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把偶像拉下神坛,看到追星的孩子,我开始担忧他们的青春期

发布时间:2024-12-20 07:50

昨天我刷微博,看到好多人在讨论粉圈的事情,大概浏览了一下,惊叹于事情的复杂和波及的程度,就在微博发了一条感慨,结果收到很多的评论。

事情本身,就不多评论了,这篇来说说,每次看到这类新闻时,横在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人心头的一些大石头:

有一天孩子也狂热追星,怎么办?

这些狂热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动因?

因为追星厌学,迷失自我怎么办?

又该如何帮助TA度过呢?带着这些疑问了看了一些分析追星现象的心理书籍,这篇来说说感受,也跟大家一起探讨。

01 追星的心理现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追星这件事,我并不主张一刀切地去反对。要讨论追星,我们先来看看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家岳晓东先生,分析了追星现象中的五大心理作用:

1 宣泄作用2 投射作用3 认同作用4 补偿作用5 归属作用青少年渴望被集体接纳,与群体保持一致,追星也使得自身和群体增加了交流的机会。 从追星的诸多心理作用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寻找偶像、偶像崇拜,是自然而然会产生的需求。

02我们为什么担心?

追星其实是不分年龄的,即便我们已经成年,有时候也难免“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我们之所以担心青少年,是作为青春期的过来人,当回想起自己青春期,深知这个阶段的残酷、迷茫和愤怒,绝不只是单纯的美好。

这个时期,感情是冲动的,情绪是无限扩大的,容易走入牛角尖,容易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往往雪上加霜的是,作为发育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在青春期的孩子眼中,父母的威权地位已经失去,甚至走上了彼此的对立面,冲突一触即发。

03好还是坏,在于怎么做

网络的存在让一切更加直白无过滤的呈现,加上群集的效应,好的、坏的都会放大,能够明显感受到,也许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信息层面的冲击,比我们的青春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岳晓东先生书中,将追星根据自尊自信程度的的不同,分为四种:

“脑残式追星”和“正能量追星”的根本区别,也许就在于是自我是否强大,是否能够独立思考,自我足够强大,就不会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幻想出来的人身上,不会把别人的成就当成是自己的,不会迷失自己,而是把偶像精神内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04 爱人先自爱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 人首先要爱自己,才能有力量去爱别人,因为爱别人,更要善待他人,爱一个人不能成为伤害其它人的理由。

很多次网络风潮中,看到一些小女孩,不过十几岁,还未成年,却要死要活,迷失自我,为人父母,见知如何不心痛呢。

05我们能做什么?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想下面几点是很重要的。

1 保持沟通

可能我们的孩子都还小,还只有我们嫌他们烦,没体会过他们嫌我们。虽说有青春期叛逆等比较客观的原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孩子进入学龄,有爱流动的沟通始终是至关重要的。

2 有爱的成长环境做后盾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类型分为4类:

左上角和右下角反了

权威型的养育方式,是最适合孩子也是最理想的方式。

不难看出以上四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轨迹,我想也正因为不当的养育方式,会让一些孩子误入歧途。

3 丰富的眼界

丰富的眼界不是说就要去北美、欧洲旅游。书就是打开眼界最好的媒介。也可以从小有意识地培养文艺和体育的兴趣爱好。通过阅读,孩子可以接触的世界就太广大了,有丰富的爱好,见过山海,知道世界广大,要想落入不理智追星一族也难。

06写在最后

我们没有人敢打包票孩子的青春期会平稳,也没有人能够替自己孩子走过。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为我们的亲情账户里多储存一些爱,那么最起码,当孩子步入青春期,我们最起码有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把偶像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址:粉丝把偶像拉下神坛,看到追星的孩子,我开始担忧他们的青春期 https://mxgxt.com/news/view/355021

相关内容

为什么孩子喜欢追星?作为家长的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
父母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拉近关系?
中学生应援偶像不惜一掷千金!“饭圈”粉丝群体呈低龄化趋势 孩子和家长热议理智“追星”
父母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孩子?
想你的365天:不曾离开的李玟粉丝与他们远去的青春记忆
偶像和他们的“熊孩子”
“饭圈”粉丝群体呈低龄化趋势孩子和家长热议理智“追星”
温柔到爆的神仙文案追星,适合粉丝写给偶像的话
“偶像们”是如何追星的?
孩子加入明星粉丝团 家长怎么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