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历史剧:无真实何来艺术?

发布时间:2024-12-21 03:39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王岩

最近,《风起陇西》《山河月明》等历史题材电视剧火爆荧屏,掀起了一股考古热,有人讨论剧中人物形象是否与事实相符,有人进一步探查作品所涉历史背景,以至于与播出同步,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质疑声也不绝于耳,《风起陇西》在三国大背景下玩谍战,《山河月明》将明成祖朱棣强行塞进了“先婚后爱”的经典古偶套路,引发了大批观众集体吐槽。正因如此,即便上述二剧均有老戏骨、人气明星参与,收视率仍不甚理想。为何在制作手段日益精良的当下,难出艺术性和真实性兼具的好历史剧?

正剧也走古偶风

内容创作乏力,恐怕是症结之一。

“反映在题材选择上,大都是什么火拍什么。”娱评人苟瑞雪认为。《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火了,清宫戏就一拥而上,《孝庄秘史》《步步惊心》《宫》,各种宫闱秘事好似被扒了个底儿掉,而“拍无可拍”后,制作方又将目光投向了宋代,所以有了《清平乐》《大宋少年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宋宫词》等。如今,《锦衣之下》《大明风华》《山河月明》有意无意间又把明朝那些事儿给“炒红”了。“实际是市场需求使然,拍历史剧、宫廷剧,朝代选准了,就把握对了观众的胃口,在谋得高关注度、高收视率上先得一分。趁着爆款题材的余温尚在,速速推出几个同质内容。这看似讨巧,实际上极易导致同质化作品激增,水平参差不一,徒增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厌恶感。”她说。

有时候,历史题材更像是个外壳。纵观不少流量明星参与演出的作品,不论是主要时间线、剧情逻辑,还是服道化,已经没有什么准确的历史依据可言。无非是让演员身着古装,再度甚至几度演出“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戏码,形成了“换个朝代谈恋爱”的创作习惯。内容方面,甜宠、玛丽苏、腹黑一样不少,更是满足了大批年轻受众特别是粉丝的爱好。如此一来,相较历史正剧,古装偶像剧近年来反而拥有了更大的市场基础。“制作方当然要重点考虑这部分主要的、活跃的年轻受众,反映在创作上,包括明星剧中人设、虐恋惨到何种程度、造型滤镜美不美、如何造梗宣发等都成了要顾及的内容。到这时候,剧作到底符不符合史实,仿佛不那么重要了。”省内一位编剧对记者说。

可叹的是,一些标榜自己是正剧的作品,走的也是古偶风,结果翻车严重。2019年播出的《大明风华》定位新时代历史正剧,却没有历史正剧该有的严谨。由邓家佳饰演的女二号胡善祥历史原型是朱瞻基第一位皇后胡氏,史料记载胡皇后贤德淑慧,但因性格文静不得宠爱被朱瞻基以膝下无子为由废掉,“天下闻而怜之”。据《明史》记载朱瞻基晚年也曾为此悔过,将其归为少年冲动。胡皇后是典型的悲剧性人物,她的悲剧来自封建皇权的独断专横和传统礼法对女性的残酷压迫,人物本身的经历自带悲凉感和批判性。而《大明风华》剧集强行将胡皇后反派化,改成腹黑心机女,屡次陷害亲生姐姐,甚至谋反。这一系列改动完全背离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也不具有任何深度意义。细想,她的人设转变是为了将汤唯饰演的女主孙若微的行为动机合理化,衬托女主的身不由己、善良贤德。这种设置本质上是让历史让位于言情偶像套路,把历史当作塑造言情人设的工具,立意单调浅薄,主题也经不起推敲。

历史剧或者年代剧的底线

是尊重历史

乱改历史似乎成了此类题材创作的一个流行病。那么,历史剧是否需要遵照史实呢?有观点认为,定位是历史正剧的,应符合史实,但电视剧有娱乐大众的属性,为了剧情的需要,合理虚构也属正常。

“问题就在‘合理’二字如何把握。”苟瑞雪表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适度戏说巧妙演绎也无伤大雅,但改编不应当推倒重建甚至满纸荒唐。一些影视剧明目张胆地篡改历史,借用历史人物身份做噱头,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风中奇缘》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少年壮志改编成拒绝赐婚不辜负女主,格局一下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热忱倒退到了小情小爱的自我满足;《陆贞传奇》中相差三十岁的北齐女相陆令萱和高湛谈起了恋爱;《王的女人》中给吕雉和项羽安排起了感情线,刘邦反而成了第三者……

这样做基于这样一种观点:认真讲历史故事,影视作品就容易走向说教、晦涩难懂,难有市场。然而,去年播出的现象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用超高的收视率、网络流量,豆瓣9.3的高分恰好驳斥了这一观点。该剧讲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特别是陈乔年、陈延年等奋发向上的革命英雄故事震撼人心,跨越百年时空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的偶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剧在青年中的市场潜力。

