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与救援队:如何更好理解双方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4-12-20 20:24

导读

近期,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CFF)2022年度组委会成员发出《基金会助力公益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行动倡议》,呼吁主动关心伙伴、倾听伙伴、支持伙伴,陪伴和赋能基层社会组织,建立互尊互信的伙伴关系。

作为救灾公益领域的两股重要力量,基金会和救援队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对于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救灾工作意义重大。尤其在2021年河南7.20洪灾之后,基金会和救援队成规模地从相互看见到彼此接近,正在探索形成专业性互补的良性合作模式。

2022年7月20日,在河南7.20洪灾一周年之际,基金会论坛秘书处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基金会和救援队的伙伴关系”的线上研讨会,邀请包括基金会、救援队、公募平台、媒体和高校学者在内的各方代表,交流探讨。现将各方发言内容整理发布如下,以飨读者。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秉持“爱与专业”服务理念,长期关注探索医务社工本土服务模式,深耕困境儿童救助服务领域多年。同时从2019年开始,春苗基金会提供平台化服务,支持公益伙伴合法、有效、高效地参与慈善,陆续在医疗健康、乡村振兴、紧急救援、助学扶智、关爱老人等领域开展公益项目。

春苗基金会具备公募资质,在资源整合、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有些经验,从2020年参与新冠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项目开始,在这两年的救灾工作中,春苗基金会本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将基金会定位为一个服务型的平台,链接服务救灾捐赠和救援工作链条上的相关方。基于流程化的管理,在救灾工作中我们可以容纳更多伙伴参与项目的开展。

*救灾工作中,春苗基金会定位为一个服务型的平台,链接服务救灾捐赠和救援工作链条上的相关方。

例如,在去年应对7.20洪灾建立的执行团队中,春苗基金会启动“驰援河南 风雨同舟”项目,建立工作组。截止到9月30日筹款891.91万元,分以下两个子项目:中欧人在行动筹集款物4,419,142.25元,支持“紧急救灾阶段”,其中有20%的资金支持救援队的装备。另外的450万元则由一家外企通过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捐赠,主要用途就是“提升现有救援能力”。

春苗基金会建立项目统筹工作组,由秘书长担任组长,成员有财务和发展部的同事组成,服务于两个子项目:

一是服务中欧校友公益专项基金,春苗与中欧校友公益专项基金建立四人决策工作组,中欧校友河南校友分会建立河南一线执行工作组,主要参与救灾的前期紧急救援阶段。做好分工及流程指引,决策组负责统筹筹款、根据执行小组提供的一线信息决策采购救灾物资的捐赠方向、采购物资等;执行工作组主要是河南的校友及校友企业承担一线执行任务。中欧校友们既是捐赠人、信息核实者、捐赠物资的比价采购员,又是与政府部门、救援队的沟通话务员,还是捐赠物资送达一线的快递员和搬运工,大家高效的将校友们的善款变成紧急救援在的物资,同时保障精准的抵达最需要的救灾一线,投入使用。

二是河南洪灾紧急救援工作进入末期,项目的资助方们被救援队的精神所鼓舞,也看到了救援队的需求,认为需要为救援队后续救援提供救援设备及能力的支持。通过上海宋基会捐赠450万,如何使用这笔资金来提升救援能力?多次征求救援专家郝南的意见,郝南认为救灾中关注的焦点往往都是受灾群众,以救援队为核心的救援项目非常缺少,但又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春苗基金会外聘了顾问作为项目经理,由春苗员工担任秘书,此项目定位为:水域灾害紧急救援装备支持和灾后心理重建与气候适应防灾减灾。为参与救援的救援团队提供专业救援设备,确保其能有效及时参与救援,应对农村地质复杂地区救援的同时,更好地保障自身安全。采购价值360多元的冲锋舟、舷外机、发电机、重型救生衣套装、水域救援头盔、水下潜水套装、抛绳包、水下破拆工具等11种共近900套专业救援设备,支持64支参与河南地区紧急救援的民间救援队。

