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为什么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时代
俗话说,人无完人,不管多么伟大的人物,都会有自己的缺点与过失。但在近五百年来,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位人物。后世学者们根据研究他的人物生平及历史影响,很多人一致推崇他为“完人”“圣人”,甚至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时代。暂且不论这样的观点正确与否,先让我们一起追随先贤的脚步去了解王阳明的人生事迹以及去体会其“我心光明”的人生智慧。
生长在明朝中叶时期的王阳明自小便不同于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与众不同,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且长大后,他也一直为自己少年时说过的话所不懈的努力着,这才有了后世闻名的“阳明格竹”“龙场悟道”等典故。
王阳明可谓时一个全才,文武双全,上马武能定国,下马文可安邦。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朝廷一时大乱,人心惶惶,王阳明聚县兵,府兵,用智慧与计谋,宁王战败被俘,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王阳明对后世最大的贡献便是所创造的“心学”,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作者个人认为王阳明对华夏文明所作的贡献可称之为“不朽者”。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
怎样的事业,才能称之为“不朽”呢? 叔孙豹总结出了三件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立德是圣贤才能做到的事,可遇不可求,但王阳明做到了。立言是文臣的追求,王阳明的所作所为已注定他能留名青史。而立功,则是武将的目标,王阳明亦可称之为是。就如王世贞所说,王阳明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那么为什么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时代呢,这就和其创造的“阳明心学”息息相关了。心学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那么怎样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点应运到我们的生活中呢,那么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真正得“良知""知与行”又代表了什么,并非简单得字面意义。在这里作者借用如度阴山所说,“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而如果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则“所有的困惑将变得清晰,所有的犹豫将变成果断。”
譬如,见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厌恶恶臭是“行”。一见到美色就马上喜欢了,没有人见到美色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喜欢呢还是不喜欢呢”;一闻到恶臭就马上厌恶了,没有人闻到恶臭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厌恶它呢还是喜欢它呢”。
所以说,“知”与“行”是绝对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而良知感应神速,无需等待,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时都能快如闪电地得出正确答案,得到答案,知的同时毫不犹豫马上去行,就是知行合一。
从这点而言,“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在修心上,它能迅速提高为善去恶的效率;在社会中,它更能提高你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当然,“心学”博大精深,并非是作者在这里夸夸其谈说几句便能道清楚得,他需要我们在平时得生活中,工作中去慢慢体会,慢慢学习,正如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著名学者杜维明所预言的: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当下中国大陆正处于转型期,年轻人尤其是都市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内心迷茫而焦躁,既有现实事业的困惑,又有安顿内心的需求,将阳明心学视为浮躁现实中最后的一剂心灵解药。这也许是阳明热潮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内在原因。
网址:五百年来王阳明,为什么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时代 https://mxgxt.com/news/view/377076
相关内容
王阳明《传习录》:为什么人一旦开悟,就会变得很厉害王阳明的学说和禅宗之间有什么关系,从禅宗的角度看王阳明
王阳明也是预言家?王阳明早已预言出嘉靖皇帝年号,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与唐伯虎:相同时代的不同人生
明代心学的开启者,为何成为王阳明“最熟悉的陌生人”?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之一)
21世纪什么最贵:王自如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除了悟道,他还做过什么事情
王阳明王阳明个人资料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成为无数豪杰的指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