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不久前,明星妈妈叶一茜发博吐槽:和森碟的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并贴出一张跟女儿聊天的微信截图。
事件的起因是看完电影哪吒之后,妈妈叶一茜本来想跟女儿交流交流感想,接连抛出好几个问题:“好看吗?感动吗?哪里最好看?喜欢哪吒还是敖丙?”
不料森碟是个话题终结者,每次都用不超过五个字的回复,“打发”了妈妈。
多次尝试还是连线失败,妈妈被迫转换话题,也没能撑过三秒。
围观的网友们纷纷致以深切同情,并笑出了猪叫声。
“乍一看感觉像是备胎和女神在聊天。”
“哈哈,每一句都透漏出拒绝。”
“妈妈也是厉害了,每一句ending都能被接上。”
“森碟:我是一个莫得感情的聊天机器。”
也有父母表示感同身受:
我想起数月前来自我舅妈的一通电话。
那时已是晚上将近十一点,睡意正酣的我被舅妈的连环call吵醒,原来她每天晚上都会跟刚上大学的表妹通话,那天晚上却怎么也联系不上表妹,这才心急火燎地打电话来问我,有没有跟表妹联系过。
得知我最近几天没跟表妹有过联系之后,她表现得非常不安。
“你说她一个人在南京,要是出了什么事儿可怎么是好?”
“三番五次地跟她强调,每天晚上要给我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她总是不耐烦!这做女儿的,怎么就不知道体谅体谅父母呢?”
我尝试联系表妹未果,只能好说歹说,先把舅妈安抚住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终于联系上了表妹,她的手机开机了。
稍稍一问,表妹也是满肚子牢骚。
“姐,我真的不想每天晚上有事没事跟她报个平安!又不是小孩子了。”
“打个电话又没话聊,天天都是吃过饭了吗,吃的什么,怎么又在图书馆,还不睡觉啊?有什么意思!”
“跟她说了不用天天打电话,她就是不听,非得打非得打!我都不想开机了。”
其实,这是很多父母子女之间的聊天状态。
很多父母表示不解,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想跟父母聊天了?甚至父母多说几句,孩子就嫌烦,不想搭理。
其实所谓的不想聊天,把天聊死,大多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从小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模式,才能有话可聊,越聊越活。
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的年纪时,就拒绝跟父母沟通,其实还是幼时没有充分沟通,或是沟通方式不对,没有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模式。
在孩子年幼时种下的因,十年之后就得到了果。
当你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想跟你沟通时,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亲手关上了孩子的心门?
0 2
有一档热播的亲子节目,名为《少年说》,就很大程度反映了亲子沟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其中一个初一小女孩的倾诉,让我记忆深刻。
这期节目中,亲子沟通的几大错误方式暴露无遗。
1.否定式沟通
上台之前,小姑娘就忐忑不安:我妈等会儿在台下会怼死我的。由此可见,日常被怼就是她跟妈妈的沟通模式。
果然,她被怼得“体无完肤”。
她所困扰的问题是,妈妈总是把她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还是她的学霸闺蜜。
妈妈的口头禅就是:“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无论怎么努力,妈妈总是看不到,只能看到她差的地方。
她对着妈妈喊:“老是这样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相信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有一个“讨厌”的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总以为找个“别人家的孩子”是在激励自家娃儿,却在有意无意中,拿孩子的弱项去对比别家孩子的强项,哪有不输之理?
2.说教式沟通
还是那个初一的小姑娘,她鼓起勇气上台喊完这番话,不停地抹眼泪,台下的孩子们也都感同身受,露出心疼的神色。
然而,妈妈是怎么回应的呢?
开头还不错,承认孩子很棒。紧跟着话锋一转,“但是”后面的一长段话就是信手拈来的说教了。
台上的女儿情绪消沉,满腔委屈只希望妈妈不要再打击她,可是台下的妈妈好似看不到女儿的眼泪,依旧重复着一套一套的大道理。
最后,女孩被妈妈说得无言以对,转身跑下了台。
很明显,这是一次失败的沟通。女儿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想,却被妈妈强硬的态度和说教挡了回来。
经过这次失败的沟通,也许女儿再也不会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3.鸡同鸭讲式聊天
有一段令我至今难忘的对话,很简短,是这样说的:
女儿说:“乌龟死了……”
家长说:“你作业写完了吗?”
这就是典型的鸡同鸭讲式聊天。
父母跟孩子的话完全不在一个点上。类似的沟通场景,通常会在孩子上学期间反复上演。
例如:
孩子:今天的篮球比赛,我进了5个球,同学都说我踢得太棒了!
家长:你要是能把这劲儿用在学习上,至于期中考试考那么点分吗?!
孩子:我穿这件新衣服好不好看?
家长:别捣鼓你的衣服了,再不走又得迟到!你这个月已经迟到2次了。
父母的关注点全在学习上,无论孩子抛出什么话题,总能扯到学习上去。孩子从父母这里感觉不到爱,只感受到步步紧逼的要求和鞭挞。如此,所谓的亲子沟通就变成了沉甸甸的批斗大会。
0 3
那父母怎样做,才能跟孩子顺畅地交流,有效地沟通呢?以下介绍几条亲子聊天术。
1.从小培养和孩子沟通的习惯
人们常说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其实培养沟通习惯的有效期更短暂。孩子几岁的时候,父母不耐烦听他说话,不注重跟他交流,到了青春期,再想跟他好好聊聊,得到的必然是孩子的爱答不理。
所以从小就要有意识地跟孩子多交流。
吃晚饭时,大家一起谈论一天中都遇到哪些开心的事情;
最近结交了几个新朋友,跟他们一起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明天有什么计划……等等。
保持日常交流频率,一旦孩子遇到事情,自然愿意跟父母讲。
2.做好话题引导者
孩子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自然也就无从聊起。
比如放学回家,如果问孩子:
“你在学校过得如何?”
“你在学校做了什么?”
这些大而笼统的问题,年幼的孩子就很难回答,要么沉默,要么简单地回个“还好”“没做什么”。这样的死亡聊天,就是沟通模式的打开方式错了。
不如问一些细节,例如:
“你今天在学校上了哪些课?”
“今天的营养午餐有哪些呀?”
这就是俗称的“问小不问大”,借由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打开话匣子。
3.学会“共情”,不要“否定”
父母跟孩子聊天,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常常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
孩子:数学好难学啊!
父母:哪里难了?XXX数学考了100分呢!
孩子:下雨了,班级的郊游取消了,好生气!
父母:都已经取消了,你生气有啥用?赶紧写作业去!
有个公式是:有效沟通=67%情绪+33%问题。
只有感觉到自己被接纳,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沟通才能顺利地进行。如果不断被否定,孩子觉得父母不认可他的心情和所说的话,后面的话就会咽回去,沟通也就戛然而止。
当孩子话中带着情绪时,做家长可别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值一提,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带着同理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哦,郊游取消了?妈妈看得出来你很不开心,要是我,我也会不开心。”
4.学会“倾听”,拒绝“说教”
很多时候,聊天只是一种发泄。孩子可能只是想讲述这么一件事,而不是要家长的评价和说教。
无论聊什么话题,一旦家长开启说教模式,就没趣到极点了。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急于自己做主,此时父母的说教就像是垃圾,让孩子避之唯恐不及。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只要做个合格的倾听者就行了,关注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讲述的话题保持高度兴趣,时不时地回应一句:
“哦,为什么呢?”
“你后面怎么办的呢?”
“原来是这样啊……”
父母在倾听和理解孩子的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这就是亲子沟通的助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