除了救援装备外,根据救援队的需求,春苗基金会为救援队的培训开展给予支持,例如河南蓝天救援队的策略是培养15名有相关认证的骨干,为河南地区的蓝天救援队开展内训;山东特战队希望能够整体培训200多名队员。在春苗基金会的资助下,河南蓝天救援队还产出了两本手册:一是水域救援现场行动手册,二是青少年防灾减灾安全成长手册。我们期待未来能把这些手册公开给救援领域的伙伴参考。

在7.20河南水灾发生后,微笑明天基金会与救援队之间的合作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在水灾发生过程中以及发生后的半个月,微笑明天主要为救援队提供救援装备、防疫物资等直接物资支持。第一阶段对救援队配合的要求并不高,基本上救援队提出需求,基金会采购物资发运,救援队接受物资并开具接收函,就可以支持到救援队的行动。

第二阶段,在水灾发生后的两个月,微笑明天为参加7.20救灾行动的救援队提供资金补贴。基金会对参与救灾的队伍和队员的信息进行审核筛选后,直接给于现金补贴。第二阶段对救援队的工作要求也比较简单。

第三阶段,微笑明天与救援队开展长期合作,支持救援队的能力建设。基金会与十几家救援队签署了2~3年的长期合作协议,一方面基金会支持救援队组织开展日常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与为社区普通居民提供基础急救能力培训,另一方面基金会希望救援队在在合作期间响应与执行基金会发起的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救援行动。

*2021年河南7·20洪灾中,微笑明天基金会支持的谷城蓝天救援队救援和转运受灾群众。

具体而言,微笑明天与救援队的长期合作和支持,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第一,基金会在公益项目管理方面,如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数据整理、行动留痕等,对救援队提出更高的规范性要求。由于大部分救援队重在救援,而疏于项目管理,基金会希望通过长期合作项目,提升救援队的公益项目管理能力。

第二,基金会通过与救援队合作开展各项急援培训与急救培训等项目,赋能提升救援队的救援培训能力,继而进一步服务社区居民、学校乃至更广泛的人群。

第三,在7.20水灾之后的一年内,基金会与救援队还共同合作开展了山西抗洪、西安抗疫、上海抗疫等其他联合行动项目。救援队打前锋做行动,基金会在后方提供支持。

第四,在联合行动中,基金会引导救援队力量服务各类弱势群体和脆弱人群。例如今年三月,联合救援队与自闭症服务机构,在上海古美社区开展了针对自闭症家庭的社区防灾避险与急救基础培训。在上海抗疫过程中,基金会联合多个救援队为住院儿童、孤寡老人和罕见病人群送去药品和食品。在后疫情时期,基金会希望将联合救援队服务弱势群体的联动机制继续发挥下去。

第五,招募救援队参与2022年腾讯99公益日等募款活动。救援队行动力突出,但是日常募款方面相对薄弱,微笑明天作为一家公募基金会,希望将如何向大众募款、如何进行项目宣传、如何与捐赠方进行日常互动等公募经验赋能到救援队,提升救援队的募款能力。

尽管原先微笑明天基金会的核心项目大多在医疗救助领域,在救灾救援方面起步得较晚,但我们希望在720水灾这次全面合作之后,与各大救援队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互相赋能,共同成长,将这一事业更好地长期推动下去。

爱德基金会自1985年成立就将救灾作为主要业务之一,最早于1987年开始响应大兴安岭火灾,之后的国内大型灾害救援救助,爱德基金会都参与其中。尽管爱德拥有长期的救灾工作经历,但是与救援队的互动并未有很长时间,既没有与救援队建立救援网络体系,也没有和某一支救援队建立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是在客观实操上,爱德在大大小小的救灾行动中与救援队都有较多互动。最常见的是,爱德请求响应灾害的救援队,帮忙了解当地的需求信息以及协助爱德为受灾人群发放物资等。在互动过程中,爱德会关注救援队的人员状况、管理情况等,以及考虑是否与其一同开展工作。救援队有时也会向爱德提出合作意向,比如地方性灾害发生,救援队会询问爱德是否响应,能否给予救援装备等支持。

