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院士的“配角”人生

发布时间:2024-12-21 18:27

  钟世镇和他制作的人体标本。

  钟世镇(右二)与叶鹿鸣(右三)的合影。

  作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开创者、医学生物力学研究的奠基者、数字人体和数字医学研究的倡导者,钟世镇60岁成为教授,72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开启“数字人”研究计划,80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项目。他说:“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国的情怀。因为我们随时都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国家献出我们的青春和才智。”

  日前,钟世镇迎来百岁生日,全体校领导、钟老家乡的领导和乡亲、与他并肩奋斗过的同事同行们、受他言传身教的学生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汇聚一堂,共同为这位医学巨匠庆祝百岁寿辰。

  如今的钟世镇居住在帽峰山下的康养中心,房间整洁利落,桌子上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放大镜、一盏台灯和许多专业书籍。由于对花粉过敏,他的房间从不摆放鲜花,绿叶植物成为了唯一的点缀,这似乎也成为钟世镇对自己人生定位的真实写照,“不做鲜花、甘当绿叶,不做主角、甘当配角”。

  “我愿意在解剖学中耕耘”师从叶鹿鸣 心血管铸型标本引发轰动

  作为我国著名的临床解剖学家,按照钟世镇的说法,在医学行业自己只是“配角”。因为在所有涉及生死的“舞台”上,演出的“主角”是医生,解剖学做得再出色也不过是“配角”。虽然当年考上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后,钟世镇萌发了担当“主角”的梦想,向往外科医生的“刀到病除”,但命运使然,钟世镇最终选择了解剖学。“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辉煌的学科,想超越前人很难,但是任何工作都要有人去做,所以我还是愿意在解剖学中耕耘。”

  带领钟世镇踏入解剖学大门的是我国著名解剖学家叶鹿鸣教授,叶教授的人格魅力,以及严谨规范的治学态度、言传身教的实操能力,为钟世镇树立了榜样。钟世镇的基本功从磨刀子练起,就像是练习武术要先学会扎马步,加之叶鹿鸣教授的手把手教学,为他后来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秋天,已暂停学术活动12年的中国解剖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会议,大家共同研讨“解剖学的现状与前景”。会上,钟世镇拿出了亲手制作的心血管铸型标本,在专家和学者中引起了轰动。标本极其精巧细致,连毛细血管网络都维持着完备的形态,解剖结构一目了然。

  从这次会议开始,钟世镇和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团队在业内逐渐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号召力。这一时期,他还提出解剖学“三结合”思想,即“要与临床发展需要相结合,要与形态结构有关联的专科相结合,要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相结合”,赢得了学界同行的认可。

  1979年,钟世镇开始将制作铸型标本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和助手,并将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建设列入日程。如今,当年的标本陈列室已经发展为南方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成为国内最大的生命科学馆之一,跻身“亚洲三大人体馆”之列。

  “临床的创新,永远离不开严谨的解剖学基础研究配合,只要外科学还在发展,就会遇到新问题,就需要解剖学。临床解剖学就要不怕当配角,不去抢‘第一作者’。”钟世镇说道。

   “我只是一个提倡者” 试验融入“数字人”技术 倡导建人体解剖数据库

  在钟世镇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他与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将军的合影。这张照片背后,有着钟世镇的一段“航天故事”。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升空,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但在飞船上升和返回段,出现了让航天员感觉身体不适的问题。于是,航天人员如何防护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等问题,摆在了研究人员眼前。

  钟世镇率领团队迎难而上接过了这个研究任务。在没有任何可参照的图纸和相关资料的情况下,他们一边进行病理学伤情分析,一边进行座舱跌落实验。团队日以继夜设计并制造了可调整角度的跌落平台、可用于重复冲击的座椅、提升机构、跌落释放机构,建立了数据采集系统,搭建了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塔,并尝试融入“数字人”技术开展试验。

  团队先后于2003年和2004年进行了两批次的试验,获得了验证数据,经过从假人跌落试验到志愿者防护跌落试验,最终找到了精准的解决方案,为历次航天员的天际往返和太空生存提供了坚强保障。

  钟世镇表示,“在科研工作中,解决问题往往只需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但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新的角度和想象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早在本世纪初,钟世镇注意到西方国家已开始“人体数据库”的研究,于是萌生一个想法:中国应该也有自己的人体解剖数据库。2002年,数字化虚拟人系列研究被列入国家“863”项目,由钟世镇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与韩国之后,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

  在钟世镇的倡导和实践下,我国的数字人和数字医学技术进展很快,不仅逐渐拉近了与国际间的差距,还创建了有中国特色和有血管显示优势的大批数字化构件。他同时注重数字化人体技术,也就是影像三维可视重建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团队研制的血管系统模型来源于真实的人体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复制,使各研究机构、教学单位独立使用高精度人体模型成为可能,也以另一种形式展示了人体的美妙结构。

  有许多人将钟世镇称作“数字人之父”,但他说道:“请不要叫我‘数字人之父’,我只是一个提倡者。作为一名解剖学者,我只是为治病救人、妙手回春、手到病除的外科医师们,担当‘配角’而已。”

   “是他们‘高徒捧名师’” 提出“人体解剖学跨学科培养外科博士新模式”

  钟世镇曾经说过,“在近70年的从教生涯里,我教过的学生有几千人,我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他们‘高徒捧名师’。”

  早期,全国各大高校中,选择从事人体解剖学的学子很少,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而按照传统的招生方法,人体解剖学的博士生培养对象只局限于院校师资人员,范围狭窄,根本无法发挥学科实力,培养高层次人才之难,难于上青天。

  面对这样的形势,钟世镇根据本学科的发展优势,提出了“人体解剖学跨学科培养外科博士新模式”。模式一经推出后,迅速改变了生源不足的状况,十多年间就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0多名。这种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有成效,该模式于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9年,钟世镇曾获得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颁200万元,但他把这一笔钱捐了出去,资助解剖学科里的年轻人进修。

  对学生们而言,钟老师更像是一位慈父,和蔼可亲又风趣幽默,做起学问来严谨务实。他善于倾听与鼓励,学生们也喜爱与他交流,他总是循循善诱、提出方向,让学生们独立研究,做出自己的结果再来找他请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就这样,钟世镇培养出一大批得意门生,任职于全国各大医院中。

  当了一辈子的“配角”,钟世镇其实也有一颗想要当“主角”的心。交谈中他表示,如果能活过一百岁,就再写一本书,名字叫做《主角人生》。当大家想让他提前剧透内容时,他俏皮地说:“等我出版了再告诉你”。

  但不管是“配角”还是“主角”,他都已经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不仅让同台表演的“舞伴”备受鼓舞,更让台下的“观众”永远铭记。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胡琼珍 柯佳 通讯员供图

网址:百岁院士的“配角”人生 https://mxgxt.com/news/view/398713

相关内容

北电院长“院生恋”,休妻娶小24岁学生,引大咖作配!
北电院长张辉和小24岁女学生谈起“院生恋””,为娶她与原配离婚
袁隆平院士和舒城的故事
陈百祥:以前是配角,现在是“主角”
记袁隆平院士生前与云南的不解情缘
69年北电院长被曝娶26岁女学生,杨紫张一山关晓彤都给她作配
知名院士为数百商家代言、推荐产品?央广调查电商碰瓷院士
【院士访谈】孙燕院士和他的五条“防癌经”
超50亿票房!达叔用一生的配角,累积了自己的人生主角
数十个热搜,数百位明星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才是真正的明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