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卫建民:俄罗斯文学里的忧伤和愤怒——重温高尔基
专栏:居室求学(六十)
列宁逝世后,高尔基发表的长篇散文回忆他认识的这位伟人,原稿标题叫“人”。像他写小说一样,他关注的是作为人的列宁。文学家与革命导师之间的关系、列宁的天才大脑的感染力、他对俄罗斯民族的理解、对十月革命的认识,都在这篇优秀的散文中得到展现。文章开头就以炸雷飓风式的语言写道:“弗拉基米尔•列宁死了。甚至他的敌人阵营里也有些人诚实地承认:列宁死后,世界上丧失了‘他同时代的一切伟大人物中间最有天才’的一个人物”。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高尔基选集》,在回忆录卷收入高尔基写的几个人物: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科、普利什文,等等。这些精彩的回忆同时代作家的散文,既为作家塑像,歌颂作家的劳动;同时,也为高尔基自己作注解,显示他是和什么人站在一起,什么样的人才值得他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如椽之笔来书写。
高尔基是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文学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他在俄罗斯大地行走,以浓烈的色彩、宽阔的视野描写民族的苦难和忧伤,是生活幅度最广阔的作家。他在探索俄罗斯民族如何从贫穷走向富裕,罗斯人怎样从野蛮进入文明。他和托尔斯泰、契诃夫会师,高峰耸起,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硬实力。在十月革命前,作为文学家的高尔基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确立了他在文学史的地位。斯大林时代,他从国外回来,担任苏维埃作家协会主席仅两年就去世了。所以,苏联时期的文学转向,一步一步走进教条主义、八股样板的死胡同,高尔基是不能负责的。他心目中的文学,是托尔斯泰、契诃夫的高度;退而求其次,也是柯罗连科对教育、儿童文学的追求,普利什文对大自然的描写。他去世后,苏联作协里的一些头面人物回忆他,硬以革命的名义把他引为同志,对他作了适合现实需要的解读。列宁在世时就思考革命的意义和手段,以及革命力量的成分。在《列宁》里,他写道:
有一件事我一记起来就感到厌恶:1919年在彼得堡举行贫民代表大会,从俄国北方各县来了几千个农民,有几百个住在罗曼諾夫的冬宫里。当代表大会结束而这些人走了以后,才发现他们不仅把冬宫里所有的浴盆而且把大批珍贵的塞维尔的、萨克逊的和东方的花瓶当作溺器使用,弄得肮脏不堪。他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需要,——宫里的厕所是完好的,水管也是通畅的。不,这种流氓行为是毁损、糟蹋美好东西的欲望的一种表现。
高尔基在俄罗斯大地流浪,见过流氓、无赖,他描写他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要用文学改造他们。他没想到,革命的生力军是以毁坏美来发泄,显示自己最最革命,真正是在“彻底砸烂旧世界”。他在列宁面前对革命的忧虑,正在于此。
受十月革命影响,高尔基的作品很早就被翻译、介绍到我国,并被当作革命文学的符号。其实,高尔基的作品被引进,一开始就对他作了错误的解读。鲁迅先生翻译高尔基,是把他的作品置于范围更广大的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并没把他当作是左翼文学的教主。我推算了一下,高尔基的作品在我国至少流行40年,是文学家和普通读者熟悉的俄国作家。但是,包括他的散文诗《海燕》,都被当作十月革命风暴将要来临的寓言,在中学课本里就是这样讲解的。
高尔基,被误会太多太久。
《母亲》《人间》《我的大学》等是我国读者熟悉的作品。在早期苏联的黑白电影里,高尔基看望中弹受伤的列宁,列宁对他说的那句话,是革命导师诠释革命并教育高尔基的名言。列宁在世时,高尔基是苏维埃政权联系知识分子的中介人物。新生的国家要发展,需要资金,更需要人才。列宁曾对他说了新政权对知识分子的渴望:“我们要把俄国和欧洲所有的阿基米德都拉过来,那时候 ,不管愿意不愿意,世界总会翻一个身呀!”列宁以他的革命理想和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着高尔基。几年前,我曾和一位年长的朋友说,哪怕仅仅是作为一个著作家,列宁也是不朽的。朋友熟读列宁的主要著作,马上笑着回应:有一次开什么会,列宁报到填表,在“职业”一栏,写的就是“著作家”。百年以后,我们读列宁的著作,还能感受到他的魅力,曾与列宁像朋友一样相处的高尔基,怎能不深情回忆他?
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风和海静,天蓝云白,高尔基住过的旅馆叫“山骡旅社”。今天,他作为世界名人,有标牌注明“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在此居住”。有些游客不了解,苏联的高尔基为什么住在这里?这个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家,已属于全世界,他的声名,并不会随着克里姆林宫的红旗落地而随风飘散。
高尔基的书信、回忆性散文,他那几篇受到契诃夫赞赏的写流浪汉的小说,是我近几年重温的读物之一。我读这些旧书,已不仅仅是把它们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而是在倾听19世纪俄国作家的心音,把它们当作人类文明遗产在享受一份利息。
印象中,除了旧书网,书店里很少能看到高尔基的书了。出版商、文学行会、职业评论家,好像都与时俱进,不再谈论曾在中国流行多年的高尔基了。
高尔基会消失吗?我不信!
汝龙先生曾翻译过不少高尔基的作品。在决定今后的翻译方向上,他征求巴金先生的意见,巴金先生建议他集中翻译契诃夫。
汪曾祺先生住在蒲黄榆时,我去看望他,看见他的书房东墙上挂着黄永玉的木刻《高尔基》。汪先生是如何评论高尔基的?我忘记问他了。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文: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网址:读书 | 卫建民:俄罗斯文学里的忧伤和愤怒——重温高尔基 https://mxgxt.com/news/view/41806
相关内容
读书 | 卫建民:俄罗斯文学里的忧伤和愤怒——重温高尔基俄外国文学国家图书馆: 俄罗斯读者对中文图书的兴趣日益浓厚
俄媒报罗马尼亚驻俄公使到南千岛群岛“旅游”并晒照片,日网民愤怒
中俄文学交流续写新篇(观象台)
列国鉴·俄罗斯|记者观察:俄罗斯音乐底蕴何以深厚
泽连斯基:欧尔班做不了调停人
“文明的驿马”——中俄在文学中遇见彼此
佩斯科夫:俄将采取措施遏制北约!土耳其总统:令人担忧
日本抗议俄罗斯,称“无法接受”
近5小时!俄罗斯史诗戏剧《战争与和平》华南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