跳出仅限于基金会与救援队双方的互动,爱德也在尽力参与救援协调平台的搭建。一方面,通过协调平台可以对接救援队和灾地需求,协调救援队前往具体的受灾地点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协调平台可以整合基金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和资源,共同作用于救灾工作。灾害发生后,在救援协调能力弱的情况下,常常会发生无序的状况,而协调平台能让众多机构的工作更具方向性,提升救灾工作的整体效率。

*爱德基金会携手新浪微公益,驰援河南7·20洪灾。

以7.20河南水灾中的互动为转折点,爱德基金会对民间救援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救援队在救灾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7.20河南水灾让爱德打消了救援队值不值得支持的疑虑,开始非常坚信救援队的力量,也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救援队的现状。

二、每一个救援队在管理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无法使用一个模板加以概括,尤其是发展较好的救援队管理方式非常有效。

三、大部分救援队的资金来源于队员自费,或者向当地企业筹款,救援队在资金方面普遍较为困难。

四、救援队的能力建设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管理者的认知有关。处于静水环境的地区,救援队静水救援能力较强,而山洪常见的地区,动态水域救援能力较强。部分管理者认为能将救援完成好就可以,而部分管理者认为必须按照标准的救援技术执行。

五、大部分救援队的装备通过自筹而来,但是由于各个救援队对救援的认识不同,对装备的采购和准备的结构也会各有差别。

六、实战经验对救援队伍非常重要,救援队长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救援队的成长。

总体而言,爱德从能力建设入手,帮助救援队提升。同时,爱德还发挥公募基金会的优势,与更多的资方进行沟通,如华泰公益,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方向,为救援队搭建一个良性的发展平台。

一、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专业能力的提升。

社会应急救援力量长期存在队伍进入门槛低、发展良莠不齐、专业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同时近几年来社会救援力量人员的牺牲,更突出了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加强队员自身保护意识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同时,更加高质量地完成救援任务,这一直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目前由于部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经费紧张,无法深入开展应急救援培训,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痛点。期待基金会携手救援队,定期开展社会救援力量骨干提升班,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素养。

今年,我们收到了微笑明天基金会捐助的两万五千元用于应急能力提升专项培训项目。为了与周边救援队伍的共建,与基金会达成一致,用最少的费用开展更多的专业培训,让更多的救援队参与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将这笔资金用在刀刃上,让参与培训的队员们无后顾之忧的安心学习。七月开展的湖北省域应急救援能提升的培训,来自36支队伍100名学员参加,基金会承担了教官及材料、场地等部分费用,学员们自己承担相关餐费,这样以共建的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培训中。为了更好的备勤洪灾,我们计划八月份做一场水域激流培训。不管是赞助方还是承办方,都希望将每一笔资金用在学有所值的培训中。如果这个项目能长期持续下去,定期开展应急能力提升班,夯实救援队伍的专业救援能力,就能利用传帮带将骨干所学的救援技能传授到每一位队友。

二、社区应急响应第一人的共建。

今年三月,微笑明天联合谷城蓝天在上海为社区家庭做了一场“社区防灾避险与急救基础培训”活动,同时邀请了部分特殊儿童家庭参与,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普及基础救灾知识的活动。基金会做推广联络,我们提供技能普及,基金会和救援队成为彼此的纽带,让更多的人掌握应急救援相关知识,共同营造安全、有爱、融合发展的社区环境,效果特别好。

