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与作家为何是两回事

发布时间:2024-12-21 07:39

一直以来都有个误会,我是从作家转编剧起家拍电影的。其实,我没有编剧过任何一部电影,包括自己的电影(都是写成小说的)。剧本对于剧组工作的意义大于对导演想法的意义。

经常听导演朋友说,电影在开拍之前就应该看到它最后的样子。的确,一部分电影是按导演脑中“最后的样子”在现场一部分一部分还原而成的。当然,这个顺序不是必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导演拍很多、最后剪辑时再决定保留哪部分,有的导演拍很少,到剪辑台上基本就完事了。人不一样,就和有的小说家腹稿清晰了才下笔,有的小说家随时有想法随时开始一样。无论如何,创作的作品没有好坏之别,小说家都有过好作品,也都出过烂稿子。

误会的初始是,说我转行编剧的人没搞懂文字和文字不一样。我的意思是,剧本和小说除都由文字写成之外,相同之处不多。你可以写令人震惊的伟大小说,但在电影结构里,那就是洪水猛兽,破坏节奏。这个事使我认识到,才华也有让人尴尬的时刻。

我的习惯是自己在剧本的基础上整理出一版自己看的剧本,目的是为自己培养感觉。这个剧本一般故作神秘,秘不示人。如果有机会出版,这个版本最有可能是出版的“文学剧本”。我买过好多本载有电影剧本的杂志和书籍,想从中学习一些门道。

有一次,编剧朋友看我拿着本杂志看剧本,无奈地告诉我,那些根本不用看,看也没用。因为“文学剧本”这个概念被创造出来,其本身就不准确。剧本就是剧本,是工作蓝本;文学就是文学,是艺术。我们看到的文学剧本,真名应该叫做“成片整理剧本”。

《最好的时光》海报

侯孝贤的编剧朱天文在电影《最好的时光》中提到了他们的合作模式:侯孝贤说完想法,由她将其整理成文字稿(接近文学本的概念,有点像故事大纲)。侯孝贤再找助手在这个基础上分场。等电影上映时,朱天文根据电影整理出一版剧本。这个剧本是我们在杂志和书上看到的那个样子,和电影场次、细节、对白,甚至空镜头完全一致。

有一次,一个演员特别不好意思地问我,如何从剧本看角色好不好发挥?这事有点复杂,演员或者剧组人员一般都会通过剧本判断这个工作要不要接。可是剧本就像菜谱,每个人做出的菜完全不一样。这个问题回答不了,剧本和成片的差距令人难以想象。

这个行业我觉得也是艺术,充满了许多可能连你自己都无法预测到的挑战。当然,有人认为这是不靠谱的,所有非科学的事物应该都差不多。就我所见到的,不确定性弥漫在所有的拍摄细节里。很多戏份经常当场被划掉,然后跟组编剧第一时间确定是否会影响整个剧集的连贯性,如果影响,必须补一场。

我有个朋友的工作是跟组编剧,每天面对临时变动,脑子里装满了每个电影的故事线索。据说,她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几次见我差点都要哭出来了,说终于见到作家了。我客气地说,你也差不多啊。她瞪我一眼,意思是我在讽刺她。

越好的剧本越倾向于工作蓝本。一个剧本文学性的强弱,曾是我判断其好坏的标准之一,也曾是我从作家转成导演的信心来源之一。在抽离事实的那一刻,我伤心不已。我觉得中性剧本对于导演来说最好,可以发挥,又有基础。这种剧本很具体,目的性很强,它不带什么编剧风格,又提供了很好的、能让导演植入风格的框架。

工作草图和艺术没什么关系!导演约翰·福特说,像艺术家那样拍电影绝对行不通。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勤劳的工人,只不过从事的刚好是电影行业。

这几年,我身边的编剧越来越多,作家越来越少。闹过几次不开心、甚至连朋友都做不成的,都是因为我开头所说的分不清两者的关系。写小说的朋友找我问有没有机会让他们编剧?我推荐几个朋友去谈。这几个人的文笔好,小说厉害,都说在找我之前读过不少编剧方面的书。他们的叙事能力不容置疑。

我推荐时跟投资方严肃说明了这些。几轮谈下来,真正开始写剧本的并没有几个,即使其中一两个人开始写,有的写了一年多,直接甩手不干了,有的写了两年干脆失联了。中间夭折之后,他们往往会跟我抱怨圈子多么不靠谱,电影伤了他们的心。

