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术“会员”,与中国院士大有不同
晚报记者 王兴栋 整理
国内的院士选拨制度存在种种问题,同时“院士”这一名号本身已经超越学术范畴,带有行政和权力色彩。实际上,对于国外是否也有“院士”,目前国内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中国科学院和工程学院对应机构的会员就是 “院士”,但也有人认为西方国家并没有所谓的 “院士”,只有会员。本文倾向于前者,会员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院士。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对应的学术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 (theNationalAcademy ofSciences,也可译为美国国家科学学会)、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Society)、英国 不 列 颠 学 院 (theBritish Academy)、苏格兰爱丁堡皇家学会(theRoyalSociety ofEdin-burgh)、日本学术会议和日本学士院、德国巴伐利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学院 (Bav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andHumanities)、俄罗斯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在性质、职能、管理和会员制度等方面的异同和优缺,探寻中国院士制度的不足。
世界各国学会“会员”身份只是对工作的肯定
除了俄罗斯,美、英、日、德、法5国的科学学会会员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也并非最高学术称号。会员身份是对他们科研工作的肯定,同时学会为会员的科研活动和交流提供一些便利。国内往往把这样的会员译为院士。
与之配套的学术机构也是如此,各国都没有实体性的大而全的科学院(除俄罗斯外),有的只是松散的科学学会,而且科学学会不直接承担项目研究工作,这样可以确保学会的组织管理及其会员的科研等活动都有充分自由度、独立性和专业化。
如美国国家科学学会的大部分研究项目由国家研究理事会承担管理;日本的科学研究由大学、国营和地方公营的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承担,其中民间企业所占的比重特别大,日本学术会议主要向政府提供咨询,日本学士院则以颁发恩赐奖、日本学士院奖为主。英国的三个主要学会都是在英国注册的侧重于资助研究的行善性组织,德国的学会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
本来,与发达国家这些科学组织对应的应该是我国的科学技术协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科协并未发挥学会的功能,这样,传统上与发达国家这些科学组织相对应的就是中国科学院(主要的)与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大而全的实体机构,集承担科研项目、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召开学术性会议、出版学报、授予奖章和颁发奖品等各种活动于一身。相对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分散性,这种性质细分(公益性、半公益性、营利性)、功能细分(高级、中级、低级)、学科细分的大而全的实体机构,在今天已日益显示出运作高成本、管理低效率等诸多不便之势。
国外学术机构没有最高,只是最高之一
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的科学学会是各国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荣誉机构之一。会员根据他们在原创性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被选入,这被认为是各国科学家、工程师的最高荣誉之一,但绝非唯一的最高荣誉。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国科研体制的分散性决定的。除了科学学会以外,很多其他机构的科研人员也是各国国内一流的人才,这些机构的成员也享有极高的荣誉。比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其理事会的50多名成员是来自企业界、科技界、教育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另外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以及一些独立的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同样拥有丰富的科学家资源,包括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但是,其中任何一个研究机构的成员都不被认为具有最高的学术地位。
中国的情况与俄罗斯相近,法国介于中俄与美、日、德、英之间。俄罗斯科学院是俄罗斯最高科学研究单位,法国科学学会的会员被认为是从所研究领域里最卓越的专家学者中选举产生的。在我国,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和声誉。对比之下,我国是给予院士更多的行政化、权威化色彩。
毕竟,学术追求的是自由和创新,在无限的学术领域里设置一个最高的荣誉,似乎有待商榷。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赋予一个创新者所谓代表最高学术称号的“院士”头衔,很有可能会减弱其创新动力(因为获得院士头衔者已是最高水平),也阻碍了其他创新者与其公平竞争。
国外学会成员无收入无津贴,要交会员费
国外学会成员不但无收入、无津贴,反而要交会员费。美、英、德、法的科学学会对会员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会员没有工资,只有补贴;其次,会员必须交会费,或向学会贡献一部分资金。会费首先用于满足学会的正常运转,使学会能自立,其次它是一个组织应有的规则,是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学会的会员每年向科学学会缴纳会费,如连续三年未付会费,该会员将转成荣誉退休会员。荣誉退休会员没有选举会员和选举高级管理人员的投票权。
相反,我国的院士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最高学术称号,而且更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我国的院士均享受国家规定的院士津贴,为每月200元(免税)。院士所在单位也向他们发放地方院士津贴,发放金额少则1000元/月,多则5000元/月。国务院还规定资深院士每人每年享有1万元的资深院士津贴,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外,院士几乎被公认为相当于副部级。
国外学术组织独立管理、提供咨询的机构
国外学术组织,无论在行政还是经济上,都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是自我管理并向政府提供客观资讯的机构。
首先,学会在行政上完全独立于政府。
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学会是民间的(或公共的)而不是政府的机构,政府不干预学会的工作。比如,英国的三大学会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具有行政级别,是行善性组织;德国、巴伐利亚科学学会作为一个公共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美国政府部门的专家参加科学学会的研究工作还受到严格的限制,需要满足下列条件:首先,与发起研究项目的政府部门和项目有关决策者没有关系,其次,不会受到项目研究成果的直接影响;日本的学术会议和学士院虽然是政府的科研机构,但是由于日本学术会议主要向政府提供咨询,日本学士院则以颁奖为主,其职能相对单一,而日本的科研实体也主要依靠民间企业。
