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作家刘大先南京西善话文学 《去北川》新书分享会受青睐
南京讯:一定程度上,作家刘大先这个名字有些特别,很容易让人进入到“大仙”“高人”一类的语境,产生某种遐想。
再端详他的外貌,方方正正的面庞,戴着眼镜,普通话标准,衣饰格格正正,尤其开怀时两腮的酒窝像弯弯的月亮,亲和力油然而生。
更有意思的是,他首先是一位学者,其次再是作家。
分享会现场
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千灯互照》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胡绳青年学术奖等。
9月25日下午,“行走大地与成长自我——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大先《去北川》新书分享会”,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南京•初见知旅共同体举行,这也是“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第二十九回活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张娟以学术主持身份对谈交流。
“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西善桥街道办事处、西善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办,西善桥街道影视文旅中心、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初见知旅共同体承办。
“文学阅读与写作”讲座现场
次日上午,刘大先教授又在中华中学附属雨花台初级中学为近400学生见面,作了“文学大家进校园系列——文学阅读与写作”讲座,受到师生欢迎。这也是西善桥街道开展“理想教育小镇”建设的延伸。
打个“招呼”却说了半小时
对话开场,照例由学术主持张娟教授讲一段开场白,介绍嘉宾刘大先教授,然后请他寒暄一下,和大家打个招呼。
刘大先笑着开口,没想到他省去了客套,直接切入正题,谈起了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创作经过。张娟听他聊开的话题一时半会儿刹不住,索性放下话筒,也走进了聆听者的队伍。
《去北川》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聚焦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主题,以纪实笔触书写了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涅槃重建并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在书中,他对北川的人文历史、红色文化、地理变迁、风物传统、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等进行了生动书写,《去北川》也就成了一部心怀“国之大者”、反映民族融合和山乡巨变的优秀作品,更是一部表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纪实文学力作。
刘大先教授
“《去北川》的产生并不是计划性的产物,而是由一段工作经历促成的。”刘大先说,2021年10月的一天,单位给了他一个到西南挂职的机会。长期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的他,觉得这是一个深入基层感悟现实生活的机会,欣然前往。
他挂职的地点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青藏高原山区。2008年汶川地震,北川是重灾区之一。在挂职常务副县长的一年时间里,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无论每天工作多忙多累,日记总要写的,哪怕叨叨几句,大的脉络是要记录下来的。
由于工作需要,他走遍了北川19个乡镇的每一个乡村山寨,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知晓他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他说:“这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我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地方挂职,能做的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沉潜于北川人的生活中。当后来意识到自己可以以‘北川人'进行自我表达的时候,才有了一种为北川立传、为历史赋形、为时代存照的责任感。”
张娟教授
也就是说,他意识到这段经历的珍贵,有了雁过留痕的强烈愿望,便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把自己放在时间当中,写出了《去北川》。
他无疑是善于表达的。对谈中,他讲到了小寨子沟这个地方常年有野生大熊猫出没,至少有39只之多,说明当地自然生态非常好。作为挂职干部,他的发展思路就是搞文化旅游业,因为自然环境不错,生态很好,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资源,还有红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风情,都是现代旅游的亮点。
虽然挂职已成为过去时,但他仍心系北川,为北川代言,发出了“在世界行走,为北川停留” 的呼唤,打动了无数人。
他的一个“招呼”,就说了半小时,听者却意犹未尽。
在大地行走的“飞鸟型学者”
张娟教授开门见地讲到刘大先教授为誉为“飞鸟型学者”,为什么说是“飞鸟型学者”?她认为,就是刘大先“站得高、望得远”,视野非常开阔,所以大先老师写《去北川》,其实跟他的研究背景和方法息息相关。
面对这个说法,刘大先谦虚地说“不敢讲自己是‘飞鸟型学者'”。不过,他确是一位勤奋的行者,曾经沿着新疆边境线走过,也去过西藏,对西部的文化颇有研究。
刘大先说,作为文化学者,自己也在不断储备新的知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两人聊到了《去北川》中的一个例子: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用手机拍摄杀猪的过程发抖音。抖音的意义在哪里?她和他开始讨论,发现抖音对于普通大众的意义在于被看见,在于普通大众也能获得一个更加平等地被看见的空间。由此可见,网络的潮流已势不可挡。
北川被称为是大禹治水的发祥地。刘大先到了北川以后,挖掘羌族的文化,而且还参与做了一些文化的重构工作,并以“口述实录”的方法,记录新北川的过去与今天。
他们认为,汶川大地震之后,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使得北川的整个民风有了一个极大的改变,道德水平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所以刘大先借助这样的一种背景重新认识北川,让她重新向世界敞开,把创伤变成一种新的力量。他说,时间是不会停滞的。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群都是在不断地涌动,不断地在改变。
