民众的75%对美国持有负面看法。但是由于中美两国政府稳定中美关系的想法没有改变,2024年中美关系也坏不到哪儿去。
第二,明年以后的中美关系走向,关键在于美国大选结果。如果拜登政府继续执政,那么中美关系可能会继续稳定和改善一段时间,但是如果特朗普执政,那么美国对华政策可能会趋向强硬。从特朗普执政后期的表现,还有最近一段时间竞选过程中的讲话来看,如果特朗普上台,可能会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考虑到拜登的身体状况,美国民主党也存在其他人上台的可能,但拜登的政策大概率可能会得以延续,因为他的主要助手会发挥作用。
第三,在美国共和党方面,如果除特朗普以外的人上台,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能还是会比现在民主党政府的对华政策更加强硬。在美国国会内部,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共和党议员在对华政策上的表态比民主党议员的表态要强硬得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个人感觉拜登在竞选中占有一定优势,但是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
原文: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址:贾庆国: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https://mxgxt.com/news/view/421537
相关内容
贾庆国:“大盘反转”还是“弱势反弹”: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民调:中俄民众积极乐观看待两国关系发展现状与未来
达巍:“三个美国”之争与中美关系的未来
青年学生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关系演变态势调研问卷
宋美龄女士在美国逝世 贾庆林电唁
贾玲新方向与鹿晗未来:2024娱乐圈透视
贾乃亮近况新闻(贾乃亮现状2022)
中评论坛:国民党的未来与国共关系
柬埔寨与俄罗斯,双方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环俄留学」
G2、“中美国”与中美关系的现实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