由于科学学会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性领导,能够自我管理,这减少了政府部门干预科学学会研究工作的可能性。学会不对政府的任何部门负正式责任,因而在制定自己的章程、任命领导人时,不必经过政府批准,学会活动也不必反映政府意志。这样学会就能以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承担和资助科学研究项目、向政府提供咨询以及向公众发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
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的情况与此不同,俄罗斯和中国的科学院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意义。两国的科学院或工程院是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许多院士是在任的或已经退休的行政官员。此外,我国的中科院和工程院是隶属于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因而具有行政性,且受到政府干预,独立性很难保证,因而难以提供客观公正的咨询建议,而且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竞争压力,发展动力不足,科研成果有限。
第二,学会在经济上相对独立于政府。
美国、英国的科学学会和日本的民间科研机构在经济上相对或完全独立于政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经济依赖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种种弊端,而对于会员来说,其申请资助的自由度更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然而,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则不同。法国科学学会的经费来源一半为政府拨款;德国巴伐利亚科学学会的经费主要来自州和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俄罗斯科学院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其院士享有每月20000卢布的国家津贴。中国科学院有一半以上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院士享有高额的国家和地方津贴,这会导致学会和会员缺乏竞争压力,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学会是政府的咨询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科学学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为政府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通过课题研究、实际调查和发表科研报告等方式为政策制定提供真实的信息和依据,从而可以减少政策的盲目性。但它们不参加政府决策,各国都设有专门的科技决策机构。此外,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科学学会也对民间企业和公共机构提供咨询。这样可以保证科学学会能够客观公正的提供科学方面的建议。
在我国,政府召开的各种咨询会、项目论证会都少不了院士;重点科技项目立项审批的运作需得到院士支持;国家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各种科研成果评奖、评价更少不了院士的意见。院士一方面提供咨询,另一方面又参与国家的决策活动,有悖于决策的科学性。
会员选举不受政府、理事会成员影响
美国、英国和法国科学学会的管理机构和会员的选举:一不受政府部门干预,二不受现有理事会成员控制。具体体现在:
首先,主席提名委员会独立于理事会。美国科学学会的理事会成立一个九人以上的提名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不能担任提名委员会成员。经提名委员会和理事会讨论确定候选人。全体科学学会会员对主席候选人投票。
其次,理事会只是服务机构。英国学会的管理机构是理事会,学会理事会不具有任何行政级别,理事都是志愿工作者,没有报酬,相当于义工性质。理事会只是服务机构,只负责组织选举、召开会员大会等。
链接
中美院士选拨各有利弊
根据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的观察,中美两国科学院的选举程序非常不同。从表面上看,两国科学院都采取推荐制度(美国科学院由院士提名候选人,而中国科学院除了院士推荐,还有归口单位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而事实上,中国科学院的选举采取的是申请制度,因为被推荐人的材料是自己写的,所谓推荐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美国科学院院士选举则完全是秘密进行的。由某个院士提名候选人,候选人的材料也是由提名人写的,候选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被提名了。与中国院士候选人厚厚的一大本材料不同,美国院士候选人的材料要求很简单,一份简单的履历和不超过250个单词的学术成就介绍,以及不超过12篇的论文目录。候选名单分别交给相应学科的院士初审(美国科学院共设31个学科分支)。各个学科的初审程序可能都不一样。初审结果交到高一级的学部(共有6个学部)委员会合并,根据各个学部的名额产生学部的候选人(人数为增选名额的150%),由于名额限制被淘汰的候选人则在第二年自动成为被提名人。然后候选人名单送给全体院士投票(对投票有一定要求,比如每个学部至少要选多少人)。根据投票结果产生等额候选人名单,在每年4月底开院士大会时,对名单集体表决通过。然后再通知当选人,当选人同意了,才正式成为院士。
中国院士候选人名单是公开的,美国则是秘密的。公开有助于舆论监督,然而也有助于候选人搞活动拉选票。
对美国院士选举来说,没有接受舆论监督的必要,造假者能骗过同行院士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中国当然是另一回事了。中国院士的选举自始至终是分学部进行的,而美国院士选举只是在提名阶段分科进行,正式的选举是全体院士投票。分学部选举的优点是选举人都是同行,对被候选人的学术成就都能有更专业的判断,缺点是选举结果容易被少数人操纵。
两国院士的选举程序各有利弊,不正常的选举结果是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美国院士仅仅是一个崇高的荣誉,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唯一的特权大概是有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论文的便利),当不上院士也没有利益损失,有人当上了还选择放弃。
中国院士则不然,手上掌握着很大的学术权力和大量的学术资源,没当上时孜孜以求,当上了从未有人放弃过。正是与权力的结合让中国院士成为了一块很多人不择手段想要攫取的肥肉,也让院士选举成为各个部门相互争夺、利益分割的结果,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如何反而是次要的。
(原标题:国外学术“会员”,与中国院士大有不同)
网址:国外学术“会员”,与中国院士大有不同 https://mxgxt.com/news/view/354205
相关内容
中国美术馆集中展出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作品罗中立出任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 20位明星“院士”归他管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创作方向)戏剧与影视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中国将成为数学强国
独家专访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蒂姆·惠特马什: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存在有趣共性
【中国科学报】地层古生物学大腕儿殷鸿福院士:咬定青山不放松
起底联合国科学院:与联合国无从属关系,“院士”选拔标准成谜 — 新京报
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视域、新方法、新使命”学术论坛
门洪华院长出席成均中国研究所与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共同主办的中韩建交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