如今的新百川精神是什么?他的理解是,人们不愿意过多沉溺在伤害当中,生活要继续往前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善意,在整个北川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如今的百川人把爱传递下去,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读者互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读过《去北川》后谈道,刘大先作为一个对文化人类学知识有专业训练的学者,他敏锐地抓到了羌族古歌《尼萨》,羌族英雄史诗《泽基格布》,羌族民间叙事诗《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族史诗《羌戈大战》还有《大禹王》《北川民歌》等,使得《去北川》每个章节这些带有知识考古学的题记,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这些或者是在典籍记载或者口口相传的地方性知识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老的羌族时间里的沧海桑田,同时也在当地的发掘中看到了被遮蔽的羌族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读者互动
毋庸置疑,《去北川》行走在新北川的大地上,遨游于北川的历史中,以其独树一帜的文本构建,为当下的纪实文学创作提供了富有创造性的范式,也为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新的坐标。
读者互动话题充满深意
聆听讲座的读者有不少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思考。
在互动环节,一位西北籍的同学说:“刘老师谈到了县域这个概念,县域应该被更多去关注。我就觉得《去北川》在这个方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性。其实县域的文学也是很需要被看见的,县域的一些风土人情,世世代代继承下来,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刘大先坦言,现在其实特别流行的反而就是县城文学,我们都是县城出来的,只有极少数人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都市的,县乡镇才是构成中国大地的坚实的基础。
嘉宾留影
“县域当然要被看见,也值得被看见,怎么说,但凡悠久历史的这些地方,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写的北川就是这样,所以我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述它的民间文化,虽然看上去是偏僻孤立的地方,但是它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跟外界隔绝,是有联系的。你也可以尝试写写你的老家西北,我觉得西北其实整个西部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开掘的资源。”
刘大先以他亲历的事实告诉读者,新时代的新乡村,已经不是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面孔”了,而今有着无人机播种施肥、机械化收割、互联网销售的“科技+”农业;它不仅仅聚焦于农业,更多向创意产业和林牧养殖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山乡不再封闭,而是展现出开放的姿态,农村与城市差别在减弱;农民也摆脱了原先的耕作形象,在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相应的是人们对于自我、对于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重新认识。
部分读者与嘉宾留影
对于人生中的北川经历,他给出了这样的归纳:当你真的在那里观察过、工作过、生活过、思考过,你会感觉到那里已经同自己融为了一体,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一块模糊的地域、一个远离自身的群落,而是鲜活的血肉,人们的音容笑貌、忧愁与欢欣、顽强与勇气都融化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在北川获得了滋养,同它一起成长,自己也努力变成“更好的样子”。
张娟教授还延展了另一位读者的感悟,她说:“大先老师的《去北川》还有非虚构的一个特色,其实作品是有一个写作主体介入的,然后进行了理论化的反思。读者只要留意,就会看到这本书里有很多个人的感性的瞬间,就在生命中偶然经历了那些孤独的纯粹地属于自我的时刻,会在时间的流逝里面,在文化的反思里面流露出来。它不属于任何社会关系,但它又是由这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最后她借用《去北川》序言所说“在世界行走,为北川停留”,为访谈画上句号。“我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们看到了北川,而我们的生活里面其实有无数的这样的北川,你可以为它停留,为它记录。”
西善桥街道相关部门领导张如铁、郑磊,止一堂文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熊雨等嘉宾参加活动。熊雨认为,南京西善桥街道充分挖掘整合文学资源举办“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体现了“世界文学之都” 深厚的群众基础。止一堂文旅支持这样的活动,旨在让南京丰厚的文学底蕴、绵长的文学历史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广为传播,意义不同寻常。
(撰文/梁平 摄影/范素丽)
责任编辑:
网址:鲁奖作家刘大先南京西善话文学 《去北川》新书分享会受青睐 https://mxgxt.com/news/view/40481
相关内容
将人类学、社会学融入文学书写 鲁奖作家刘大先推出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回乡仍是异乡人,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廖润柏新作《买话》举行新书发布会
江苏大学生读书文化节名家阅读分享会举行
探寻南方文学的风景——《在湾区写作:粤港澳文学论丛》新书分享会圆满举办
《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当代大学生与马识途隔空“精神对话” 川大出版社策划文集《问途》
“豫籍茅奖作家作品”研讨会圆满举行,共促河南文学创作与研究
活动预告 | 三三《山顶上是海》南京分享会
洞箫诗人回母校南阳师院分享“音乐·读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