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杂谈|论争之后,新闻专业该如何面对“张雪峰”们的质疑?
为什么新闻学专业不“香”了?
曾经,新闻行业与法律、医学、教育等行业一道长期被置于聚光灯下,被歌颂作为社会公器的价值,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也代入着社会精英的自我想象。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交媒体网络的空前勃兴,在这个渠道空前发达的时代,传播不再是媒体所垄断的特权,行业的荣光不断祛魅,光环不再。 网民对于新闻行业的批判在于,新闻专业没有法律、医学那样坚实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壁垒建立起的“学科城墙”,“采写编评”也并非门槛极高的专业能力。 象牙塔内数十年不曾更新的新闻理论和实务教学,与媒体、企业在品牌宣传、营销方面实战的经验相比,显得极为单薄和苍白。许多高校的新闻教育已经过时,甚至完全落后于用人单位的需要。 传统媒体衰落,行业遇冷,无法吸纳大量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公众对于新闻专业的朴素观感自然就不是很好了。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张雪峰及其拥趸对于新闻专业的批判似乎自有其立场与站得住脚之处。 当然,新闻专业乃至行业存在的问题讨论者甚众,无意多做批判。笔者关心的是,为何有关新闻专业是否值得报考的讨论获得了如此多的关注与争议?舆论纷争的焦点在何处?
新闻专业值不值得报考?和新闻学科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双方各自的论争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网民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张雪峰,是对大学本科教育长期与社会现实和就业需求脱节的不满,这在人文社科专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网民关注的是就业机会的多寡,是薪酬待遇与职业前景,是新闻传播专业四年乃至更久的学习能否带来对等的收入报偿。 张雪峰对“报考新闻专业一棒子打晕”的调侃,实际上和“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并无本质区别。然而,即使天坑专业再被吐槽,也没有多少人会质疑生物、化学、材料学在人类科学研究图谱中存在的价值。 作为大学教授,面临公众对所教授专业的否定,自然要积极站出来维护学科的正当性与价值。但是新闻学界对此的回应,就多少显得有些敏感和缺乏底气。而且,与传媒业界相比,面对争议,新闻学界的回应声音显得更加激动和迫切。原因何在?
相比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而言,新闻传播学依然是个非常年轻的学科。毕竟,传播学经过施拉姆引介到中国不过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而新闻更长期作为实务性宣传工具的角色出现。
虽然新闻传播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但真正登堂入室成为一门建制化、体系化的学科,也不过就是20世纪后半叶的事。 更何况,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氛围,互联网时代部分媒体专业主义缺失导致的乱象,更让社会公众对新闻这个专业产生了一些偏颇的刻板印象,新闻业界近年来的暗淡、能够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力的深度调查报道逐渐消失退场。新闻传播学目前也未产出过类似社会学、经济学那样诸多振聋发聩的著作。 这样说来,新闻传播学的确过于年轻稚嫩,还没有厚重的底蕴积累和历史沉淀。无论是对“新闻无学”的指摘,还是“传播学是十字路口的学科”,都足以证明一点,那就是:新闻学科自身的认同危机是比较重的。 正因为如此,当新闻专业遭受到来自民间舆论场的质疑时,学界必然要为其进行辩护。 好在这场纷争,给了新闻传播教育学界重新审视自身的机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是否需要改革?重科研、轻教学的目标导向是否值得反思?就业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如何在实践中凸显出传播作为社会治理工具在现代生活的重要性,让公众认识到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价值与魅力?重建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认知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次的网络纷争讨论,都是“新闻专业”如何如何,而非“新闻传播学”如何,对于“传播学”和“传播”的讨论和提及更是少之又少。这足以说明,社会与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学这一年轻学科的认知仍然比较传统,需要更新。
每年暑假回老家,当别人问及我的专业时,大多数人对这个专业都只有着“毕业了去报社电视台当记者”等混沌的概念。当我不厌其烦的和他们解释各行各业都需要新闻传播人才,但听完之后他们依然一知半解。
说来可笑,回想起自己多年前高考报志愿时,也一度以为传播学是研究病毒传播、类似于公共卫生医学的专业。直到考研时,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新闻与传播,两个概念在内涵上应当是有区分的。但是新闻学与传播学自身的理论体量,以及研究范畴的区别度和差异性,都不足以撑起两个一级学科,因此被官方捏合在一起,成为“新闻传播学”。
如果说新闻更多指涉的是专业媒体,字里行间闪烁着传统媒体时代无冕之王探索真相与正义的荣光。而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就已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乃至稀松平常的现象了。业界更侧重新闻,学界偏向于传播,但实际上,新闻传播学中”传播”的部分及其价值,好像并没有被社会公众所“看见”。
冒昧的讲,以传播为研究落脚点的学界,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陈出新方面已十分繁荣:视野突飞猛进、方法日益精确规范,领域不断垂直细分,范式一再更新。但学界在对外传播自身学科的价值,讲好学科故事这一点上,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事实上,新闻传播学在政府宣传、舆情处置,企业品牌宣传营销、网络公关等领域的应用也都大有可为,每年吸纳了大量的就业毕业生。但实际上,这些工作的内容未必都与严肃的新闻行业扯得上关系。
比如重庆大学一位新闻传播学教授认为新闻专业就业前景广阔,称“新闻专业能文能武,毕业进可创业、进互联网大厂,退可考公务员,到国企”。就是如此。
这样广泛的争鸣与论战,其实给了社会一个非常好的重建对新闻传播专业认知与信任的机会。
正如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邹振东教授所说:“值得反思张雪峰提出的问题,却不要轻信他的结论。张雪峰的答案不必信,但张雪峰的发文值得警醒"。
对于新闻专业是否值得报考的论争未来还会持续,类似报考“新闻专业一棒子打晕”这样的情绪宣泄与调侃还会出现。让社会和公众更新对于新闻专业的观念,重建对于学科的认知,才是对这场纷争的有效回应。
网址:随感杂谈|论争之后,新闻专业该如何面对“张雪峰”们的质疑? https://mxgxt.com/news/view/360923
相关内容
张雪峰与新闻学教授关于新闻学专业之争的网络舆论反思「新闻无用论」背后,张雪峰和他的数亿商业帝国
“新闻无用论”背后,张雪峰和他的数亿商业帝国
张雪峰的体面大揭露:表面光鲜却隐藏家丑
盘点张雪峰“网红之路”:屡发争议言论,收获满满流量
张雪峰又揭开一个专业“真相”,业内人士疑惑:搞不懂他咋知道的
张雪峰再揭一专业“真面目”,业内人士疑惑:搞不懂他咋知道的
张雪峰
风波之后的张雪峰:倔强的「寒蝉」
风波之后的张雪峰:倔强的“寒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