这让我想到了第一响应人项目。在河南洪水灾害中也曾发生令人极其心痛的现象,个别群众在自救互救过程中发生了二次伤害,也反映出在全社会风险意识培养、减防灾知识普及和应急能力提升上,仍有大量艰巨的工作需要去做。防大于救,是很多公益救援队一贯的基本理念之一。“第一响应人”项目的实施,通过理论培训和实操演练,提升普通民众的应急救援能力,掌握应急处置方法和急救技能,了解“黄金四分钟”法则,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有效挽救人员生命,减少财产损失。让更多的民众学习并掌握在突发灾害面前的自救技能,成为我们公益救援队思考的日常工作重点。基金会可以以此立项,提供平台,救援队用专业知识推广普及,互相合作,共同推广,最后做到三赢。

民心可用。越来越多的民间救援组织优势和弊端被看见和发现,越来越多的基金会深入到最基础的救援扶助中。以救援队为针,以基金会为线,双方通过穿针引线的合作为政府的应急救援提供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同时,通过合作与联合,加强基金会与民间救援力量的链接,夯实群众基础,同时也给爱心人士和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通道贡献爱心力量,也让救援队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形成正向循环,每一位获得基金会和救援队支持的人,也会将获得的爱心和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前段时间,腾讯等各大基金会的调研小组来过厦门市曙光救援队,对于基金会支持救援队的项目达成及项目评估是各家关注的重点。各基金会都问了我一个问题:去年的资助到底有没有落到实处?对于整个救援行业来说能够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个行业的确需要大量的支持,包括资金、装备、能力等,但我在这里讲一些负面的问题。

临近汛期,我们在救援队之间的横向交流中发现,经过去年7.20河南水灾,来自基金会等的社会资金涌入,导致很多救援队团队分裂,本来相对团结的团队,分成两三个队伍。矛盾的焦点,在于团队内部在资金使用上的不透明和意见分歧。

我认为在资助当中,一定要有评估机制和标准,特别是财务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基金会是否应该资助虚报数据的队伍?去年,对于一家基金会公示的资助救援队的项目,我实名举报了其中两支队伍。有的救援队只有十几人和两三艘船,但却公布说在两天内转移了五千多名受灾群众。基金会在审核以后,向我反馈到这是数据问题,已经在修改,并表示仍会继续支持这支队伍。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导向,助长了各个救援队伍虚报数据的浮夸风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这也会造成统计上的困难,影响政府和社会统计受灾群众数量和需求。

第二,资金拨付到位以后,救援队是否能够做到财务透明?分享一下我们的做法。对于财务的审计和公开,我们每年会邀请媒体和捐赠人代表、基金会代表和对内的伙伴召开财务会议,任何人可以调取所有原始账本并提出疑问,曙光救援队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回复关于支出的疑问。

基金会的目的是通过资助来增强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但如果救援队伍的财务状态不透明和合规,不但会遭受外部的质疑和不信任,还会引发内部的质疑和分裂。因此,无论是基金会在考核资助对象上,还是救援队自身在财务管理上,都需要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制定财务规则,客观地公开救灾数据和财务信息,这样才能用好爱心人士的资金来提升专业能力,在灾害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得起社会的信任。

河南7·20特大洪灾,可能是我国自汶川5·12地震以来最大规模和最为“波澜壮阔”的民间参与的救灾行动,社会救援力量也被舆论场更多关注。从河南暴雨到西安疫情,再到上海疫情,@微公益不断加强与救援队的合作,并进行传播支持。2022年上半年,@微公益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扬帆公益基金会共建两期#V救援联盟#,截至目前已有62支救援队加入微博#V救援联盟#。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能如何助力救援队做好大众传播?