影视作品在史实呈现上不断爆雷,也因为当下网络发达,观众一边看剧一边就能查阅史料,发现不对就立马上网实时吐槽。架空剧在这两年大行其道,它打破了时空限制,创作更为自由,更巧妙地化解了“与史实不符”的风险,甚至还实现了批量生产。但即便是架空剧,也不意味着在创作上就可以完全放飞自我。“做历史剧或者年代剧的底线一定是要尊重历史。”山影集团导演孔笙曾表示。在拍摄《琅琊榜》前,孔笙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决定让服饰建筑礼仪偏向唐代之前,道具偏宋代。这不仅是追求一种古味儿,更是希望观众能在架空的历史剧中找到一种历史的真实感。该剧还用虚构的故事传承真实的文化,摸索到了历史与虚构之间另一种可行的平衡道路。主人公梅长苏虽为虚构,但他身上承载的君子气节是儒家文化中真实存在的,因此能引发情感共鸣。

既能照亮历史

也能照亮现实

必须承认,历史题材影视剧应保持艺术底色。它的创作必然与历史纪录片有较大的差别。那么,历史剧的艺术性如何凸显呢?

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刘和平认为,虚构和想象必须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在这个基础上,虚构的故事能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他回忆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创作,认为该剧最难的历史叙事是雍正的改革,那不是一个好故事,形成不了不断推向高潮的矛盾冲突,无法完成完整的戏剧结构,于是他运用了诗性叙事的虚构和想象,将在雍正三年就已经消失的八爷党延续到雍正十三年,作为雍正改革的主要对立面,直到最后一集,将剧情推向最高潮,于是有了一个能让历史学界认同的好故事,一个不同于历史学叙事的历史剧叙事。

“可以在细节上丰富历史,但是大框架不能改动,罗贯中可以在《三国演义》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但他没有让情感影响历史走向,最后蜀汉灭亡,三家归晋的历史没有变。而著名历史人物的命运框架,是几百年的历史真实,更是不能轻易推翻、戏说的。”学者郑连根则认为,历史剧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于补而不是改,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虽然人物是架空的,但里面的服化道和制度是考究的,能让人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是在补,是在历史空白处想象。另外,对于影视剧创作来说,帝王将相非常有吸引力,是一种文化符号,但也有很大的改编难度,需要把历史的前因后果都研究得非常透彻,不能既想要历史人物自身的知名度,又不考据研究随意添加想象,让观众有违和感。所以,可以更多着眼于历史空白处发挥想象,聚焦小人物而非改编大人物,这样跟百姓更有贴近感,也有更大的创作空间。总之,不要轻易在已经定型的历史人物上发挥。

更为重要的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作,除了要具备高超的叙事技巧,还要输出有深度的立意,这要看影视创作者是否具有独到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社会历史观。同样的史料,不同的诠释视角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在《大明王朝1566》中,编剧将视角放到嘉靖与海瑞这对相克相生的君臣关系上,以此折射封建王朝后期的全面衰败。而在《山河月明》中,制作团队致力于展现帝王家生活化的日常。在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的讲述中以温情表达为主,许多的牺牲成了帝王的身不由己。这稀释了人物的批判性,温情有余而立意不足,烟火气多而时代性不足。对此,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位教授表示,封建王朝中父子君臣之间有严格的等级规制,在帝王皇室中鲜有父子温情时刻。“在影视剧改编中,应该学会正视而不是规避,不应用今日的价值观强行改写历史,如此才能体会到平等自由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历史记忆对于建构民族想象,形成民族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作者不能偏安一隅,在言情偶像的舒适圈里打转,要不断提升历史反思能力,创作符合历史风貌、顺应历史潮流的优秀作品,将深邃的思辨色彩和叙事的艺术魅力相结合,讲述有深度的好故事。

责任编辑: 禹亚宁

网址:文化观察|历史剧:无真实何来艺术? https://mxgxt.com/news/view/381946

相关内容

文化观察
视觉文化下恋爱观察综艺走红研究
灿烂但染血的花朵们:“非文本”和“无历史”的Kpop遭遇学术与戏剧
观众带着望远镜看李云霄,越剧如何接棒这泼天的流量?丨文化观察
文化新观察·聚焦国庆档|导演谈电影《只此青绿》:用银幕展现舞剧艺术之美
文化新观察·聚焦国庆档|导演谈电影《只此青绿》:用银幕展现舞剧艺术之美
王江鹏评《以王羲之的名义》|经典书法作品的多学科观察与艺术社会史重构
文化观察丨男性群像综艺节目迎上新潮
戴耘: 激发观众对艺术、自然、历史和个体感知的新认识
只此青绿,何以圈粉?|文化观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