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邵氏与嘉禾的恩怨情仇之三

发布时间:2024-12-21 02:01

看电影——邵氏与嘉禾的恩怨情仇之三

1970年,在美国发展的李小龙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剧本、片酬合适的话,他愿意回港发展。消息传开,多家香港电影公司都对李小龙发出了邀请,但当他提出影片的投资不能低于60万时,不少小公司就望而却步了,真正有意且有实力的就只剩下邵氏和嘉禾两家了。李小龙原本对财大气粗的邵氏更有兴趣合作,尽管邵氏开出的条件并不优厚,不但每部片酬仅有2000美金,而且还要签长约,地位与邵氏旗下的普通艺员并无区别,但李小龙仍表示只要邵氏寄来剧本及相关资料,合作事宜可以商量。熟料邵老板要求李小龙必须先行回港,再做打算。此举自然惹火了素来心高气傲的李小龙,立即强硬表态,除非邵氏派人来美国面谈,否则就不谈了,结果两人如此僵持不让,合作之事果真作罢。

既然邵氏与李小龙谈崩,嘉禾的机会就来了,原本嘉禾在那时也刚好派人去美国游说已婚的前邵氏“武侠皇后”郑佩佩(李安[卧虎藏龙]中饰“碧眼狐狸”)加盟,但没有成功,却正好趁机去当面拜访李小龙。面对首家来自香港的制片商的热情邀请,李小龙很是感动,并且嘉禾许诺给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美金,并尽量满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李小龙当即口头答应为嘉禾开拍两部电影。

李小龙

这里要特别多说一下邵氏和嘉禾之争还产生了一个对后来整个香港娱乐业生态,进而也影响了今天大陆娱乐业生态的巨大影响。邵氏的经营方式叫做制片厂制(与好莱坞黄金年代一样),覆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从立项到院线都由一家公司包揽,演员、导演等从业人员就是工厂的员工,收入很少且不可以拍外面的戏。嘉禾从李小龙开先河后慢慢转向明星制(延续至今),表现为制作公司要开给明星很高的片酬,与明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后来发展到院线也是独立的公司,制片方拍了片子还需要考虑和院线的合作)。邵先生后来在邵氏退出制片行业,专门做电视业务(大名鼎鼎的香港无线电视台,我们儿时看过的无数香港电视剧都是无线出品)后曾表示,明星拿高片酬将会严重伤害电影行业,并且让年轻人都想要尽早出名,没有扎实的基础表演训练(邵先生是有资格说这样的话的,因为无线就是这样做的——依然大名鼎鼎的“无线艺员培训班”走出来的艺人大家可以去问度娘)导致香港演员的青黄不接,可谓说得一针见血。

TVB艺员训练班

1971年7月,李小龙赴泰国全景拍摄了嘉禾投资的功夫片[唐山大兄],三个月后影片上映,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最高的票房纪录。翌年3月的[精武门]再次大获成功,仅在香港本地便狂收近450万港币,甚至打开了日本、欧洲等国际市场,嘉禾公司仅凭借这两部影片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待至1972年,李小龙与邹文怀合股创办“协和”影业,公司首部作品(也是唯一的一部作品)就是李小龙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影片于1972.12.30上映(贺岁片概念),香港观众争相涌入影院,票房最终达到惊人的530万港币。另一边,邵逸夫没有想到李小龙竟然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更令他懊恼的是让仇家嘉禾捡了个大便宜。

电影【大军阀】

事情总是峰回路转,眼见嘉禾风头正盛,邵逸夫也需要马上寻找应对之策。恰巧此时从台湾传来邵氏的叛将李翰祥经营失败的消息,邵逸夫当即决定不计前嫌,重新重用李翰祥,而李导果然不负厚望,回到邵氏后的首部影片[大军阀]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军阀]亦成为风月笑片的鼻祖被永久地载入影史。之后,李翰祥又接连拍摄了[风月奇谭]、[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等五部风月笑片,获得总票房1500万,以量取胜李小龙的1300万,邵氏与嘉禾这一回合算是打了个平手。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址:看电影——邵氏与嘉禾的恩怨情仇之三 https://mxgxt.com/news/view/380225

相关内容

香港电影50年“兴衰史”,其实就嘉禾和邵氏一本恩怨情仇录
香港演艺圈巨头恩怨,邵逸夫的步步紧逼,造就嘉禾的辉煌
商业模式选择:邵氏兄弟vs 嘉禾影业
商业模式选择:邵氏兄弟vs 嘉禾影业
邵氏十大经典电影 邵氏必看电影排行 邵氏电影代表作盘点
邵氏电影公司
邵氏电影为何没落?只因邵逸夫太过“精明”
邵逸夫与他的邵氏王国:笑傲江湖数十载
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
香港电影13——邵逸夫全球攻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