*截至目前,“V救援联盟”话题已有超过2400万人次阅读。

1、救援队是否需做好大众传播?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舆论场,任何一个主体的发声,都有可能被更多网友看见和听见。对于救援队而言,微博同样也为救援队提供了一个传播、互动的公共渠道。因为救援队的组织属性、公益属性,某种程度,救援队在微博发声,既是自我传播和品牌塑造的过程,也是回应网友关切的过程。5月西宁疫情,@青海红十字先锋救援 在微博发布【每天跑近300公里的救援队】原创视频,讲述奋战在“疫”线上的救援队员故事,播放量达26.5万人次,互动量2万;在地震、溺水、燃气爆炸等热点事件发生时,众多救援队账号也是第一时间发布科普博文,为网友带去专业、及时的安全科普内容。

河南7.20水灾发生后,众多民间救援队赶赴一线,成为政府救援的有力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政府力量一样,救援队也是线下救援,线上发声,这种重大应急救灾事件的一次次回应,对网友来说,非常重要和珍贵,而他们逆行的身影,也值得和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共同传递救援的公益正能量。

2、救援队在微博传播有哪些天然的基础?

第一,微博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热点属性。救援队在应急救灾热点事件中的发声,能快速被大量网友关注,微博也将助力救援队在关键时刻发声,共同传播逆行声量。

第二,微博有多元的内容生态,在这里有17万的政务官微、3万的媒体账号、200万的名人大V、140万企业账号,可以说微博是一个真实社会的折射。也基于此,我们希望联合微博上的多元主体,构建一个社会化的应急协作网络,包括政府机构、媒体、公益机构、企业、明星大V、救援队和志愿者等等,救援队是其中重要一环。在西安疫情中,微博开始探索与社会救援力量共同救助的模式。微博梳理网上的求助信息,经核实后同步给@陕西蓝天救援队 @卓明信援通讯社 等社会救援力量,由他们进行线下救助,完成救助后再通过微博进行反馈。我们同时上线了“微博抗疫小蓝签”功能,显示“经过XXX的帮助,该求助需求已得到解决”,网友反馈积极,也贴心称其为“安心小蓝签”。在西安疫情中,微博共计梳理209条求助信息,联合社会救助力量协同救助151起,辅助政府进行个案救助,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说,微博的多元生态,能有效链接多方,做到在应急救灾事件发生时,能联合救援队等主体协同救助,传递救援声量。

3、基金会和救援队伙伴关系在微博的传播

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微公益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邀请全国24支救援队成立#V救援联盟#,初步建立救援队矩阵雏形,助力救援队在微博进一步讲述#我的救援故事#。6月份,@微公益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扬帆公益基金会和27支救援队发起#V救援联盟#第二期,救援队账号矩阵进一步扩大。通过微博搭建的传播平台,基金会和救援队的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我们也在继续探索更多基金会+救援队共同传播、协作的模式,希望打通大众传播,进一步赋能基金会和救援队发展。

在救灾方面,基金会和救援队的连接已经成为常态,并且基金会的资助并非一次性的,而是具备比较长远的眼光,这是救灾领域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基金会和救援队的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量救援队游离在政府应急部门的统筹之外;救援队的专业性的问题;决策透明度的问题;流程的标准性的问题;以及如果基金会和救援队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公众在社会意识层面能否达到一定的认识程度等。

以上问题看似是专业领域的话题,背后实际是一个公共议题:中国民间救援力量的发展问题。近两年极端气候情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全社会对救灾关注也越来越多,但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们整个社会环境的软性建设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基金会给救援队的资金和资源来自于公众,来自于社会力量。如果我们对救援队的关注度和资源总量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去助力标准、技术等方面的软性建设,而是更多给到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如果要加速这一进程,让更多的资源、资金和关注进入到救援队的救灾领域,就需要更大范围地扩大传播,改变全社会对这一领域和这一问题的认识。

从救灾的公共信息来看,灾害发生后,舆论场会有大量来自自媒体和新媒体的碎片资讯,形成舆情,接着就是专业媒体介入主导。以上两者之间并不是分裂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专业媒体的介入主导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去年参加了乐平基金会发起的关于解困式报道的讨论,我作为初选评委之一,我看了很多作品,其实不乏好的内容,比如南方都市报在河南当地做的长时间直播以及对郑州地铁献花的报道,第一财经做的公共设施建设的相关探讨等,这些报道贡献了非常好的内容,而且在舆论场也引起了非常多的关注。

