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萨特的存在主义女哲学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国哲学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萨特的恋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为女性主义思想的地位。
但是在西方哲学界,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身份,长期没有得到肯定和承认。人们仅仅把她看做是萨特的门徒或随从者,或者有的学者甚至把她直接称为“伟大的女萨特”“萨特的明星学生”。
在中国,人们对她的认识更是少之又少,她在哲学上的影响更是被人忽视,远没有汉娜·阿伦特有名,关于波伏娃的中文专著连一本都没有。这对波伏娃和哲学本身都是极不公平和公正的。
女性主义者——波伏娃
其实,波伏娃在哲学中的影响和地位,从以下几点可以得出。
1,哲学文学化
波伏娃热爱文学,她把哲学思想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她认为哲学是一种“抽象的声音”,而文学则可以更好地“传播我的经验”。而且她觉得,通过文学形式的释放和表达,同样可以启发人们进入到哲学命题。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都是小说,加缪的作品绝大部分也是小说或戏剧,但他们都同样揭示了存在主义这个哲学主题,都贯彻了这样一个核心理念,即“哲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些理念把我们从哲学的高高在上重新拉回到了贴近人们自身的现实生活。
波伏娃写作的同时,把存在主义作为她的生活方式,一生都在追求存在主义哲学的最高价值——自由,并且不断地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回忆录中,她这样写道:
“对我来说,生活是一种具有明确方向的事业”。
“我对自己最初的认知——去体验、去写作、去表达——信守不渝。……我似乎将不可能结合的自在与自为连成了一体”。
2,自我与他者的探索
在第二部小说《他人的血》中,波伏娃通过法国被占领这个历史事件向我们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冲突,探讨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处理重新获得“自由”的问题。
而在另一部小说《人都是要死的》里,她试图带领我们一起进入死亡与生命的关系探索之中,生命的意义何在?存在的根基是什么?这些哲学议题被一一提出。
萨特认为人的虚无存在会虚无化一切存在,其中就包括他人的存在,所以自我与他人只能是冲突性的关系。而波伏娃认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可以超越“冲突”,建立起一种“相互性”关系的可能,自我与他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人是自由的在世存在,可以用行动证明自身,在人的自由谋划行动中,人解蔽了自身及其世界的存在。每个人与其他人一起共存于世,可以面向同一个世界而存在。所以,波伏娃说:一个人能对世界解蔽是依赖于其他人对世界解蔽作为基础的。
波伏娃的这些哲学探索打破了哲学与生活之间的严格界限,赋予了人们一种生活哲学,同时也给予哲学一种新的刺激和活力。
3,萨特的影响
波伏娃与萨特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相识,因为都是现存制度的反叛者,所以他俩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但他俩始终没有选择婚姻的形式,而是一直保持着五十年的情侣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很多人只是把波伏娃看做是萨特的信徒,很少真正认同或认可她作为一个女性哲学家的独立身份。
但实际上是,波伏娃与萨特之间的思想是相互影响的,萨特的一些思想也受到了波伏娃的影响。在认识萨特之前,波伏娃已经发表了很多有份量的哲学论文,比如在《现代》杂志上发表的《文学与形而上学》、《道德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眼对眼》等,她后来又写了几部哲学论著,分别为《庇吕斯和西奈阿斯》《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第二性》。
波伏娃与萨特
这些作品或论著中,波伏娃都坚持了绝对的原创性,并没有特别依赖萨特。
评论家认为,萨特的关注度在于哲学本体论,而波伏娃的兴趣大多集中在哲学伦理学。
4,对“道德自由”的阐释
在本体论上,波伏娃和萨特是一致的,都认为人的存在注定是自由的。但是,波伏娃同时提出,虽然我们的原初是自由自主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注定就是道德的,只有我们自己愿意是自由的,才能证明我们是道德,才能完成人的自然存在向道德存在的转化,进而获得道德自由。
什么是“道德自由”呢?波伏娃解答说:道德自由指的是人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承受由自由引出的焦虑或痛楚,承担由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困境,并通过具体行动与谋划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自身作为人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能力。
波伏娃认为,现实的某些境况把人通向未来自由的可能性都堵死了,人在这种境况下,除了自杀没有别的反抗手段,因此他不可能真正实现自由。
萨特的自由是抽象的意志自由、思想自由,而波伏娃的自由关注的是现实境况里,人们对待自身自由的主观上的态度,以及在客观上自由所能获得真正实现的具体手段与实际能实现的程度,她考虑到了人的主观意愿,把自由放到了客观的社会境况中加以考察和分析,相对于萨特的自由观,波伏娃的更全面也更有说服力。
5,对“互惠互利”概念的提出
波伏娃认为,现在的所有事件都与过去脱不开关系,同样,我们的未来也蕴含于现在和过去。自我与他者也是这种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处理的好就是互惠互利,反之就会爆发冲突或战争。这就是互惠互利的存在哲学。
至此,波伏娃开辟了一条走出虚无、走出自我与他者的冲突,从而面向他人、走向共存的道路,在哲学之路上也彻底走出了萨特,实现了自我的彻底独立和自由。
6,女性主义
萨特把存在分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人是“自为存在”,具有超越性,而自在存在是惰性的,只能通过作为自为存在的意向性活动才能显现出来。波伏娃继承了这点,并且认为只有实现了自身的超越性,人才能为自己的生活做出道德上的辩护。
波伏娃指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被当做一种物品或工具,而男性成为了“超越性”的化身,这样就使得女性丧失了超越的可能,造成了她们的“第二性”的从属地位。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对女性也是不公正的。男性为了自身的超越而把女性限制在“内在性”活动中,这是对女性的压迫。
女性若自己自愿成为男性的同谋,甘愿成为男性的附属物,成为只具有“内在性”的存在,则自身应当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写在最后的话——
除了以上六点,波伏娃在哲学和文学上还有其他很多建树,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但是她所留给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女权主义的发展却是我们能够战胜自我的一笔宝贵财富,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一个自由人所应该具备的特质。正如波伏娃在书中所说:
“艺术、文学和哲学,是试图在人的解放基础上去重建这个世界——创造一个个体彻底解放的理想境地。一个人要有这种抱负,就必须从一开始就无可辩驳地接受他是一个自由人的这种地位。教育和习俗强加给女人种种束缚,正限制着她对这个世界的把握。”
最能体现波伏娃思想的一句话:我们并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社会和习俗把我们“强迫”成了女人。
网址:不输萨特的存在主义女哲学家——波伏娃! https://mxgxt.com/news/view/368867
相关内容
西蒙娜·德·波伏娃“开放式关系”是自由还是放纵?从萨特与波伏娃谈起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刘震云小说研究
20世纪精神分析大师,当代备受追捧的哲学明星,雅克·拉康
【明星档案】90后歌手莉萨•阿尔扎玛索娃
范思哲和瓦萨琪的区别
法国当代哲学:非凡的历险时刻
刘晓庆出轨风波后屹立不倒:大女主人生哲学与传奇情史,叫人赞叹
独家专访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蒂姆·惠特马什: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存在有趣共性
名人的感人爱情故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