其实,我很奇怪,一个电影正常的创作周期要三年,时间都去哪儿了?剧本在这三年里应该是主要的工作,它的命运比编剧还惨,经常被“随意”推翻,而编剧是这个推翻过程的主要见证人。被推翻如是因创作原因,那还好,更多的是因资方或导演人员的变动而被推翻了。

历时两年写就,写了几十稿,字数上百万,这类被废弃不用的剧本比比皆是。所以,当我看到某导演对记者发表信心感言说“自己写了多少稿,多少字”时,只觉得这是一个糊弄外行的笑话。写小说从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不是说没修改,而是说我们的修改都是奔着作品的品质而去。

我认识的编剧刚开始还跟我愉快地聊剧本。后来熟了,反而告诉我千万别写剧本。我说:“你们是不是怕我抢活啊?”

他们则认为这个活首先是个技术活,分秒固定,每句对白都对下一个情节有驱动意义,我抢不到;其次,这是一单心理算计,类型片除严密的时间序列外,剩下的都是心理分析。可以说,每个动作在第几分第几秒对观众产生什么刺激都在预料之中。这是好莱坞称霸全球的秘诀,一套上百年总结出来的模式,我更抢不了……这些内容,麦基的那本《故事》里都有。这本书是所有编剧的必备书,我也看过,还是一个小说家介绍的。现在他做编剧,但我不知道他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

《故事》书封

于我自己而言,2009年左右接触此书,纵然读后一头雾水,出门也不忘推荐,比如听说谁想做编剧,就说你该读这本书。后来,我遇到了这本书的译者周铁东老师。我问过他很多剧作的问题,追着他听了好几堂课。周老师讲的比麦基写的要好,主要是那书真的难懂。

很多人看懂了吗?我没看太懂。那个书不适合初学者,很多新编剧拿那本书瞎说,吓得我冷汗直冒。很多场合,我也煞有介事地跟几个人谈论书里的理论。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懵着谈。

很多朋友抱怨国内编剧地位低、不受重视,这个没办法。电影可能是导演的,可能是出品人的,可能是明星的,最不可能的就是编剧的,这是一个悲哀的规则。

被誉为“中国第一编剧”的刘恒

有没有编剧作品呢?有。比如刘恒编剧作品、李樯编剧作品、芦苇编剧作品等等,全国数不出十人。我奉劝写小说的朋友们不要这么信心十足。

说到信心,我觉得做艺术不能失了信心。身边有很多电影学院出来的朋友往往又信心太大。其实,电影学院用的,是苏联的那套电影教学方式,主要教文艺片(当然,我不是很同意这种分类)。用包饺子的方法做西餐不一定是创新。流行的类型片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他们愣用文艺片的方式处理类型片,失败例子可参见国产导演作品。很多人张嘴闭嘴谈的也是类型片,《故事》讲的是类型片,业内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更高,深究下来,没几个人懂。类型片不好做,很多类型片变得跟艺术片似的,很多艺术片整得跟类型片似的。然后,投资人懵了,编剧的尾款泡汤了。

很多时候,我理解的都是所见的,现在能做的只是把知道的写出来。还没接触过电视剧,据说电视剧编剧比较容易,相对来说酬劳比电影编剧还高。如果只想赚钱的话,作家朋友们有门路,可以去糟蹋电视剧。这也只是一句玩笑,就像我当年跟别人吹牛说:“我写小说的人,编电影不正好嘛!”这是因为不了解,犯下了轻视敌人的重大战略错误,于是我悄悄地在编剧的战场上退了伍。现在,只剩下为编剧朋友们喝彩的份儿了。

网址:编剧与作家为何是两回事 https://mxgxt.com/news/view/386325

相关内容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的男友居然是这么回事,编剧好新潮
编剧频遭吐槽 专家质疑影视作品“宠明星轻编剧”
专访|编剧翦以玟:让编剧成为真正的“作者”
《缘份》的编剧陈嘉上回忆起与哥哥的合作往事…
于正作为编剧的才华如何?
刘震云:我是一个好作家,但不是一个好编剧
编剧作家富豪榜发布 明星收入是编剧收入30倍
香港故事|剧作家何冀平的京港“双城记”
于正与何晟铭,知名编剧与“四爷”,背后的恩怨情仇
《九号秘事》,凭什么成为编剧教科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