所以,我们谈联合应该把眼光放宽一点,不仅要加强基金会和救援队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与专业媒体的合作。对媒体的支持也不一定完全是资金支持,还也可以在信息和行业专家资源等方面共享,共建互相协作的平台。去年很多专业媒体的记者进入到当地,也发出了很好的报道,但是大家都各自为战,比较分散。如果能够联合起来互相协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有利于在救灾报道的发布和传播过程中,改变和改善全社会对救灾的认识,助力公益领域的发展。

*2022年7月26日,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报道“基金会+救援队”:伙伴关系需专业化赋能。

救援队有三大特性:

第一,救援队在公益慈善力量当中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组织。救援队内部有不同的角色分工,组成了自己的结构,这一结构镶嵌在资助者、慈善组织、受益人的公益三方结构当中。

第二,救援队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关注老人儿童等群体的社会组织,救援队有其特殊的专业性,需要像外科医生一样有真正的技术性,而这套专业的东西可能是慈善组织的专家所不知道的。但是,从救援队的现实构成来看,救援队组成人员的门槛可能很低,良莠不齐,甚至有时候人们基于热情也能临时参与其中。救援队在行动时需要像医师队伍,像部队,甚至像军医一样,但是构成来源又非常松散,管理能力和运营情况可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所以有一个很大的落差要弥补。

第三,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般社会组织的生命周期不同,救援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公众看到救援队的时候往往是它发挥应急救援作用的那一刻,但是这一刻可能只是冰山上露出的一角,资助者、观察者和受益者看到的点还远远不够,看不到救援队在防灾、减灾、备灾当中广阔的和被需要的领域。

基于以上特性,基金会和救援队的两个调性之间,还有很大基础面的知识和共识,目前未必已经浮现出来。但是基金会和救援队之间需要形成更好的合作,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共识。合作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构建实现路径,不仅需要社会理解慈善组织的逻辑,而且慈善组织包括基金会也要理解救援的逻辑,理解防灾减灾的逻辑。

基金会对救援队具体的支持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硬件上的支持,如资金和装备,是比较容易被看到的;而软件方面的支持,部分基金会已经采取了行动,但是仍然需要基金会进行更多软件维度的开发,也非常需要救援队内部的专业人士提出更多软件支持的具体方面。

关于基金会如何支持救援队,总结以下六点:

第一,救援要区分专业领域,所以基金会不能止步于资助救援,而是要选择具体的领域进行专业性资助。

第二,救援队急需基金会支持行业性标准的建设,比如编制救援队行业标准化手册。

第三,基金会应该支持救援领域目前已有的专业领头人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更加定点地和领头人、领头组织合作,支持救援队的队伍建设,提升领头人扩延队伍的能力。

第四,基金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助力救援队提升治理能力。比如提升救援队的社会公信力、决策响应能力、内部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这些可能是救援队相对不擅长但社会组织有优势的地方。

第五,基金会可以支持救援队与基金会之间协作平台的搭建,协调不同角色之间的合作与理解。

第六,基金会协助救援队进行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开展公众教育,比如与脆弱人群之间建立联系等。

网址:基金会与救援队:如何更好理解双方的逻辑? https://mxgxt.com/news/view/374182

相关内容

国安冬窗洗牌内幕:引援与转会的深层逻辑分析
数字时代粉丝社群中的规训逻辑——基于YJT粉丝后援会和粉丝的交往互动分析
网红基金经理与实力明星基金经理,买基金你该如何选择?
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如何运作
明星应援服务如何掘金演唱会市场
盖茨基金会是如何运作的?
【必修课】理解患者选医生逻辑,在漫长医疗过程中预防和化解冲突
球星流动背后的商业逻辑
基金20年:基金公司如何留住明星基金经理?
被困人员等待救援队解救,结局出乎意料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