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姐说:在临港街道西石桥老街上,90岁的刘世英老人用75年的时间,沉淀着“做秤如做人”的坚守。
走进刘世英不足8平方米的店铺,墙壁上挂满了长短不一的杆秤。没有顾客的时候,老人在店里就戴上老花镜,端坐在老旧的桌子前,双手熟练地上下滑动着十字型器具,专心地在秤杆上“钻星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是如此。
“虽然现在真正用得上杆秤的地方不多,但是家里办喜事时总少不了摆上一把秤,寓意着‘称心如意’,所以来我这做秤的人还不少。”刘世英为人和善,他的秤铺生意很好,大家都说他做的秤又准又好用。“上世纪八十年代,连常州武进的人也闻讯赶来定做杆秤,那时候没有电子秤,菜场里卖菜的、卖肉的,副食店的老板最喜欢找我定做。”刘世英做的杆秤,轻的可以称10多斤,最重的可以称300多斤。
要制作一把精确的杆秤,每一道制作工序都至关重要。每一步都必须一丝不苟完成。“最考验技术的工序就是钉星花,用手工钻按照铅笔、刻刀划出的直线、公斤、斤、两根据比例打小眼,再将直径半毫米不到的铝锌丝插入星孔,迅速用刀子割断后锤实。”刘世英说,大秤小秤的秤杆上要钻600多个小眼、钉600多个星眼,眼钻不直,钉出的秤星就不直,就会直接影响到秤的准确度,这全凭手工,需一气呵成,手脚稍快的也需要20分钟,每一道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就是所谓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杆秤做好之后,还要打磨、上油,这样才能成色好看。”
慢工出细活,老手艺人坚守传统制秤原则虽然找刘世英做秤的人很多,但他有个原则,任凭顾客出再多的钱,短斤缺两的秤他从不做,“做生意要讲良心,怎么能在秤上做小动作呢。”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也是他做人的信条。
时光流逝,刘世英在每天做秤卖秤的日子里慢慢变老,如今他已经90岁。现在,他还坚持着每天制秤。由于早年劳累,身体不好,加上年纪大了,干活久了肩膀就会疼痛。尽管这样,他还是每天工作。现在,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了。他的儿子虽然也会,但也早已转行。家人多次劝他不要再做了,他们负责照顾他的生活,让他安享晚年,但刘世英仍不愿关门歇业。
制作木杆秤60多年,刘世英一生的酸甜苦辣都和制秤连在一起,制秤对他来说是一份厚重的回忆,也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年纪大了,制秤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他说,只要一天还能动,就要继续制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